5月29日晚间,上交所就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进行了回应,指出将“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来保证市场的流动性。

受T+0试点等利好消息影响,A股市场可以说是迎来了6月的开门红。昨日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截至收盘涨幅均超2%,有着“聪明钱”之称的北上资金更是净流入超100亿。具体到板块上,券商板块一度领涨,成交金额高达373.6亿元

那到底什么是“单次T+0”呢?今天南南便来仔细聊一聊。

什么是“单次T+0”?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T+1,这也是目前A股市场实行的交易制度,即当日买进的股票要到下一个交易日才可卖出。

而“单次T+0”,通俗的来讲就是当天买入的证券可以在当天就卖出,当天卖出证券后还可再行买入,当然操作上限均为1次。(注:目前沪深两市的股票交易制度中,卖出股票后的资金已经可再度买入股票(限1次),但买入后仍不可卖出)

不难看出,相较于T+1的交易模式,T+0的灵活性和资金利用率会更高。一旦有不利于股价的消息,投资者可以马上卖出股票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同时也方便了投资者进行超短线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都大大得到提高,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加大交易的投机性。

为何现在提“单次T+0”?

了解了什么是“单次T+0”,那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提及呢?提出T+0交易提案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其实并不是首次提议,早在2012年两会时便开始提议推行,到现在已经八年了!”

(注:信息来源于《时代周报》,20200526)

关于这一点,南南发现近些年来提出恢复T+0交易的声音的确不绝于耳。尤其在去年科创板实施的时候,当时市场上就已经充满了关于T+0的想象,而最终科创板的相关业务规则中却并没有提及。

对此,上交所当时给出了回应称,为保障科创板开板初期的平稳运行、避免交易者长期形成的投资习惯在短时间内发生过大改变,按照稳妥起步、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相关规则征求意见稿中未将T+0交易机制纳入。

但现在,科创板已经试点一年多,市场环境也发生着相应改变。正如贺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

“在注册制试点下,科创板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且涨跌幅限制放宽,无论是投资标的本身的不确定性,还是交易波动风险,都较以往增大。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提升股票定价效率,可以在科创板先行试点T+0交易制度。因为科创板定位就是注册制改革试验田,所以最适合在这个交易市场进行试点。”

(注:信息来源于《时代周报》,20200526)

“单次T+0”对市场有何影响?

看到这里,那么问题来了:“T+0”实施后会对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南南也将市场上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01

首先,利好证券市场,促进市场流动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市场的表现情况来窥见一二。

1992年12月2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取消涨跌幅限制7个月后,率先对A股和基金推出了日内回转交易制度(俗称“T+0”规则)。次日即12月25日这一天沪指便大涨了3.63%,此后更是开启了一波凌厉的上涨走势,至1993年2月16日,短短36个交易日沪指从730点附近一路狂奔至1558点,涨幅超过100%。1993年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取消T+1、实施T+0后,当月深成指的涨幅也达到7.88%。不难看出,T+0交易制度的推出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提振作用。

注:上图为1992年12月至1993年2月沪指日K线图

02

其次,具体到板块上,券商板块或将直接受益。受此消息影响,昨日券商股集体大涨。关于T+0交易制度如何影响券商板块,华泰证券研报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研报指出,T+0制度实施后将从两个方面影响证券板块。

一方面,将直接带来交易和估值系统升级改造的需求,带来证券IT业务增量,一些IT龙头将从中受益;

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交投活跃,带来流量提升,从而增加交易佣金和经纪业务收入,利好证券板块。

03

那T+0制度的实施是否有利无害呢?

答案是否定的。不少市场人士表示:

A股市场70%的交易者构成主要为散户,市场投机色彩是比较浓重的。实施T+0交易制度既不利于保护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利益,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

也正因为这一考量,监管部门自1995年1月1日实行T+1交易制度便一直延续至今。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制度建设、市场监管,还是投资者保护方面,目前A股市场都日趋完善、市场化改革也继续深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看到此次监管部门的公开表态发生了极大变化。

但正如上交所提醒的那样:T+0交易机制,并非首次提及,它的实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它未来到底什么时候试点、怎样开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吧。

好啦,今天的说理财到这儿就快结束了。不知道南粉们对于这个T+0交易制度如何看待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免责声明:《南南说理财》栏目旨在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学习理财知识的素材,由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判断,不代表南方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南方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南方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