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

孔子

云计算是什么?

云计算前几年就特别火,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各路的云盘。后来随着三六零取消免费,免费的大容量云盘貌似已经不多了。

但云计算依然很火。

云计算到底是什么呢?我找了不少资料,都没有统一的定义。

中国信通院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网络统一组织和灵活调用各种ICT资源,实现大规模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

Gartner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可扩展的和弹性的IT计算能力,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外部客户。

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能够通过网络以便利的、按需付费的方式获取计算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并提高其可用性的模式,这些资源来自一个共享的、可配置的资源池,并能够以最省力和无人干预的方式获取和释放。

上面说的虽然有长有短,大体意思其实是一样的。我们以通俗的话来说,云计算就是让你所需要的这些网络资源能够像用电一样,需要的时候插上插头就可以用,至于这些电是如何发出来的,如何送到你这里的,你都不需要关心。

云计算的特点

首先是资源池化。

什么是池化?池化其实就是虚拟化的升级版。哎呀,概念好多呀。

那么什么叫虚拟化呢?由于作为实体的这些物理设备无法拆分,而每个用户实际上只需要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功能或容量即可,那么这时候就把这个物理设备虚拟出一小块功能或容量给这个用户,虚拟出另一个给另一个用户。每个用户都可以使用自己特定的那块功能,实际上每个用户用的都是整个设备的一部分功能。

不过,这个虚拟化仍是需要人工调度才能完成的,如果采用各种算法来解决自动调度的问题,就是池化了。

其次是弹性伸缩。

云计算的计算资源,可以按需付费。想用什么,租什么;想用多少,租多少: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定义,最后按量付费。

你想要用多少,就租多少,配置是支持自定义的。

第三是安全可靠。

从硬件角度来说,所有的计算资源都汇集在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那里有严格的安保、抗震的建筑、安全的供电,有非常全面的容灾设计和应急方案,能够更好地保护计算资源,不会轻易地中断服务。

从软件上来说,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有更专业的技术团队,更成熟的技术储备,能够更好地保护计算资源不被入侵或破坏。

大部分云计算服务采用的分布式架构,使得计算资源可以承受远超单点架构的负荷压力。多节点的服务方式,也便于服务不同区域的用户。

云计算的分类

云计算有三种服务模式,分别是:laaS、PaaS和SaaS。

大家经常看研报的话,就会发现这几个缩略词用的比较多。

laaS,Infranstra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用户使用“基础计算资源”,比如处理能力、存储空间、网络组件或中间件。用户能掌控操作系统、存储空间、已部署的应用程序及网络组件,但并不掌控云基础架构。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及服务),用户使用主机操作应用程序。用户掌控运作应用程序的环境(也拥有主机部分掌控权),但并不掌控操作系统、硬件或运作的网络基础架构。平台通常是应用程序基础架构。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是一种软件交付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软件仅需透过互联网,无须经过传统的安装步骤即可使用,软件及其相关数据集中托管于云端服务。用户一般通过网页浏览器即可访问软件。

如果把云计算的资源分成不同的层级,那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可以看出这三个模式的异同。

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

私有云可以理解成是单纯为某一个特定用户或机构建立的,只能够实现小范围内的资源优化,但资源独占,安全性更高。

而公有云则是为大众所建立的,所有入住到公有云平台上的用户都被称之为租户,整个平台上不仅同时拥有很多租户,一个租户离开,它的资源能够立刻释放给其他租户,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公有云是最彻底的社会分工,能够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因此,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不过你应该看出来了,这个公有云尤其是底层公有云,也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另外,很多敏感行业、大型企业会有数据泄密的担心,也因此就会有混合云的需求。

混合云则可以被看做是将私有云服务和公有云服务的二者结合体,将云平台的计算与存储性能更好地结合起来,混合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平滑过渡方式。

云计算产业链

前面铺垫了这么长,来看看云计算的产业链。

云计算属于芯片行业的下游应用行业。云计算的上游为基础设备,包括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等。中油则为云服务提供商,下游为各用户。基础设备又诞生数据中心的需求。

我们说,下游需求推动上游供应的发展。互联网企业、金融业、政府机关及传统企业的云计算需求,带动了云服务的迅速发展,云服务的迅速发展,自然带来云服务提供商的业务拓展。而云服务提供商的业务拓展,自然带来基础设备提供商的生意提升。而基础设备的增加,带来IDC厂商的需求。一环连着一环。

云计算产业链的行业空间

提到云计算产业链的投资机会,还是要回到产业链上去。从下游说到上游。

从市场容量上来说,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4114亿美元,同比增长16%。根据信通院,202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900亿元,同比增速28%。

这是一个规模巨大、增长迅猛的行业。

中国的云计算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这里有两个主要的驱动力:

一是传统企业上云率不断提升;

二是企业上云程度不断深化。

在规模庞大、增长迅速,而技术迭代又快速的行业里,胜率更高的方式是寻找头部的优势企业。

下面是IaaS过去五年的市场份额变化。可以看到,头部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下面是国内IaaS过去五年的市场份额变化,同样也可以看到,阿里云的份额持续扩大,而其他几个企业的份额除亚马逊的AWS之外都在原地踏步。

也就是说,在云计算这样迅速发展的行业里,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同等受益:强者恒强在云计算行业同样成立。

我们要以同样的逻辑来分析上游的供应商。

云计算市场空间的迅速增长,带来的是基础设备需求的持续增加,以及IDC的繁荣。

下面是数据中心资本支出的占比,服务器占据69%的份额,网络设备占据11%,安全设备占据9%。

那么来看看服务器市场的市场份额。前五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2-4名,其中新华三份额萎缩,而浪潮信息份额提升较快,已经超过联想,居于第三。

网络设备领域没有上市公司,不看了。其他领域的市场规模都不大,也不看了。

IDC行业成长的确定性也很强。

2020年,数据中心建设被纳入新基建,国内主要城市都出台了向IDC倾斜的配套政策,IDC REITs试点政策也推出了。一时间,IDC成了市场热点。

IDC的供应主体上,有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厂商两种。当前,国外主要以第三方为主,而国内则主要以电影运营商为主。那么我国未来会以哪种为主呢?

这让我想起以前中国移动推出飞信来对抗微信。中国移动当时占据中国移动通信大部分的用户,最后成功了吗?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我自己感觉,原因有二:

一是无法适应社交化的需求。

二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只能被动加以抵制。

对于IDC相信也同样如此,市场不会相信电信运营商会做到市场中性,三家互相抵制的结果,是第三方最终胜出。第三方运营商还具备如下的优势:

个性化需求;

定制设计;

成本节约;

运维管理。

也因此,当前规模偏小的第三方IDC,未来空间会更大。

目前国内IDC行业的特点:

首先是行业发展迅速;

其次是市场集中度低;

由于IDC具备规模经济的特点,使得该行业天然具备强者恒强的行业特征,这使得这个行业天然利于巨头生存。来看看国内的第三方IDC供应商与国外巨头的对比。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两点:

首先是国内的厂商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比如世纪互联和万国数据已经达到40亿左右的营收,运营机柜的数量也达到4万个以上。

其次是相比国外巨头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今天看了一天的云计算,我发现这个行业的确是未来的方向,有着巨大的空间。但这个行业技术迭代过于迅速,而且专业性强,作为非专业人士很难深入了解。

为此我觉得应该换一个思路来参与。

首先是较高的视野,即看到这个行业的总体方向。

其次是在把握行业总体方向的基础上,找出这个方向的龙头企业。

第三是在胜负已分的领域寻找投资机会:这个行业具有赢者通吃的特征。

如果无法确定最终的胜出者,那么可以分散投资几个头部企业。

之前和大家提到过了,后续的重心会放在科技股,但看了一堆科技股之后,又觉得自己的目标过于分散了,这样不容易深入了解整个行业。既然时间有限,能力有限,就应该做减法。我当前可以看到确定未来的方向,我觉得应该有四个:

一是新能源,这是人类生存的要求;

二是大医疗行业,这是中国富裕及老龄化之后的必然趋势;

三是新材料领域,新材料其实是新能源、大医疗的物理基础;

三是云计算,云计算后续应该会成为类似于水、电一样的基础需求。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