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鲜花,更有荆棘

关于科技股的研究,我们的开头并不全是鲜花或者掌声。

2001年,我们作为深交所的代表,去美国调研风险资本和创业板市场。行程安排的很满,按照计划下午要去纽约纳斯达克调研,中午就在一个中餐馆吃饭。当时的我们,为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所震撼,吃饭的时候一直在聊纳斯达克的情况。旁边正好坐了一位四五十岁的白人中年大叔,在一旁听得青筋暴跳,非常激动。这位大叔走到我们面前,大骂了一通纳斯达克,因为纳斯达克让他损失了很多很多的钱。

当时纳斯达克处于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阶段。从2000年3月开始,纳指经过了一轮暴跌,从5000多点下来,当时差不多已经到了1500点了,无数的互联网公司灰飞烟灭,数不清的财富瞬间蒸发。我们也实地调研了不少当时比较火的公司,像雅虎、网景这些,绝大部分这些当时比较牛的公司现在都不知所终,可以看得出来,一轮大的科技周期过后,真的是满目疮痍,很多公司都死掉了,活下来的公司凤毛麟角。

这位白人中年大叔深深的给我上了一课,到现在我还能想起他那张因为愤怒而发红的脸庞。我们做科技股的研究,面对的是技术千变万化,未来似乎有着无数可能的市场,不敢说做到优秀,能够做到基本的不负所托,在科技股投资中长期创造价值,肩上的担子真的是沉甸甸的。

在这里,我把自己二十多年的科技股投资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的意义,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什么是科技股?

所谓的科技股,通俗来说指那些产品和服务具有高技术含量,在行业领域领先的企业的股票。

实际在应用中,我们通常把TMT行业当成科技股,也就是把传统的通信、传媒、电子、计算机等行业的股票划为科技股,但这种方法未免有些简单粗暴,没有体现出科技股的商业模式。相对来说,美股的划分方法更能体现出科技股自身的特点。

美股一般将科技股按照服务对象划分为To C和To B两大类。我们A股的互联网和传媒,在美股划到可选消费中的电商和传媒,这两个行业To C的属性多一些。我们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属于第二类,To B的属性更多一些。除此之外,消费电子有科技股的属性,但更像消费,比如像小米和苹果,可以看作带科技特点的消费。

这么划分后,投资属性会更清楚。中国股市就不仅只有喝酒吃药,还有阿里腾讯,小米美团等这些带有科技特点的消费股,资本市场结构和经济结构匹配度会更高。

投资属性上看,有的科技企业自诞生之初就是消费属性。比如拼多多,在传统电商模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更多的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美团点评这些,我们表面看到的是巨头之间的博弈,本质就是互联网版的商业购物中心,未来会持续不断地增加服务业态和商品品类。

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分别作为中国和美国最大的电商龙头,在国内基本上是商业零售研究员覆盖了,他们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电商对传统商业冲击的历史。阿里巴巴以平台起家,亚马逊以自营起家。

我们把上面这所有的行业,包括消费电子中的小米苹果,都划为科技股。为什么要强调终端服务对象呢?因为万变不离其宗,研究科技股特别容易被一大堆的技术噱头搞得晕头转向,而忘了科技的根本。科技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活,要落地,你这个技术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什么痛点。非常有意思的是,很多介绍高科技的节目,在开始之前,主持人插入广告,本节目由某某酒业赞助播出,无论多么高大上的技术,最终还是要落地。

科技股投资为什么难?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变化

上面这个纳斯达克的例子告诉我们,这种科技股投资的风险实际上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情,对于这个风险确实是要高度关注。

科技股投资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又不知道哪一条路最终能够成功。对于科技股的未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唯一能确定的是“没有什么是确定的”。

从中国的科技创新周期来看,我们回忆一下,这么多年来,有很多科技的东西,实际上一开始也是声势浩大,但搞了一段时间以后,却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和这种大的科技周期。比如生物质能源,在上一轮07年的时候,油价到了140美元,各种替代燃油,什么乙醇汽油、生物燃料,好不热闹。还有一个网红公司主打煤制油,当年也投入了很多,但是后来随着油价下行,这些公司就都不知所终。

科技类的有些东西在一开始有苗头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它未来究竟能不能成,在不断的实践摸索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成败。再举一个例子,山东滨州有一个化工厂,现在这个厂子还有,当时说他的多联法生产化肥很厉害,各种媒体把他捧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最后却发现就是一个骗局。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包括前几年神雾系列的这种生物节能技术听上去也是非常高级的,最后都没做成。

所以说,科技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变数,存在着一些高风险的特性。再举一个例子。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炒电池并不是新事物,实际上早在04、05年的时候就有了,而且当时已经炒得很猛了。现在的杉杉股份,那个年代就已经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了,非常猛,搞了一波,但是那时候新能源车离我们确实很远。后来到了12、13年的时候,政府搞补贴,出现了很多非常低端的新能源车,有很多三四万块钱新能源车,我们在上海国际车展看的很高端的新能源车,一问价格就几万块钱,后来发现,这些公司就是为了骗补,搞了一些假的东西。毫无疑问那时候那些公司好多都死掉了,哪怕是像当时技术做得很好的国轩高科,后来也因为技术路线等各方面的问题,现在成为二流的公司了。

你还会发现,科技周期持续会很长,非常长。比如新能源车,从开始有这个东西算起来也有十几年了,直到今天,在特斯拉这个龙头的带领下,大家才真正看到了这条技术路线成功的希望,相关公司也才慢慢成长起来。我们目前已经看的比较清晰了,宁德时代是一个龙头,其他的各个细分的领域,如提供正负极材料的、电解液的公司,每个细分行业可能就这么一两家,很有可能未来也会是这种格局,即最终每个细分领域只有一两家公司,那这个过程将会是非常残酷的,也就是说即使确实是一个大的科技创新周期,也会有很多的公司被淘汰,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如果把握不住的话,最终就很有可能被淘汰。

从这些事例来看,科技的发展本就非常曲折,能不能成功带有很多的变数在里面。再举个例子,就像苹果,苹果当年乔布斯去世以后,很多人认为苹果差不多了,已经到顶了,但是他们经过一次次的技术迭代,由一个硬件公司,成为一个服务占比越来越高的公司,市值相比乔布斯去世的时候,已经翻了十倍了。

科技股投资的内在驱动力——成长周期二象性

我们过去往往将科技产业简单理解为成长行业,或者将科技股简单理解为成长股,而忽略了科技产业和科技公司的成长、周期二象性。而这个二象性却是驱动科技股前进的根本动力。

科技产业的典型周期性之一是对其期望的周期波动。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是体现科技周期性的经典案例:即一个新技术产生后,市场对它的期望往往要经历快速提升的触发期、逐步见顶的期望膨胀期、大幅下滑的幻灭期、随着产品上市到来的复苏期和技术逐渐扩散后的成熟期等过程。映射到科技投资,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清醒的区分对新技术的期望和新技术实际发展状况的巨大差异。在一个新技术成为市场热点的早期,往往会对其产生过高的期望,从而股价快速提升,一旦研发失败或者落地进展低于预期(由于期望过高,暂时的低于预期几乎是必然的)则大概率导致股价大幅回撤,随后随着技术落地、产品量产逐步贡献业绩,公司股价将向合理价值回归。如果不能同时把握实际技术进展和市场对其期望的变化,科技投资就会迷失在股价的巨大波动和众多矛盾的信息中。

科技产业的典型周期性之二,是部分细分行业具有典型的大宗商品属性。例如内存、显示面板、LED、光纤光缆等领域,由于供给和需求体量巨大且没有显著增长,随着新产品换代、产能变化等因素,产品价格和公司的业绩波动剧烈。例如京东方等,每轮面板涨价周期其股价都有阶段性优异表现,但拉长来看今天的股价和20年前相比却完全没有上涨!对于此类机会就需要特别清醒的以周期的思路和方法投资,如果轻信了市场乐观情绪下(也往往是股价高点)的过高预期,错把其当作成长机会长期持有,大概率会遭受损失。

科技产业的成长性,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不过仍然有可以挖掘的亮点。例如,某种新产品的渗透率提升过程中节奏是慢—快—慢不断变化的,分别对应着教育用户—量价齐升—竞争加剧的阶段。我们通过前瞻研究和产业链跟踪,去把握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阶段,这也往往是产品量价齐升和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阶段。历史上智能手机黄金十年提供了大量优质投资机会,正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快速渗透带来的。近期的PCB电路板、TWS等行业也在复制这一范式。

熟练掌握周期涨价和新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两大投资范式之外,还应灵活运用,避免教条主义。全球性周期波动中,局部国家、地区间产业转移带来的内生机会,可能会孕育与大周期背道而驰的新兴科技公司,例如内存行业的兆易创新,就在一个典型周期性赛道中走出了国产替代的成长性行情。这体现了行业全球供需周期性,和国产替代的成长性共同的作用,且阶段性以国产替代为主要矛盾。

科技股的投资规律之一——估值是一门艺术,但不能陷入不可知论

虽然没有准确的方法,但是科技股的估值是绕不过的难题。科技股与传统产业的估值是存在较大差异的,稳定成长型公司历史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估值区间可以用来参考,我们常用的就是市盈率法,虽然这种方法存在诸多的不足,但由于其简单明了而为广大投资者所接受,而科技股更多是对未来的业务进行估值,涉及太多的假设,其中某一个假设发生变化,估值就会是天上地下,所以科技股的估值只是一个毛估估。2002年我曾经写过一个专题文章《科技企业估值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后来业内引用很多。现在看来只是纸上谈兵,比如期权估值法,只是理论估值,其中的变量太多。在不同的阶段,科技企业所看重的核心点差异很大,优秀的团队、商业模式、技术能力等因素,在不同阶段所关注的重点不同,假设的合理性及逻辑的自洽是估值中最重要的。

经典的波特五力理论对于科技行业的分析是适用的,只是相对于稳定增长行业而言,科技行业的假设会更多,假设正确的可能性更小。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是研究科技股的重要工具,包括技术萌芽期、过热期、低谷期、复苏期和成熟期。表现在二级市场投资上,则为预期驱动、产业驱动、业绩驱动的不同。科技类股的股价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往往不受市盈率这类估值指标的限制,1999年互联网泡沫时甚至以网站的点击率来衡量企业的未来成长,带有“.COM”、“.NET”的公司,哪怕没有任何业务、没有任何资产,仅凭一个名字都会被搞到几千万美元的市值。

科技股投资中有四个陷阱,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第一、突降高科技。本来平庸的公司,不知从何方拿到了“辟邪剑谱”,自诩武功高强,讲得天花乱坠,这种案例很多,事后证明基本是坑。

第二、杂而不精的公司。科技型企业需要专注于某一领域,做精做实,同时在多个领域寻求突破,最终往往是一事无成。

第三、不思进取的公司。科技进步迭代很快,这就要求创业者时刻保持着进取的状态。

第四、估值太高,任何公司都会有个合适的价格,在科技周期末期,估值上天,即使是好公司,也难免被套个5、6年的命运。

科技股必然产生泡沫吗?答案是肯定的。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颠覆了传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人们无法预测其未来的成长空间,所以资本市场倾向于给予乐观的预估,从科技创业者,到风险资本再到创业板上市,各个环节都在加大投资力度,给予高估值,而这本身又会在短期内自我强化,使得泡沫越吹越大;另外,科技企业的发展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伟大企业产生的同时,无数的平庸公司的市值灰飞烟灭。

科技股投资规律之二——选对赛道最重要

为什么选赛道最重要?

因为对于大的赛道方向判断正确的概率更大一些,这代表着产业大方向。对于科技行业,精选处于高速成长的主赛道是第一位的,好的赛道通常是指那些市场规模大且增长迅速的领域,这些领域代表了市场的需求,科技创新企业是新赛道的引领者,毕竟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许多赛道已经被一级市场投资者和领先企业所证明了。比如对于5G的科技周期,先基础设施后应用,先硬件后软件,新基建两年后应用大爆发基本达成市场共识了,其中的云计算、智能汽车、工业物联网等应用场景是非常好的赛道。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选好赛道,就买龙头吧,在互联网领域,一个赛道往往只能存在一个龙头,中小公司最后要么出局,要么被收购。

对于企业层面的判断,从常识来说,判断对的概率并不大。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企业家的判断,你真的能判断出哪个企业家优秀吗?就多数投资者的知识结构和阅历来看是不太具备识别优秀企业家的能力的,很多判断是后验的,乔布斯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吗?毫无疑问,但在他成功之前会有人这样认为吗?估计概率很低,从乔布斯的传记来看,乔布斯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领导和同事,但是他的特质适应了科技型公司的发展。投资就是投人,是永恒的对,也是永恒的废话,风险投资失败的项目90%以上的原因都是人看错了。对于商业模式,更是不靠谱,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优秀的企业家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于书本。这些判断的任务是由风险资本家完成的,他也是不确定的,所以就连风险投资也多数采取了分散投资的方式。

有一句心灵鸡汤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貌似有道理,实则不然,选择的能力从何而来?选择的能力来自于长期的知识储备与阅历的积累,看似不经意的神来之笔,实际是无数次独立思考的结果。作为投资者来说,选择科技股投资赛道,需要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同时具有经受股价剧烈波动的强大的心脏。

科技股投资规律之三——拓宽视野,避免陷入技术细节迷思

科技投资的魅力来自其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永不眠。但是也给投资研究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需要不断吸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死扣技术细节的迷思,被难以预测的技术发展路线牵制精力,反而错过大的确定性投资机会。

读过博士的人会发现,一个人钻的越深,往往视野越窄。例如同一个核反应堆安全专业的同一导师门下,研究中子物理和研究氢气爆炸的两个博士之间对互相领域并无深入理解。这种专注是科研工作需要的,但却是投资应该规避的。科技投资的研究,更加重视广度,需要对大量不同赛道的科技发展趋势具有更高维度的全局思维,从而提炼产业发展背后的规律。对产业规律的理解,才能带来超额收益,切勿错把对技术细节的钻研等价为投资研究的深度。

回顾当年WiMAX通信技术的教训可以发现,纯技术优势(WiMAX的多项性能指标显著领先传统3G方案)并不必然带来商业成功。由于错误押注“先进技术”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和产业链配合,这场新技术推广尝试几乎摧毁了北美的通信产业:北电破产、朗讯出售、摩托受到重创,只剩高通改弦更张保全自身。科技产业,特别是前沿科技的竞争,其实从来就不仅仅是技术本身问题。

技术细节的把握也有其难以替代的意义,可以避免被高大上的概念忽悠,但是我们认为,还是应当依靠体系化的投资研究团队,用好内外部行业专家资源。投资人要做的是基于扎实广泛的基础知识体系和常识,利用自身投资框架将专家意见转化为投资决策。

科技股投资规律之四——尊重常识

市场往往喜欢追逐最新的科技成果,对其颠覆现有经济生活模式的威力容易盲目乐观。我们在总结回顾中发现,科技投资还是需要充分重视常识的力量,特别是亲身体验的感受。这一点在消费电子类、智能网联汽车投资中尤其重要。

在2015年的VR概念热潮中,虽然认可VR长期改变视觉互动场景的潜力,但是通过亲身试用某热门公司的VR眼镜产品,我们发现其技术含量、显示效果和综合用户体验,距离理想状态还有难以跨越的鸿沟。还有一个明显缺陷,是无法看到真实世界从而无法在社交场景使用。因此,基于最简单的生活常识,我们判断不会有产品规模放量,成功避免踩雷。

对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智能网联汽车的投资中,一个亲自试驾、体验了成熟品牌自动驾驶功能的投资人,才有机会脱离纸上谈兵,领先市场一步发掘产业链投资机会,能够忍受市场波动并坚定持有,从而获取可观的超额收益。

每一代新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大量竞争技术的失败,甚至同一技术路线内的公司,也往往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好公司大多是长期幸存者,这就注定科技投资的风险相较大消费等赛道,风险更高。以上一轮美国科网泡沫为例,可以发现今天的微软、苹果、英特尔、亚马逊等科技巨头,都是从其灰烬中诞生的。如果不参与,则会错过历史性机会,如果参与了错误的公司,则可能踩雷。

为了对抗科技投资的高风险,需要秉承赔率—胜率思维,在尽量提升胜率的基础上,选择高赔率的投资机会,而这往往是低估值的投资机会,从而尽量放大受益。如此,可以避免在过分乐观的情绪下,追逐空间有限的热点机会。整体上可以用正确投资的高受益,对冲掉难以避免的错误投资带来的可控损失,以达到整体的业绩长青。

科技投资,富贵险中求,而尊重常识,相信概率,是帮助我们控制风险的重要方法。

科技股投资规律之五——对标分析照亮迷雾

科技行业虽然变化快,风险大,但却又是可知的,具有明显产业发展规律。对标分析就是一个有力的认知工具。国内的科技产业一直处于追赶状态,反而给科技投资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需要特别重视对标海外特别是美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经验。在一级市场一直有一种模式,就是把美国硅谷取得一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引入中国做好本土化完善,往往就容易找到创业成功的方向。类似的,计算机板块近几年来云计算公司的业务发展和股价表现,也基本复制了美国云计算发展经验。但是也要注意到不能简单套用,中美两国基本国情的客观差异需要具体分析,美国的团购-O2O行业失败后,中国却能够崛起美团这样的新巨头,背后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国内较低的人力成本和较高的人口密度带来的机遇。

另一种类型的对标是傍大款模式,就是研究现有巨头的产业链,寻找可能移植的优秀的产业链公司。

移动互联网周期产生了科技巨头,如美国的FAANG,围绕这些巨头的上中下游形成了生态体系,比如苹果产业链、华为产业链,阿里、腾讯等巨头的云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就消费电子领域来说,苹果公司是当今全球智能电子领域的龙头企业,产品创新层出不断,一些优秀的制造业公司进入苹果产业链,和苹果公司共同发展。对这类公司的研究难度相对就低了很多。一旦进入了苹果产业链,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公司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可能很快就会进入其他的手机厂商的供应链。或者某个供应链公司本身的竞争力很强,我们也可以预期其很快就会进入苹果供应链,无论哪种移植方式,都会带来企业收入的台阶式增长。

但这种方式最大的风险是单一客户风险,特别是竞争激烈的今天,历史上2010年的触摸屏大牛股莱宝高科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科技股投资规律之六——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科技股投资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熟悉自己投资的科技股的最底层逻辑和核心变量,一旦出现2016年的科技股坍塌,不会手足无措,现在看看不少优秀的科技公司股价已经超过2015年的高点,而不少优秀的应用型公司更是在2015年以后才开始了大幅上涨。

起步于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行情,应该是中国股票市场第一次真正的科技周期,这次行情有其深刻的背景。

首先,这是由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演进节奏所决定的。2007年以前的工业化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跑马圈地、资本的不断投入,科技处于模仿和追赶阶段,科技型公司尚未形成群体效应,虽然科技热点持续不断,但级别不高、影响不大,比如纳米技术、3D打印、机床的五轴联动、干细胞治疗、机器人等都曾经是阶段性热点,2001年的全球互联网浪潮,我国的股票市场并没有太多的互联网公司,多数是伪科技公司。移动互联网科技周期是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顺理成章的演进到电子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全球电子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通过智能手机的颠覆式创新,实现了产业链的迅速转移,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电子制造业公司。

其次,智能手机渗透率的提升,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大大丰富,改变了普通居民的衣食住行,这恰恰是我们的优势,毕竟就消费群体而言,我们有14亿人口,4亿中产阶层,从游戏到视频,从购物到服务,为应用场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三个大的背景是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我国的创业板自2000年开始酝酿,2005年推出中小板市场,2009年创业板开板。经过几年的培育,有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起来。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科技周期已近尾声,作为完整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周期的基金经理,每一阶段的投资仍然历历在目,其间的成败得失值得深思,有下面四点体会:

一轮科技周期所产生的投资机会可能会远远超过投资者预期;

一轮大的科技浪潮必然产生泡沫,这里面有金融体系自强化功能的缺陷,也有投资者羊群效应的盲从;

是泡沫就会破灭,具体是什么因素、什么时间刺破泡沫,很难提前预测;

作为从业人员,必须始终坚守能力圈。

为什么当前我们必须重视科技股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史,历次产业革命大幅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推动GDP增长。然而,国内大众在内心深处对科技产业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科技的价值更是缺乏信仰。主要是由于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起点低,一直处于追赶地位,特别在科技产业中,长期依赖引进、模仿国外已有成果,缺乏原创性科技发明,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主要状态。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的经济增长要素理论,劳动力增长(人口红利)和资本增长(投资拉动)这两大要素是过去很长时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等)增长贡献很小。

而到了今天这个时点,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更深入理解科技行业的核心价值。

内部看,中国不可避免的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等传统重点投资方向隐现天花板,导致人口和投资两大要素无法维持经济稳步增长,科技产业的关键地位更加凸显。此外,中国科技经历了长期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后,涌现出一批以华为5G为代表的全球一流技术,使我国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外部看,2018年开始,本质上体现了美国对于可能丧失科技产业绝对领先优势的担忧。2020年欧盟中国战略展望中,也将中国定位为“追求技术领先的经济竞争者”。从全球分工来看,中国必须依靠科技发展,进入半导体、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行业,从而源源不断从全球赚取超额利润,支撑国内经济发展。

未来,还将有大量国家政策支持科技产业,我们不应简单将其理解为面对美国压力的短期政策应对,而应认识到这是中国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本轮资本市场改革的主线之一就是支持硬科技行业发展,同时,投资者也可以更加深入的分享中国科技产业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我们当前已经具备了投资科技股的条件

这次的移动互联网科技周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遗憾。我们的上市规则相对于真正的创业板市场差距尚大,基本上把尚未盈利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堵在了资本市场之外,这轮科技周期的伟大的企业多数在海外市场成长起来,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

而我们现在,确实已经具备了投资科技股的条件。

为什么呢?大背景上来说,实际上我们中国的这样一个科技发展,在前期,是一个追赶的过程,是一个国产替代,或者说是模仿,总的来说是一个追赶的过程。或者这样说,在工业化过程当中,我们毫无疑问就是一个模仿,当追到一定程度,这个过程完成了以后,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中国确实可以在新行业创造奇迹。智能手机的出现,把原来的产业一下全部甩掉了,新的产能在中国很快的发展起来。因为按照传统,如果不是出现苹果,还是在原来的功能机,转移过程会非常慢,但这个苹果出来以后,很快就在中国重建一个新的产业生态,这是一个速度挺快的过程。

这个过程以后,真正的就是通过种种创新,把我们中国的信息技术的整体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继而在硬件上继续前进。当然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主要还是应用方面,这在中国还是非常成功的。说我们是拷贝的也好,因为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主体,市场有海量需求也罢,确实是我们中国整体的信息技术产业的水平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级。在这个时期,基础是有了,再加上我们讲的工程师红利也好,或者是人才红利也好,也到了这样一个水平,升华一点就是,举国体制,鼓励创新,逐步健全的产权保护制度,都促成了目前的发展状态。

除此之外,我们要提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点。除了我们外部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从风险投资到新三板到创业板、科创板,这样一个非常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毫无疑问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哪有那么多人从海外回来创新。回来以后,无论是追赶的,还是创新的,在国内,一个idea,一个主意,一个想法,一个技术落地,很快有资本跟进,一轮轮资金募集,转眼就实现了个人财富的追求,就是可通过利益来促进科技的发展,这确实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土壤。

2000年,我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课题是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其中一个子课题是对全球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比较研究,那个年代中国还处于追赶阶段,盛行比较研究,无非是把各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历程、现状做些梳理、比较,得出的结论却很有意思。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呈现了低失业率、低通胀、高增长的态势,其核心原因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运作的启示下,全球不少国家纷纷设立创业板市场,如韩国的KOSDAQ、日本是JASDAQ、欧洲布鲁塞尔的ESDAQ、英国的AIM、欧洲的新兴市场,但到2000年的时候,真正成功的只有纳斯达克,其他的创业板市场交易萎靡,非常不成功,随后我们对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美国的风险资本做了深入的调研,得出了的基本结论是交易所的微观交易制度对于创业板市场的成败影响很小,核心的因素是本土是否具有孕育大量创业企业的条件,如经济要有足够的纵深、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良好的风险资本市场、雄厚的科研实力,比较下来全球具备这些条件的只有美国和中国。

这是为什么中国一定会有很多优秀的科技公司出来,也是我们为什么重视科技股投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前面我们讲了这个时期是需要以科技为动力推动中国的发展,这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我们实际上也是具备了科技发展的充分条件。有了这些前提条件,对于科技投资未来,一定是不断的贯穿在我们资本市场投资过程当中,这块应当是高度重视的。

中国科技股投资的方向和趋势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最有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2013年以来,我国科技投入经费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2019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总量达到22143.6亿元,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企业投入占三分之二。

研发费用的投入是上市公司保持高成长性的重要支撑,重视科研投入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创新性、巩固行业地位。用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一家公司对研发的重视程度。研发费用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行业特征,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行业、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而这些行业,也正是未来科技股投资的主要赛道。

5G以及相关应用,是未来科技股投资的第一方向。

硬件是躯体,软件是灵魂。基础设施一定是超前于应用的,政府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当基础设施具备后,应用场景会丰富多彩。2019年是5G元年,行业应用一般来说在两年后大爆发,消费级的应用时间更长一些。

5G的真正成功来自于商业应用的成功。5G只是个技术的基础,是信息基础设施,究竟能否出现杀手级的应用,是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的责任。当前是技术出来了,但应用还没有,政策法规也不完善,车联网出了事故谁负责,远程医疗出了卫生事故怎么办,都是问题。应用是外生性的,传统行业有痛点,专门针对这些痛点,5G就能改变社会,赋能产业互联网将大有可为。5G相关应用会促使我们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让未来生活更精彩。

对于5G,目前尚处于运营商投资和客户引导阶段,各行各业目前都在探索可能的应用,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5G一定会彻底改变我们当前的工业生产和生活业态,我们正处于一场新产业革命的前夜,而这场革命,必将是颠覆性的。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新能源汽车,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生之初,政府是从节能降耗、降低污染角度进行战略布局的。现在的全球龙头特斯拉,本质的商业模式并不是新能源,而是信息技术。特斯拉产生在美国硅谷,是信息技术的产物,是装了四个轮子的移动终端,5G的应用将大大提升汽车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同时对电动化提出要求。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最终会师于智能汽车。

从科技周期角度看,基本遵循先硬件后软件、先基础设施后应用场景的投资逻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应用大爆发一般是两年多的时间,本轮5G科技周期,以2019年为元年,2019、2020年是基础设施投资的时间窗口,从2021年开始各种类型的应用场景将会陆续出现。

现在的科技周期到什么位置了?从科技产业演变规律来看,刚在山坡,半山腰都不到。从2019年的通讯设备的上涨,到今年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发掘,尚属于硬件的机会,真正大级别的应用“小荷才露尖尖角”。

与5G相关的还有半导体,半导体是所有先进技术的基础,在美国日益收紧的限制下,中国只能自己去发展。2019年我国芯片的进口金额为3040亿美元,芯片自给率只有30%,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对于核心产业,必须掌握主动权,所以我国的半导体行业也有很大的机会。

无限风光在险峰,也意味着对于投资者来说要量力而行,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有能力和意愿爬到险峰的。但对于中国来说是没有选择的,“自古华山一条路”,峰再险,也要登,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