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在没有明显利空的条件下,消费股的调整悄然而至。

都说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到了消费股这里,也不例外。业绩稳定、空间巨大永远是对优质消费股看高一线的理由,但与此同时,估值高企、抱团严重的现象,又总让持有消费股的投资者无法忽略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白马”也难免失蹄,那么,消费股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调整?

高成长消费股持续下跌 估值高是诱因

媒体: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李文艺

刊发时间:2012年1月20日

元旦之后,市场总体呈反弹态势,但一些被誉为成长性良好的消费类个股却大幅下跌,远远跑输大盘,其中以食品股为代表,多家上市公司预计2011年业绩增幅都在30%以上,但股价却自今年初以来下跌逾20%。而在此期间,沪指上涨4.39%,深成指上涨4.28%。

与股价走势相反的是,食品板块一直是A股市场上具有良好成长性的板块,已有的2011年业绩预告显示,股价跌幅超过20%的3家食品企业,去年业绩增幅都在30%以上,而跌幅超过10%的6家食品企业,除一家刚上市的企业外,其余业绩增幅也都超过25%。

食品股业绩与股价走势的明显背离令相关投资者感到困惑。有分析师表示,本轮反弹行情主题之一就是估值修复,因此估值偏高的个股难有表现。

点评:

业绩下滑所致的下跌不难理解,然而为何会出现一边业绩仍增长,一边股价却下跌的情况呢?估值偏高真的是元凶吗?

仅以估值高下来论断,或许有些偏颇。中信证券2018年发布的关于海外成长型消费股的专题研究结论值得关注,海外成长型的消费股也享受过较高的估值水平,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是消费股享受较高估值水平的最重要支撑,且在增长逻辑证伪前,消费股不会仅仅因为估值偏高就大幅杀估值。

不过,一旦财报公布后业绩增速不达预期(并非单纯的增长或亏损,而是和预期相比较),公司持续高增长的故事就会受到投资者的质疑。与此同时,如果公司前期估值水平较高,就会对不达预期的利空信息更加敏感,从而引发了估值调整。毕竟,从数据来看,彼时的A股消费板块归母净利润从2010Q1的114.88%下滑至2012Q1的5.69%,消费板块ROE则从2010Q3的14.55%到2012Q4的11.79%。

从这个意义上,市场似乎并不太吝啬对高估值的容忍度和想象空间,但前提是,数据能持续地撑起与估值一起水涨船高的预期。

白马股暴跌之谜:主力担忧业绩、分红变脸 基金换仓

媒体:澎湃新闻

记者:葛佳

刊发时间:2018年4月27日

其实,公募基金一季报中已表露出对于创业板的另眼相看,而公募基金的集体换仓,也为白马股的持续调整埋下了伏笔。

Wind数据显示,主动偏股型基金与灵活配置型基金对于创业板的配置在连续6个季度下降后首次回升,“以龙为首”向成长股漂移——创业板配置上升4个百分点至13.9%(超配3.3%),其中创业板市值前30%公司加仓3个百分点至8.3%,配置创下了自2016年三季度以来的新高,而创业板市值后50%的公司仓位仅小幅抬升0.2%至1.8%。

与此同时,2018年一季度对主板、沪深300的配置比例在连续6个季度提升后首次回落,主板配置下降5%至62.4%,上证50的配置比例也下降4%至18.4%。

点评:

机构的抱团与瓦解,一直是市场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禁不住会问,为什么抱团现象总是一次又一次出现?

一方面,由于机构通常拥有更为相似的决策框架、考核机制、信息渠道和产品发行运作机制等,出于投资理念以及操作目标的趋同,容易形成同向操作。另一方面,对于机构、尤其是公募基金而言,抱团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抱团-申购-买入抱团板块-抱团板块继续跑赢-吸引更多存量资金加入抱团”这个正反馈。

除此之外,如果热门板块和行业ETF受到追捧,也容易形成多家机构大量持有相应股票。

当然,抱团的起点各有差别,但结果无一例外——涨多了性价比不高、抱团取暖有人不干了,然后引起踩踏——多半尚未发现端倪,已经深陷其中。

至于为什么更多人在抱团中是受伤而不是受益,我想借用巴菲特说过的一句毒舌来引申“一旦你有了省钱的脑子,就不会有精力培养一个挣钱的脑袋”——一旦习惯了情绪使然和轻松的抱团上涨,自然观察公司的视角就不会像开始那么挑剔,对于抱团所致的估值溢价也就很容易视为理所当然。

还是那句话,投资领域没有无价之宝,挑剔的心态应该成为投资的挚友。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