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9月25日,富时罗素公司宣布将于2021年10月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罗素全球政府债券指数(WGBI), 纳入的生效日期将在2021年3月最终确认。

多家机构估计,纳入以后中国国债有望吸引更多外资流入,规模或远超纳入摩根大通旗舰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系列(GBI-EM)带来的流量。据渣打银行估算,当前跟踪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的全球资金总量约在2.5万-3万亿美元,若按中国政府债券纳入权重约5.7%计算,中国债券市场将迎来1400-1700亿美元的增量资金。

高盛则表示,如果中国债券在WGBI指数中占5.7%的权重,可能会推动1400亿美元流入中国国债市场,从而为人民币提供进一步的支撑。高盛预测称,如果中国债券被分阶段纳入的时间为20个月,那么每个月的资金流入将在70亿美元左右。

更多外资流入国债市场

本次富时罗素政府债券指数纳入结果备受关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此前中国债券已被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先后纳入。如果此次纳指成功,则意味着中国债券被全球三大主要债券指数悉数纳入,可谓是中国债券市场开放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另一方面,世界政府债券指数作为富时罗素追踪资金量最大的旗舰指数产品,是全球政府债券指数的标杆。本次纳指成功将引导国际主动和被动债券配置资金进一步投资中国债券市场,为中国债市带来可观的、持续的资金流入。

成功纳指带来的万亿资金不仅将提升现有的市场成交额、改善市场结构、丰富投资主体,还将持续推动中国债券市场深化改革,助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再向前一步。

资金潮不断涌入,将推动市场成交额大幅提升。FXTM富拓首席中文分析师杨傲正认为,在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和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纳入中国国债后,2020年通过债券通买卖中国国债的日均成交额已经达到200亿人民币,是推出初期的10倍。此次WGBI指数的纳入也定将进一步提高市场成交额。

离岸人民币大涨

北京时间周五上午6:39,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上涨0.25%,达到6.8087。纽约时间周四尾盘,离岸人民币在跌至近两周低点6.8462后回升至6.8268。

富时世界国债指数目前覆盖逾20个国家,追踪固息本币投资级主权债券的表现。该指数自1986年起编制,截止今年7月末,市值约24.8万亿美元。

据汇总中债和上清所的数据,截止8月末,境外机构持有2.8万亿元人民币的在岸债券,持有的国债比例约占9.2%,自一年前的8.3%进一步攀升。部分机构预计,中国市场若被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又将带来千亿美元左右的流入。

西部证券表示,外资大幅流入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外利差较大,目前中美 10 年期国债利差超过 240 个基点,中国经济基本面率先复苏、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中国债券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内债券对外开放程度提升的影响。目前的中美利差目前位于历史最高值附近,中国国债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也比较大。

未必扭转债市调整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大概率将中国政府债券纳入,也引发部分海外投资机构对中国国债由熊转牛的预期,却被国内金融机构泼了冷水。

申万宏源证券发布最新报告指出,尽管今年以来海外机构持有中国国债的增速持续加大,却未必能有效扭转5月份以来债市调整的趋势。

今年前8个月,海外机构配置国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与中票比重分别为47.6%,48.7%和4.1%,这意味着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若没有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视为政府债券纳入,流入中国国债的新增海外资金规模将会相当有限,未必有能力逆转当前债市调整局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不少海外资本对此早已制定双面下注策略——若中国国债价格持续走低导致收益率走高,他们将逢低加仓博取更高的持有到期收益率;反之国债价格走高,他们先采取高抛策略锁定价差收益,则择机逢低买入,继续获取持有到期的高收益率。

“只要人民币汇率持续坚挺与中国经济复苏基本面稳健,我们就会从战略层面加仓人民币债券,因为当前高信用评级、相对高收益率的优质主权债资产实在不多了。”美国大型债券投资型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直言。

(Wind综合上海证券报、新浪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


来源:Wind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法律文件。上述内容仅代表当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基金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