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牛基投资社)

三季度内还是有很多当日结束募集的“日光基”刷屏的,总感觉市场资金好充裕。

当然,过完这个月,基金的三季报又在途中了,我们可以看到更全面的基金表现。

一般而言,我们会关注季报里的这些说明:基金规模、净值表现、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业绩表现说明,基金经理的投资展望,等等。

比如,“净值表现”展示了基金在报告期内的投资业绩、“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业绩表现的说明”则说明了这段时间基金经理对投资方向、仓位布局等方面的思考,通过“投资展望”部分我们也能看到基金经理对市场的基本判断。

此外,基金规模也是投资者们关注的重要指标,刚开始投资那会儿,我也很迷茫:基金规模小了容易清盘,基金规模大的话……基金经理管得过来吗?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下~

理性看待基金规模

首先,基金的管理是团队的通力协作。

基金经理不是一个人,他有着来自研究团队、交易团队、信息团队等等的支持。

这些团队可以很好扩大信息来源,系统化投研分析,形成的合力能够覆盖更高的投资量级。

所以说,投资者的收益并不会在基金规模可控的情况下就被摊薄了。

其次,市场涨跌起伏是常态。

从短期来看,可能出现波动时,规模过大的基金调仓确实不如规模适中的基金灵活,我们可能会觉得“还不如买一只规模小仓位低的基金”。

但是如果真的买了小规模基金,我们又要开始担心投资者集中度过高的问题了,一旦出现大额的赎回,可能会对基金投资造成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分析了。

基金经理在做投资的时候,是着眼于行业的长期景气度、公司的盈利长期是否有坚实的基础等因素,也会考虑尽量减少无意义的交易损耗。

所以,我们要观察的也是基金经理的长期投资表现,来评估最新的规模是否在他的能力圈内。

用持有人结构辅助判断

在基金定期报告中,除了基金规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辅助信息——持有人结构,在中报、年报的“基金份额持有人信息”中有详细披露,一般包括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内部投资者的持有份额及其占总份额的比例

个人投资者,可以从字面含义理解,也就是我们这些投资了基金的个人

机构投资者,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从事证券投资的法人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银行、企事业单位等等。

内部持有者,指的是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持有某基金份额的从业人员。

那么,持有人结构是怎么对基金规模形成辅助判断的呢?

重点在于后两者。

先说内部持有者

一般来说,内部投资者有专业基础,总体上可能会对基金运营情况有更明确的判断。如果一只基金拥有不少内部持有者,在某些程度上也说明了基金公司内部对该产品的认可。

再看机构持有人

市场普遍认为,一只基金如果有机构投资者入驻是一件好事,机构投资往往有其内部严格的程序,因此,可以说相关基金通过了机构投资者的考察和认可。

不过,如果一只基金的机构持有人占比过高,特别是单一机构持有人比例过高,也要保持高度警惕。

因为一旦机构投资者赎回大量份额,很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导致基金延迟支付、甚至还会出现暂停赎回等情况,这些都会继而引发流动性风险和基金净值波动等风险,甚至造成基金清盘。

三季度还剩今明两天,当基金的三季报披露时,大家不妨按照今天的科普来阅读报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文章来源:牛基投资社丨本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