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量化、对冲、多因子模型......是什么意思吗?

一直以来,大家好像对量化对冲、模型、多因子等名词都不太感兴趣,那对量化不了解的人是不是还挺多呢?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跟大家一起聊聊量化。

“量化投资”是一种投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步骤:

一、根据历史数据,把有用的投资策略归纳成数字模型;

二、利用机器自动执行这个数字模型。

这种方法有一些好处,大家经常提到的就是:纪律性、分散性、及时性。这很好理解,无非就是机器相比于人类的优势——机器可以严格按照模型去走,不受感情影响;机器可以分析海量数据得到准确投资策略,做到持仓很分散,还没有精力不够的烦恼;机器可以迅速做出交易行为。

但好处说得再好听,归根结底还是要回答一个问题:能赚钱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再讲一次量化投资开山鼻祖——爱德华索普的故事。

索普从小就是个赌徒,从小时候的赌博机,到大学的轮盘赌博,再到毕业后的21点,他都在找游戏漏洞。重点是,还真被他找到了…他发现21点是有数学规律的,只要算清了不同牌面下赢的概率,在胜算大的时候多下注,就能战胜赌场。

后来,他搞出了一个21点制胜模型,还真成功战胜了各大赌场。当时各大赌场都不让他进门,据说狠一点的赌场还在他的咖啡里下了毒。

听上去是不是很兴奋——把能赚钱的投资策略弄出模型来,那不是稳赚的吗?其实不是。这个方法不是100%靠谱的,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罗素提出的“火鸡的故事”。事实上,基金里也有失败案例

1994-1998年的时候,有一家叫LTCM(长期资本管理)的对冲基金震惊了华尔街。它在94年的时候成立,当年的收益率是28%,95年是59%,96年是57%,97年是25%……但在98年的时候,俄罗斯国债违约,LTCM就迅速亏完了。

图片来源:韭圈儿

LTCM:长期资本管理;DJIA:道琼斯指数;US treasury:美国国债

不过不可否认,量化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法。国外量化发展的很好,2018年全球熊市中,美国最赚钱的20家对冲基金中,有一半以上是量化基金。美股跟A股很不一样,就不多说了,我简单说下国内的情况

国内最早的量化基金是04年首发了两只,之后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09年,很多拥有海外量化经验的人才回国,量化基金才多了起来。再到后来有BGI背景的李笑薇、田汉卿、黎海威等大咖回来,国内的量化策略才算是步入正规。

道哥之前还写过田汉卿和黎海威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田汉卿:2017收益前十的主动量化基金,有五只是她的》、《“正是量化欲上时”——海归精英黎海威投资心路》。

国内的量化,一开始基本就干一个事:减少被动指数基金的跟踪误差。但慢慢的,做量化的人发现,投资者关注的都是赚钱,好像减少这么点跟踪误差,没有投资者在乎啊。所以后来,量化做的就多了起来:

指数增强:通过调整权重股比例、行业分配等方法,找到能增加收益的有效方法;

量化对冲:通过对冲掉市场的波动风险,给追求稳定的投资者赚绝对收益;

Smart beta:把一些长期有效的因子归纳起来,编一个新指数,希望它可以比沪深300等常规指数赚得更多。(可参考《盘点一些大概率赚钱的基金策略》)

再之后,随着国内对量化研究的深入,大家发现全听统计学的也不行:就跟前面提到的LTCM一样,机器以前没遇到过俄罗斯国债违约的事啊。大家发现还是得靠人——机器要学优秀基金经理的投资方法,而不是照抄历史数据。

这也就是国内近几年比较多的——主动量化的产品——基金经理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对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大家可能也看到过一个名词叫“量化多头策略”,它一般指的就是“指数增强”或者“主动量化”的产品。

回到标题,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量化是个投资方法,可以用到它的产品有很多。至于赚不赚钱,有赚钱的基金,也有亏钱的案例,还是得看模型找的好不好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