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板块是今年市场中的热门行业,前8个月的最高涨幅一度达到67%,疫苗、生长激素、防疫物资、高值耗材等细分板块涨幅居前。不过,8月中旬开始,医药板块进入调整阶段,最近一段时间板块调整幅度达到14%。
如何看待回调后的医药板块,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逻辑是否出现变化,是很投资者关心的焦点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这一轮医药行业的行情是从2016年前后新一轮医改作为起点,医改内容包括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创新药审批加速。在这些政策指引下,仿制药的发展受到一定压制,以创新药为主线的细分子行业的市场需求被激活,这是这一轮行情的主线。截止目前,这一轮主线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医药行业的长期逻辑没变
最近,市场对于医药板块的后市表现分歧加大,看多、看空的理由看起来都很充分。对此,笔者认为,医疗行业长期发展的驱动力仍在,需求稳定且持续是我们长期投资医疗行业的信心来源。只要这种需求持续存在,医疗行业总体上升的长期发展趋势就会持续。
首先,从长周期看,行业总需求随老龄化持续增长,无须过多考虑供需变化的问题。随着医改和审批政策逐步推进,医药行业对产品质量要求越发严格,对研发投入逐步加大,对医保报销要求更严,对国产厂家更多倾斜,多重因素决定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会逐步清晰,份额进一步向龙头集中。对于综合性平台药企而言,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渠道平台能力都在加强,成长空间来自原有领域进口替代、新领域创新收获放量以及国际市场开拓。
其次,消费升级持续进行,有望为医药行业带来较为稳定的增长需求。中国大量消费医疗需求都处于拐点,比如二类自费疫苗、近视防控、口腔正畸、生长激素等,这类都属于中产阶级群体崛起带来的自然而然的需求,特别是花在后代子女的消费力更强,价格敏感度也更低,产品附加值会远高于正常的医药产品,最终形成极高的ROE水平。
第三,医药行业的产业发展逻辑没有改变。这一轮医药行业的行情是从2016年前后新一轮医改作为起点,主要以医药端的鼓励创新升级并接轨国际、限制辅助用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作为代表性政策。这些政策看似各自孤立,其实背后有着一整套完整的产业发展逻辑体系。一方面,市场将仿制药价格打到比较低的位置,另一方面,其他以创新药为主线的板块或子行业的市场需求被激活。以创新药产业链服务类公司为例,最近一两年的订单比较饱满,增长强劲,且这一趋势仍处于加速阶段。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消费需求升级、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创新是医药行业的主线,长期看依然有较好的投资机遇。
长期看好三条细分赛道
从中周期的角度看,政策周期对医疗产业的投资节奏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做投资时在一定程度上要顺应政策环境及政策背景。站在长周期的角度分析产业趋势,笔者最看好的是三大方向:一是创新药及产业链,二是医疗服务,三是医疗器械公司。
第一大方向是创新药及产业链。从药品本身而言,创新药能够提升患者在满足基本用药基础上的用药体验。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对健康也有更高的需求,创新药刚好是能满足这一需求的方向。那么,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创新药企业?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挑选。一是具备丰富的在研产品管线的企业,用来抵御单个药品失败的风险。如果企业的管线有几十个药品,那么一两个产品的失败,不会对公司造成过于沉重的影响。二是综合能力较强的企业。三是做真正创新药的企业。
第二个方向是医疗服务。传统的医院更多的是保障人民群众基础的健康需求,而民营医疗服务机构能够提供更为差异化和优质的服务,有较强的需求空间,因此也是笔者看好的方向之一。以医院、体检等为代表的服务机构,跟传统的医院相比较,最重要的一个差异点就是“服务”。其中,最有利于实现“服务”属性,能跟传统的综合性医院做出差异化的,就是专科医院。传统大医院作为综合性医院,院内科室布局齐全,投资大,人才需求较为全面,学术需求也较为重要,所以往往依附院校输送人才,跟院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要素都是民营医院一开始无法企及的。但是对于一些学术并不高、更多强调差异化服务的领域或者科室,民营企业的基因就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个赛道的企业一旦建立优势,就会形成很强的品牌和护城河。
第三个方向是高端医疗器械。目前大量的高端医疗器械都被国外公司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毕竟国外的医疗器械巨头经历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具有领先优势。但是,随着国内企业近二十年的发展,我们陆续在一些产品上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例如,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的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一旦产品和技术得到突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是本土企业的强项。在介入、骨科等领域,我们看到了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工艺能力都在提升,他们都具备大规模进口替代的潜力。这类企业由小企业做成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占据较大市场分而的中型企业,是一类中周期的投资机会,这类投资机会往往能够持续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维度。
(文章来源:全景网丨本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