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投资者在买入基金后,会特别关注平台提供的“净值估算”数据,据此判断当天的涨跌幅度。但往往会发现,基金“估值”和公布的实际净值有所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解答!

平台上的“估值”是如何算出的呢?

大家在基金详情页看到的“估值”是平台根据基金季报等定期报告中公布的持仓组合以及相应资产即时的表现再利用特定算法进行的估算

Tips基金的持仓信息会在定期报告中公布,并不是每日更新哦!而定期报告何时披露要看证监会对基金信息披露的管理要求啦,相关规定包括:

1、基金季报在季度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发布;

2、基金中期报告在上半年结束之日起两个月内发布;

3、基金年报在每年结束之日起三个月内发布;

4、基金合同生效不足两个月的,基金管理人可以不编制当期季度报告、中期报告或者年度报告。

举个栗子,中银大健康成立于2020.5.27,因此,投资者将在三季度报告(季度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发布)中看到它的重仓股票、债券信息~~

“估值”与基金净值不一致是正常现象!

由于定期报告公布的信息大部分已是上季度、上半年、上一年的“过去式”,基金经理很可能已根据市场行情进行了调仓。因此,以此为根据算出的“估值”仅供参考,既不能反映当前的持仓情况,也无法保证其与实际净值相同。同时,不同平台和机构对“估值”的算法也有所差别,大家通过不同渠道查到的估值就经常各不相同。

“估值”与净值之间出现差异,是正常现象。小伙伴们还是要以基金公司公布的净值为准!

基金经理能“偷吃”收益吗?NO NO NO

大家投资到基金的钱,是在托管银行设立专门的托管账户中管理的,基金的资金进出只能通过这个账户进行。

基金经理在选定基金的投资标的后,可以(在基金合同规定的范围内)通过下达交易指令调动基金资产来购买股票、债券等证券。除此之外,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任何基金公司人员都无权私自转走投资者的钱。并且,基金每天的净值都需要经过托管行核算,任何异常的指令,也过不了托管行这一关。所以,说基金经理“偷吃”,还真的是冤枉呀!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在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基金投资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并在少数极端情形下存在损失全部本金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并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