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转载请注明来源)

近日,中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深圳、苏州的试水,一直很神秘的数字货币终于掀起了面纱的一角,从设想走入寻常百姓家。

甫一开始,深圳人民政府发起联合人民银行开展数字人民币红包测试,面向个人发放千万元人民币红包,每个红包的金额是200元,数量5万个。

不过,据申请到数字人民币的深圳市民李红表示,目前的数字货币比较类似消费券,而不像人们以为的“黑科技”。尽管钱在手机里,但只能在系统内的3000多家合作商户使用,不能用于消费以外的地方,不能交房租房贷,也不能转给个人。

同时,数字人民币有着使用期限,中签的5万名市民可于10月12日18时至10月18日24时在深圳市罗湖区辖内已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的3389家商户无门槛消费。但如果在规定期限内不使用完毕,将过期作废。

“总体来说,和真实的人民币还是有着差别,起码人民币不会过期。”李红说。

但央行数字货币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比如,作为法定货币,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由于有着国家信用做支撑,比现有的微信、支付宝转账付款更有保障。对国家来说,其可追溯的特色,使得数字货币从发行到流转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迹可循。未来,当数字货币全面普及时,逃税、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非法活动将丧失生存空间;专款专用、精准扶贫的资金也能确保去向。

在苏州,目前正尝试将央行数字货币,引入当地个体户、小微企业的小额贸易结算中,甚至未来在供应链的融资场景中也可以使用。

如果央行使用数字货币进行结算,当前偏远地区由于网络不畅导致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支付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同时,央行数字货币还可以大幅提升特定行业贸易结算或供应链融资的资金周转效率,减少个体户获取资金的流程,解决其资金难题。

因此,在行业内看来,尽管目前数字货币的作用尚且有限,但深圳试点的央行数字货币是一次重要尝试。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次金融领域的技术尝试,其本身释放的信号意义大于短期影响。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中国央行就开始研发数字货币,且在近两年迅速推进。这远远早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优势仍然明显,试点的央行数字化货币,也将给国际央行数字货币带来新变化。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的无现金支付大幅普及,全球超过36个国家的央行都在部署自己的数字货币计划。未来,央行数字货币或将会深刻影响各国金融,甚至可能会取代纸币。

中国领先一手

大多数国家对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开始于2017年前后,这实际上比中国足足晚了三年。

正如北京大学国家开展研讨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讨中心主任黄益平所说,在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高,移动支付深入寻常百姓家,这都为央行数字货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的设想,未来数字货币的使用场景将是:只要两个人手机上都有数字人民币的数字钱包,甚至连网络都不需要,只需要将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

这种技术,正是国际上较为复杂的“数字现金”模式。

按照行业内人士介绍,央行数字货币存在两种技术选择,一种是“央行数字账户”模式,允许普通居民在央行开设账户,是一种数字化形式的央行货币,其账户余额属于央行负债;另一种则是“数字现金”模式,央行利用加密算法实现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在使用的过程中只需要像验证钞票真假一样去验证数字货币本身的真假。

我国选择了复杂的“数字现金”模式,但目前,“数字现金”模式仍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还需要技术研发与相关试验。这也是目前试点较为简单的原因所在。

但“数字现金”的普及,能为普通居民创造直接使用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机会,这将对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探讨中,有关于“现有的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体系已经较为发达,还有没有必要打造央行数字货币,让央行建立新’国家队’”的疑问十分频繁。

事实上,央行数字货币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种支付方式,而应该等同于人民币本身。其中的区别是,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都需要有银行账户与之相关联,才能正常进行货币流通;央行数字货币则本身相当于“现金”,无需依托银行账户。

当然,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数字货币仍将会对微信、支付宝产生冲击。特别是,央行不会单纯考虑商业利益,而更加关注社会效应。比如,当个人兑出、兑回数字人民币时,商业银行将不会收取服务费,将有效降低社会资金的使用成本,也将减轻现有电子钱包中的资金沉淀现象,给消费者和个体工商户更多选择配置资金的权利。

目前,我国网络支付已经十分普及,对人民币的需求大幅下降。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维护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有助于应对数字化的社会变迁。

但货币发行有着方方面面的限制,既要考虑对应资产,也要完善对应的程序和规则。当前,相关配套规则及政策还不完善,仍需要逐渐充实和验证。

当下,借助深圳和苏州的试点,中国数字货币的实践探索,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各国抢占高地

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央行数字货币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不断增强,在中国数字货币奋力奔跑的同时,各国在央行数字货币领域也开始密集布局。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19年对全球66个国家的央行展开的调查显示,其中80%的央行表示已在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相关研究,约40%的央行从概念论证阶段进入到试验论证阶段,有10%的央行已经展开试点项目。

比如,欧洲央行2019年底宣布,将成立央行数字货币专门委员会,并推出名为“欧洲链”的新概念验证项目,来研究数字货币的各种问题和实践。

人民日报指出,今年1月,英国、瑞士、瑞典、日本、加拿大纷纷开始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的潜在应用场景;2月,瑞典开端为期一年的“电子克朗”测验,在隔离环境中模仿人们的日常运用,例如经过数字钱包进行支付、存取款。

在南美,巴西央行称有望在2022年使用数字货币;由区域内8个经济体组成的东加勒比货币联盟也正在测验央行数字货币,期望此举能将现金运用减少50%,进一步增强金融稳定性,并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往来。

在亚洲,日本央行宣布,将于2021启动数字货币实验;韩国央行也将在2021年进行试点,目前已完成研制作业第一阶段审核。

不过,也有部分国家对数字货币表示谨慎。在丹麦,当地央行认为数字货币的发行风险大于收益,因此公开表示暂不发行央行数字货币。

相比较之下,公司的行动力比各国央行快得多。在欧美国家,一些区块链公司已经行动起来,比如在特定行业供应链金融与贸易结算领域引入数字货币,借此加快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同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目前,以公司为主体的数字货币在供应链融资与贸易结算方面已有了一定发展。万事达推出了基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测试平台,平台将用于模拟数字货币的多项金融服务;华尔街的知名投资机构也将主力资金转向了数字货币领域。

但由于这些数字货币以企业为主,不足以覆盖整个市场,因此使用范畴也很狭窄。不少企业希望央行法定的数字货币能参与到小额贸易结算或供应链融资中,帮助中小企业稳定产业链。

接下来,哪国央行在数字货币上领先一步,将极大地提高交易便捷性,从而方便跨境支付和交易,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仍要警惕风险

央行数字货币未来可期,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事实。但其中仍要规避大量风险。

正如黄益平所说,央行数字货币也给传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压力。比如,数字货币从央行到大众,一步到位,未来不需要去商业银行开户,这大大弱化了银行的功能,导致结构性金融脱媒的危险。

一个例子是,当遭遇到金融危机时,很多人出于安全考虑会去银行提取现金,导致“银行挤兑”。当前以现金为主的世界,即使遭遇到“银行挤兑”,也会通过在银行门口排队、取号、依次提现,但当央行数字货币替代现金之后,一旦发生“银行挤兑”,仅需简单的手机操作就可以完成,这可能会对银行体系产生更大的冲击。

同样,在经济稳定的时期,居民将活期存款或其他支付账户余额大量转换为央行数字货币并持有,这会导致银行收不到存款,也会增加央行对居民部门的负债,二者互相作用,最终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供给,同时增加商业银行对央行资金的依赖。

针对这些风险,学者们也想出了种种应对方法。但总体上来说,还没有一种方案获得普遍的认同。

目前,数字货币仍在不断演化中,其在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未来价值和发展方向。

世界货币基金认为,虽然现在人们更重视央行数字货币在国内的运用,但它的潜在优势之一是为未来更完善的跨境支付打下根底。未来央行数字货币将促进跨境结算更快速、安全。

不过,当前,在国际上占据主流的数字货币仍然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非法”货币。不过,从比特币创世到现在,区块链技术所采用的密码学加密技术、去中心化的分布存储技术和智能合约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部分主流数字资产被赋予了流通的价值。这也给央行数字货币指引了方向。

按照预测,未来几年,数字货币将对现有金融体系带来更难以想象的冲击。以央行数字货币的“正规军”助力下,推进产业融合,价值体系升级,才能实现成为真正具有价值的数字资产价值系统。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