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指数家的第241篇原创

全文共1799字,阅读约需5分钟


在买卖股票时,超额收益来自“信息差”和“认知差”。

“信息差”即某个时间节点,不同投资者手上掌握的信息量具有差异,掌握越多信息,对投资越有利;

“认知差”就更微妙一些,不同人由于个性、阅历、学识背景不同,对不同信息的认知不同,因此,在掌握同等信息的情况下,更深刻的洞见带来更大的优势。

而信息差,在这个资讯唾手可得、自媒体爆发、商业分析漫天飞舞的时代,变得愈发重要。如果看过知名机构如何挖掘信息的话,你会发现,他们太拼了。比如浑水用无人机考察某公司的牧场、雇佣大量纯人力收集某咖啡线下门店账单信息……

昨天戴老板写景林资产的文章,火遍朋友圈。其中描写如何调查拼多多的部分,令我印象深刻——公司组织“五环内”、高学历的分析师们深入四五线共15个城市对产业链人士、平台商家、消费者等进行调研,高密度访谈和记录,逐渐勾勒出拼多多的样子……

这种方法很原始,但管用。

几年前我曾去一家基于数据挖掘和处理的金融科技公司面试,在最终环节被CEO“拷问”到怀疑人生”。


我一时语塞……也方才意识到对现成数据“拿来就用”的做法有多可怕。

经常路过西直门地铁站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被叫到“小房间”填写消费者问卷的体验。我仍记得某“第三方机构”为了尽量接近预设的问卷结果,采用利诱等引导方式让大众勾选特定选项的情景。当然了,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必须承认,多数信息总是经过几手的倒腾,才到你的手中,最初的真相已无法追溯。因此,我们务必躬亲调查。

费雪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中多次提到“闲聊”的重要性。他说:在现实生活中,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找人“闲聊”。一些股票只能靠“闲聊”。

他提到,以案头研究的方式检视公司每个单位、每个环节的方法(大多数分析师会做的事)看似合理,却对一般投资人来说没太大用处。居高临下地检视公司?对不起你想多了。事实是,只有极少数的具备高级管理技能的人能做到这点。而投资者可以通过“闲聊”的手段得到线索。他建议大家,不妨找一个行业的五家公司,问每一个公司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自身的,也包括关于竞争对手的。通过折中方法,全部五家公司的情况都可以被刻画出来。同样,投资者可以和供应商、客户、同业会组织等各方进行闲聊,尽其所能了解一个公司的全貌。

我将这个方法命名为“Stakeholders闲聊大法”。一切利益相关者的看法互相佐证,形成观点。

调查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人也深有体会。毛泽东极其重视调查,强调通过调查获取客观事实。比如他说到: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还做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我最喜欢的则是这一段: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这用在投资研究过程中,简直一模一样。

案头研究固然重要,读好读透财报是基础。可如果不走出门去,一切都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调查的方法不拘一格。包括但不限于厚着脸皮向一切相关人士请教。所以千万别嫌弃你身边的股票分析师朋友,他们并不是天生的“话痨”。

调查每次都带给我惊喜。比如在看一个非处方药生产企业时,以半年为维度,跑遍了5个大中小城市的百余家药店,和执业药师/店员聊该品牌药物的销售和库存情况,最终即时发现了财报上看不到的隐患,止盈卖出;还有一次和专利界朋友聊天,受到启发,查询、统计了同个行业不同公司同品类的专利申请情况,结合研发投入等公开信息,得到了先于市场的认知,从而有信心低价布局。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基本面分析一点儿也不高大上,甚至很接地气。由于投资只可能赚钱或亏钱,因此从某种角度,对公司的认识只有0%和100%。而调查,能在最大程度帮你接近100%。

市场观察/每日打卡/20201027/在大选即将来临之际,市场都在等着扣动扳机那一刻,从成交量看还在萎缩,大多选择了按兵不动。

传言要暂缓IPO节奏,券商股板块近几日下跌幅度较大,但从中长期而言,我们仍然坚持超配的逻辑,下跌即为入场时机,AH板块之间的溢价率也在加速收窄。

人民币离岸小幅反弹,但从全球经济环境恢复比较看,升值压力仍在,只是波动空间放大,一致性预期的节奏感不太好把握。

但从另一个资产价格,信用债1-3AA+指数看,与人民币加速升值同步,7月份以来指数大涨创了新高,今年以来收益率3.19%,超过同期国债收益,资金配置仍然在向确定性票息流动。

我们在前面打卡也说够,但从资金收益性要求和久期匹配上,当下性价比银行、地产(招保万金等不不触及三条红线的)、建材等风险调整后收益性更高。

最近大白马轮番跌,大家把季报的表现不及预期线性外推,但也推动了小票风格的相对超额,一鲸落而万物生。

数据跟踪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