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南京银行这份三季报不尽如人意,今天早盘开盘直接跌了近4个点。主要的问题是基本每股收益负增长-9.4%,拨备覆盖率大幅下降至379.93%,对应半年报的401.39%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

差于预期,是相对于半年报来说的。

在我的价值评判体系里,对于南京银行现在的估值水平来说,半年报的表现算非常好的,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至少能给8分,而市场给的估值只有5分。三季报出来后,经过我的测算,应该调降评分至7分,但是市场认为这银行只值4-4.5分了,目前PB仅0.83倍。

那么问题来了,从头到尾这只银行股票都始终是低估的,但估值修复之路似乎变得遥遥无期。

我不理解市场的逻辑,以前不理解的时候会尝试着去理解,现在觉得完全没必要去理解了。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基本可以下个结论:市场不会估值。

短期不会,长期也不会。

短期不会估值的案例太多,汗牛充栋,只要你对某些行业有自己的认知和深入了解的,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有位前辈说,现在市场上的投资人学习能力很强,投资水平越来越高了,某些方面确实是的。但我认为目前的市场整体上还是非常简单、幼稚,起码在估值这一点上。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超越市场的认知是很容易的。

那么“市场长期是称重机,短期是投票器。”这句名言在A股市场上失效了吗?一定程度上是,估值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即使是长期的估值回归,也是“有限回归”,而这种回归,有时候都不能理解为市场认错,而是正常的波动。一只本来价值1PB的股票,内涵价值每年增长10%,而市场目前只给到0.5倍PB,你认为未来几年既可以赚到每年内涵价值10%的增长,又能赚到0.5PB到1PB的估值提升的钱,目前来看前一种钱很容易赚到,而后一种要打个问号。即:你持有几年后,这只股票确实赚钱了,但年化收益率只有10%,几年后这只股票依然只有0.5PB,而你依然觉得它是低估的,依然觉得应该有估值修复的过程。

估值修复迟迟不来,这也是投资银行股比较矛盾的地方。即,市场不懂估值,低估的股票永远低估,你的收益率始终有限。每年10%的收益率是令人满意的吗?至少对于我来说,有点儿少了,过去这些年我的年化投资收益率肯定是高于10%的,收益的大部分其实是来自于估值提升,并不是业绩增长。如果想获得更多的回报,就必须在其他地方想想办法。

我的好朋友二马也是一位优秀的价值投资者,过去这些年收益不菲,他的做法是以价值为中枢在价值股上做高抛低吸,我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手法,前提是对内涵价值的估计是合理的,偏差不能太大。而我的做法是经常使用杠杆+收割市场情绪,在市场悲观的时候敢于重仓,敢于买入,到目前为止效果也不错。

二马的这套做法似乎遭到了一些批评,比如有的股民会强调,对于好股票,不管在什么价格上都不能随意放掉,应该坚定信念长期持有。这一点上我站二马,可能我俩的底层价值观是类似的,即再好的东西,都不能以过高的价格买入,高价格往往意味着高风险。从我入市的那一刻起这个观念就深深的刻在骨髓里了,任何人说的任何话都能轻易改变它,我可能会因为这条原则错失很多赚大钱的机会,但是无所谓,我知道自己也因为这一点规避了很多风险。

不能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

很多人对我上面说的这些东西不太认同,觉得低估的股票,肯定有它自己的问题,即低估是完全合理的,市场是非常聪明的。那么今天正好就用南京银行这个案例,我想借此来说明一下,为什么市场其实没那么聪明。

对于南京银行来说,为什么在拨备覆盖率下降这么多的情况下,基本每股收益依然负增长这么多?

我们来看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是不良余额在三季度的继续增长,报表不良从58.82亿增长到60.86亿,增加2亿,这一点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不良增加。而期末的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从236.13亿下降为231.3亿,其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缺口。像平安银行的三季报一样,目测南京银行新生不良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爆发,这个时候南京银行理应有更多的营收,更多的去计提拨备来覆盖这种负面影响的。

但是:

看这张合并利润表,南京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即净计提在今年的前三个季度只有57.00亿,甚至少于去年前三季度的58.08亿。这就非常不合理。

再往前溯源,南京银行前三季度的营收只增长了2.42%,其中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5.28%,在目前这个降息周期下,表现还算中规中矩,而通过计算得到总的非息收入只有77.84亿,甚至比去年同期的80.57亿还少。继续穿透分析,代表可持续的高效的中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37.14亿,同比31.85亿增长了16.6%,即核心的非常重要的中收表现是比较强势的,问题出在泛投资收益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一项上,去年有2.76亿,今年直接转负,为-5.02亿。

所以问题很明显了,南京银行因为短期债券市场的波动,导致部分债券的公允价值剧烈下降,拖累了整体营收增速的增长,使其没有余力进行充足的计提,叠加当期不良爆发使拨备覆盖率骤降。南京银行的管理层想来想去,觉得维持归母股东净利润的正向增长更加重要(2.01%),所以不得不牺牲部分拨备来补足利润。

但问题显然不止于此,南京银行的报表净息差在三季报时平均还有1.83%,下滑的幅度很小,下滑的空间也基本封死了,要知道不足2%的净息差其实是比较低的。这个时候我们再观察它的期末总资产,竟然只有14951万亿,对比今年一季度的14821万亿,增长了区区130亿,要知道今年二季度南京银行可是做了一笔115亿的大额融资的。也就是说,在增发完成后南京银行没有进行等比例扩张,而是让这部分钱就躺在资产负债表上白白浪费,使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一季度末的8.78%猛增到9.86%的高水平,而综合杠杆率也从17.59倍下降到16.11倍(测算值)。由于增发使总股本从84.82亿增长到100.07亿,在归母股东净利润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基本每股收益自然就下降了。

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可能,一是南京银行在二季度融资后还没来得及扩张资产负债表,未来几个季度会重拾增长,二是南京银行会维持现在的资本充足水平,永久性地把杠杆降下来。以我们过去对这家银行的了解,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性更大。

那么南京银行的问题基本就找到了,一是增发后杠杆暂时性降低压抑了资产个规模增速,进行减少了营收增速,二是短期债券市场波动使投资收益减少,在营收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叠加资产质量的波动,使核心财务数据不及预期。

但是,这些问题有多严重?是暂时的还是可以解决的?管理层有没有解决的动力和能力?说实话,有时候我懒得去猜测,我只是凭感觉,凭自己对基本面的了解,凭过去对一家公司的认识去做一些简单的判断。

今天我要说的是另一件事情:

上一篇我把平安银行调节报表的问题讲得很清楚了,拨备绝对值的剧烈下降,却能在报表上呈现出利润增长、不良率下降、拨备覆盖率增长的美好图景。

那么换到南京银行,这20个百分点的拨备覆盖率下行,是不是一件特别不能接受的事儿?大家需要想一想,在这个A股市场上,真正的比南京银行拨备更充足的银行,有几家?379.93%的拨备覆盖率是否足以覆盖当下,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A银行拨备覆盖率从401.39%降低到379.93%,B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从214.93%提升到218.29%,那么是不是说明A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更差?B银行是不是比A银行显而易见的好?

我说了不算,你说了不算,数据说了才算。

继续进行思想小实验:某银行半年报有50亿的不良,有400%的拨备覆盖率,拨备余额是200亿。经过一个季度,这家银行的不良增长了4个亿至54亿,但是这家银行考虑了一下,过去计提的拨备是不是太多了?对于这新增的4个亿,我少计提一些行不行?我只额外计提6亿的拨备,那么这6亿拨备对应4亿新增不良的覆盖率是150%,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说我就覆盖不了风险吧?因为新的风险抵补结构变为:原来的200亿拨备对50亿旧的不良依然有400%拨备覆盖率水平,而新生成的4亿不良对应6亿的新拨备,拨备覆盖率为150%,这两个部分都是比较充足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

如果把数据合起来,就完蛋了。

我们试着把新旧账一起算,总拨备(200+6)/总不良(50+4)=380%,也就是说,这家银行账面上的拨备覆盖率从400%降低到了380%,是否可以认为它的资产质量出现了明显的恶化呢?好像也不能吧?

对于南京银行来说,三季报的表现因为各种因素的叠加确实差于上半年,在计算估值的时候应该给予调降处理。南行的真实ROE在第三季度只做出了2%左右,少于过去两个季度平均5%的水平,前三季度累计12.54%,预计全年在15.5-16%之间。

对比平安银行,南京银行的基础报表ROE更高且差异明显(11.74%对7.63%),前三季度真实ROE更高(12.54%对10.19%),第三季度单季真实ROE更高(2%对1.5%),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竟然认为平安银行的合理市净率应该大幅高于南京银行?

下次再说市场是有效的,市场是聪明的,拿这个尿盆儿扣他脸上!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