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12月9日加科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加科思,1167.HK)于香港联交所披露招股信息。IPO之前,加科思的估值已达4.55亿美元,此次,能否获得二级市场投资人认可呢?

从香港联交所披露信息来看,加科思拟全球发售9648万股,其中香港发售965万股,发售价为14港元/股,总募资13.5亿港元。高盛和中金担任此次发售的联席保荐人、联席全球协调人、联席账簿管理人及联席牵头经办人。

征战二级市场之前,加科思于五年内完成了五轮融资,最后一轮C+轮于今年2月完成,融资达2600万美元,投后估值为4.55亿美元。至此,据2015年2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8000万的投后估值,加科思的估值“身价”已涨价近40倍。

5年,涨40倍,加科思如何做到?

不可靶向药物

《科创报日报》记者在加科思的港股招股书中找到了关键词“靶向‘不可成药’”。在业内,该术语也被称之为“不可靶向”药物,是一个既被热捧又相对冷门的领域。今年4月,同为“不可靶向”药物初创企业上海奕拓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也曾引起轰动。

有一级市场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不可靶向”是一种全新的小分子药物研发思路。他称,“不可靶向”指的是“针对这些靶点设计出药物化合物的难度很大”,而非真的“不可靶向”。

他进一步称,在小分子药物开发基本都是针对某一蛋白质上的特定靶点,通过这种“靶向性”来起激活或抑制蛋白质的部分功能作用,进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而人体中易开发的药物靶点(约有10%)已被相继开发,另外10%的大分子靶向药正在开发中,剩下80%的蛋白质靶标在现有技术面前几乎“不可靶向”。

换言之,相关药物有80%的空白空间。

《科创板日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类似的“不可靶向”靶点有RAS、SHP2和MYC等。而加科思主要在研药物的靶点即SHP2等。

从研发进度来看,其研发管线仍处于较早期研发阶段(I期临床或II期临床)。不过,一则,从全球范围来看,该赛道均处于较早期阶段,加科思仍具有一定领先优势;二则,加科思的成绩单尚可圈可点。

加科思今起全球招股 IPO前估值已涨近40倍 不可靶向药物能否撬动二级市场?

加科思研发管线,来源:招股书

“我们的JAB-3068为全球第二个获得美国FDA研究用新药(IND)批准进入临床研发的SHP2抑制剂候选药物。”加科思在招股书中称,在美国,连同其另一款SHP2抑制剂JAB-3312,均已获得FDA用于食道癌治疗的孤儿药认定。

加科思另计划在美国、中国针对多种实体瘤开展全球I/IIa期试验,以评估其SHP2抑制剂作为单药疗法或分别与PD-1抗体、MEK抑制剂和KRAS G12C抑制剂联合使用的效果。

License Out

与多数港股上市药企选择License in的国际合作形式不同,《科创板日报》记者在加科思招股书中意外读到了License out模式。“我们已与AbbVie(记者注:艾伯维)达成了全球战略合作,以全球化发展和商业化我们的SHP2抑制剂。”加科思称,后者可在中国地区(含香港、澳门)外独家开发并商业化SHP2抑制剂,并向加科思支付前期费用、里程碑付款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2020年9月4日,艾伯维已向加科思支付4500万美元前期费用。

此外,相较于原研型生物医药企业,加科思的管理层明显具备成熟的药物研发、上市销售经验。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印祥博士拥有20多年行业经验。此前,其实创业板上市公司贝达药业(300558.SZ)创始人、董事及总裁。曾领导贝达药业开发盐酸埃克替尼的研发及上市,后者为国内首款开发出小分子抗癌药物。

此外,其管理层中多位高管均有贝达药业背景:研发总裁胡邵京曾任贝达药业首席化学家,行政总裁王晓洁曾任贝达药业副总裁,高级副总裁胡云雁曾任贝达药业北京研发中心副主任,化学副总裁龙伟曾任贝达药业研发中心主任助理,药理副总裁王燕萍曾任贝达药业研发中心药理部主任,BD副总裁竺添曾任贝达药业研发中心新药早期研发部助理主任。

加科思系其二次创业项目。加科思招股书中称,“我们的高级管理团队共同创立并共同领导了制药行业成功企业贝达药业,创始人已经合作超过10年,且在管理和工作方式方面建立了强大的协同作用。”

从财报数据来看,加科思尚未实现盈利。2018年至2020年6月底,加科思亏损1.56亿元、4.26亿元 、8.11亿元,其中研发费用开支8489万元、1.39亿元、7101万元。IPO前,加科思主要通过私募股权融资以获取营运资金。IPO募资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药物研发、商业化准备、产能规划及人才招募等。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