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偶像芒格老爷子在无数个公开演讲中都提到,每一位投资者都应该有自己的'检查清单',他还大力褒奖过《清单革命》作者,阿图葛文德。该书讲述了检查清单在建筑、医学、飞行以及投资等行业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我将其总结为以下三点:
1、将容易发生错误的重要事项写在上面,提醒自己
2、尽可能的覆盖全面,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减少遗漏
3、磨刀不误砍柴工,清单可以极大的提升效率
该书作者还提到了'可卡因头脑'的概念,指的是当面对令人兴奋的投资机会时,只能轻易看到对自己判断有利的证据,而对那些负面因素视而不见。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公募基金已经连续两年大获全胜,我们是时候来列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基金投资'检查清单',以防我们被这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也为我们未来投资少犯错误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我认为最需要的是对自己的投资逻辑做检查。我们可以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我看上的基金,是通过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还是听周围人讨论追热点的?该基金短期业绩是否过于亮眼,属不属于跟风炒作?自己有无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该基金的风险与自己偏好是否匹配?当前环境下该基金最大回撤可能是多少?我能否承受的住这种回撤?
有太多人买基金的时候是根据首页推荐与近期收益率排行榜来购买的。这种纯粹根据基金过往业绩线性外推而做出的选择,往往就会导致买在山顶上,争做接盘侠,最后发现整个市场针对自己,一买就跌。前几个问题就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被亮眼的业绩所迷惑,陷入赌徒心态。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在熊市不敢买,等涨起来了反而买了一些高风险产品,美名其曰'高风险,高收益'。但其实这种情况恰恰说明自己的风险偏好并不高,不应选择高风险产品,现在买那是眼睛里只有'高收益',却没有'高风险'。所以在买入之前不如多想一想后几个问题,做好最坏打算再行动不迟。
接着是对自己选定的基金问一些问题。可以从公司、经理、基金本身三个维度着手。
公司方面可以问这几个问题。公司投研能力如何?擅长领域与基金是否相匹配?有无老鼠仓,债券暴雷等不良记录?
现在公募基金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各家基金公司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压箱底的绝活。我们在选择基金时不如多从这方面考虑,要求一家公司面面俱到那是不现实的。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兴全、中欧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华夏、鹏华的被动指数型基金,易方达、工银、鹏扬的二级债基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公司翻翻总有不良记录的,那说明这家公司的内部激励或者文化可能有些问题,那无论如何,就算吹上天去我们也应该敬而远之。
经理方面可以问这几个问题。投资风格是否稳定?投资理念是否清晰?投资策略是否有效?投资年限是否经历牛熊考验?与同类型经理比较如何?
我认为前三个问题如果能回答上来,那么对这位经理已经算是非常了解了,业绩等定性指标应该问题不大。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后面两个问题,公募基金近三年近五年的业绩其实有很大偶然性在其中,未来的行情可能越来越复杂,这就对经理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一个问题更需要我们思考,每个类型的经理在这个行业里有许多许多,那为什么我们选择了这位还不是其他的呢?是没有去发掘还是的确有差距呢?
最后有关基金我列出了一些十分细节的问题。
产品是否有封闭期?是否可投资港股?A类与C类费用?
规模变化如何?太小会不会清盘?太大会不会影响投资决策?
机构占比如何?是否存在机构定制的流动性隐患?
第一组问题是基金发行时定下的运作规则。现在一般有开放式、封闭式、持有期三种模式,买入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
许多老基金由于合同限制无法投资港股,近两年发行的新基金弥补了这个问题,随着港股通可投资标的的日渐多元化,能否投资港股已经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点。
关于选择的基金是否可投资港股,一般都可以在基金的招股说明书中找到详细的规定。另外比较简便的方法有两个,第一是观察他的业绩比较基准,如果带有恒生指数的那肯定能投资港股;第二是在'投资策略'一栏中寻找是否存在'港股投资策略'的说明,有的话同样能投港股。
A类与C类的费用与基金的整体收益相比那就是芝麻小事,但我们在购买时还是尽量区别对待。一般而言,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的A类基金多有1折的申购费优惠,只需注意赎回时间即可。这里要特别注意有些基金互联网渠道申购是不打折的,比如东方红公司、中庚公司的基金以及鹏扬汇利这样的二级债,这样的话买C类会更划算一些。
基金规模是一个很重要但很容易忽略的点。业界一直流传着'规模是业绩的天敌'这样的俗语,足以见其重要性。首先小于5000万的基金一定要不买,会有清盘风险,到时候很麻烦。其次有几类对规模特别敏感,主动管理类中换手率特高的,着重投资小盘股的,量化策略类的,这些基金规模一旦膨胀就会导致原来策略的失效,必须谨慎;打新基金一般不超过10亿,否则会摊薄打新收益;以投资可转债为主的偏债混合型或者二级债基也应尽量选择规模小的,选择可转债会有更大的余地。
最后这个机构占比大家可能关注的不多,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在基金中报和年报的最后会有一项'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其他重要信息。其中会披露单一机构/个人持有份额超过20%的情况,并列出了可能造成的风险,如下图所示。
除报告中列出的风险之外,还有可能存在是某机构的定制基金,投资选择权甚至都有可能不在基金经理这一方。如果单一机构占比过大(如景顺长城稳健回报),那我们还是尽量回避为好,选择机构占比虽高但较为分散的双胞胎(景顺长城安享)就好。不过一般情况下能在互联网平台申购的基金问题都不大,只在基金公司官网销售的基金这种情况可能多一些。
以上就是我个人在基金投资的过程中列出的'检查清单',可能还会有疏忽与遗漏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查漏补缺。也希望大家在买入基金之前,无论自己多看好这支基金,都能拿出自己的'检查清单'问问自己,以免陷入'可卡因头脑'的陷阱不可自拔。
- 景顺长城安享回报混合A(001422)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