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三四个月后,医药股本周再执牛耳,一些品种创出历史新高。究其原因,似乎是一则医保谈判传闻,降价幅度弱于预期,进口药败退。医药股是否又迎来漫长的春天?

短期走势从来不好说,长期来看倒可以做些定性判断。

不同于美国,我国医药行业面临一个“天敌”——医保局。始于2009年的新医改先后打出了几记重拳:医药分家,仿制药集采,器械带量采购,创新药价格谈判……任何一招对行业总利润的杀伤都不容小觑。

所以,回顾过去十年的医药股表现,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被医改的潮水撵着跑”,药企头上始终悬着价格竞争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期盼着带量采购的火苗晚一点烧到我这里,但对多数药企而言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

带量采购和价格谈判为何可怕?因为它对价格的杀伤巨大。用雪道来打比方,在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和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药品需求量激增让雪道变得更长,但对价格的杀伤又使得积雪的厚度变薄。反映到企业财务报表中,就是量和价的赛跑,乐观的投资者往往过多关注了雪道的长度,而忽略了雪的厚度。

自下而上来看,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每一轮带量采购和价格谈判,都会有人受益,有人受损。市场的关注点自然集中在寻找“受益者”,但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两个警惕:一是带量采购和价格谈判都不是偶发性,而是常态化的;二是依赖单一品种的企业远期风险是极高的。

<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总经理 姜诚>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