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2021年的第一周交易日,热词“股灾式上涨”横空出世——在成交额连续突破万亿之际,指数繁荣的背后,是少数股票“赢家通吃”与大量个股的下跌。

事实上,投资者本不该为分化现象本身感到意外。因为相比普涨与普跌,分化才是市场步入成熟的必然趋势。这一点,从相比A股历史更为悠长的美股身上也能窥见一二。

参考格隆汇勾股大数据的统计,自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标普500的五只大科技股(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Facebook)总市值累计涨幅超过2.5倍,但同期其余495只成分股总市值几乎没有明显变化。从这个意义上,就算未来A股持续慢牛格局,我们也要有心理准备,许多公司的股价并不一定会跟着上涨。

而当市场参与者越来越认可分化现象,继而试图从中分一杯羹时,抱团以及部分股票的泡沫化就一定会出现。尽管有人谴责抱团是舔嗜带血的馒头,但本质上它是投资中趋利避害的最直接反应。

图片

事实上,相对于已然确定的分化现象而言,“分化以及抱团至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反而没有确定的答案——此前招商证券有一份研报曾总过A股历史上着名的抱团事件,其中有句话很有意思,“只要突破了合理估值区间,个股的估值就会变得不重要,因此,试图通过高估和低估来判断拐点多半是徒劳的,核心在于有‘抱团-申购’机制的奖励存在,抱团板块的估值可以给到很高。”

没有确定答案不代表没有应对。对于抱团的应对,不外乎以下两种。

一种应对是顺应。至少就这一轮的行情来看,顺应的效果立竿见影,一部分被称为处于“好赛道”的基金重仓股在短期内获得了惊人的涨幅。

不过为很多人所忽视的,则是从历史数据来看,抱团的基金重仓股可能更容易快速上涨,也可能更容易以振幅巨大的形式下跌。

《证券市场红周刊》的报道中曾经对比过这样一组数据,以“5•30”证券交易印花税上调前的2007年5月29日至此次证券交易印花税下调前的4月23日这一区间来进行考察,沪综指最大涨幅41.27%、最大跌幅51.16%,而(当时的)基金重仓持有的银行和地产股最大涨幅在108%~136%之间,最大跌幅在40.6%~73%之间。换句话说,基金重仓股在这一区间段内的最大涨幅和最大跌幅,均远高于同一时间段内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的波动幅度。

图片

另一种应对是无视,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多年来将这一应对法则用得登峰造极者是股神巴菲特。借用股神自己的话说“我并不试图超过七英尺高的栏杆,我到处找的是我能跨过的一英尺高的栏杆。”

一旦选择无视,投资决策会被大大简化,决定买入的理由只剩下对“是否物超所值”这一点的评估。正因如此,才会有在科网股泡沫中巴菲特的早早离场。虽然当年度的业绩排名倒数备受市场嘲笑,其后却并没有因为错过科网股而亏钱。

同为应对,大可不必非要对上述两类做高下之分,生财之道本无高下,有些人向往高弹性,有些人则更在意稳健致远,定位不同,招式自然千差万别。

但有一点要谨记:盈亏同源。顺应抱团,就得为可能的快速杀跌做好准备;而拒绝抱团,也必须接受短期内大概率涨不过别人的现实。

择其适者而从之。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