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静 广州报道

“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现在这个样子。”2021年1月19日,在微信公开课PRO上,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面对即将十岁的微信,感叹道:“我感觉特别幸运,我想我一定是那个被上帝选中的人,因为光靠个人努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微信最新的一组数据: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微信俨然成为了“一个生活方式”。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一个半小时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张小龙以产品人的视角分享了对微信视频号、直播、拍一拍、浮窗、输入法的一些思考,其中着重分享对视频号的思考和展望,在张小龙看来,视频化表达应该是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

可以看到,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多,它变得越来越庞大。但回顾微信的十年,张小龙却选择用两个词描述了微信——连接、简单,他认为这两个词都是很“美”的词。

“连接是很美的。微信的连接范畴更大,公众号、小程序目标都是连接,连接人和内容、人和服务,视频号的目标也是连接。”张小龙说道,“简单是很美的。十年来微信加了很多功能。但让我很庆幸的是,现在的微信,还几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样简单。”

“不被看好的事情才有戏”

“视频化表达应该是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张小龙分享道,在2017年的时候,他就和公众号的团队说,现在公众号只适合少数人写长文章,但是大部分人写不了文章。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加一个“非朋友圈”,只能发短文、照片、或者视频。

“但后来这个想法不了了之,因为账号体系可能完全不同,是一个比公众号还复杂的系统。”张小龙说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化表达其实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的习惯。最近5年,用户每天发送的视频消息数量上升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上升10倍。张小龙认为,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发展,于是在2019年,他们组织了一个特别小的团队,开始了视频号的开发,没有向公司要多少资源,甚至没有在公司开会立项。

微信团队的风格是从不大张旗鼓做一个大项目。对此张小龙有一个总结:不被看好的事情,就还有戏,如果大家都看好,反而有问题。

张小龙坦承,做视频号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ID(身份)问题。长期以来,微信的最大价值是每个人的。视频号是公开领域的内容平台,就需要一个新的身份。而在一个产品里,承担两个身份则很有挑战性。新的ID必须特别方便,用户不至于在各个场景里遇到身份的冲突,处理得不好,双ID会让系统变得非常复杂。

“因此视频号的意义,与其说是视频,不如说是‘号’。因为有了一个公开的号,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公开发声的身份。”张小龙表示。

最初关于ID有多种方案,比如每个进视频号的人要创建一个视频号ID,用这个ID来浏览和评论内容。但最后张小龙认为,浏览者应该是微信身份,而不应该强迫每个人开一个新的身份才能看和评论。

因此,第一版的视频号ID体系和公众号类似,甚至比公众号的门槛低,普通微信用户就可以立即开通它。在内容表现上,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流,混合了关注的、朋友匿名点赞的和系统推荐的内容。

内容表现上,第一版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流,混合了关注的、朋友匿名点赞的和系统推荐的内容在里面。

微信组建了三个做推荐算法的团队,每个团队十几个工程师,希望各自用不同方法去找到推荐的最优解,但效果并不好。

“推荐团队很努力,但头几个月的滚动特别困难,似乎陷入死结:内容不好看就没有浏览量,就导致没有人贡献内容,所以推荐系统也推不出好内容,然后继续没有好的内容看。”张小龙说道,几个月的灰度测试表明,在现有的内容下,基于机器推荐是走不通的。

2020年5月,视频号做了一次较大的改版,信息流内容以实名点赞的社交推荐为主,以机器推荐为辅。

从此之后,视频号几乎每两天就要更新一个版本,两周后发布基于朋友点赞的新的灰度版本,张小龙终于看到了上扬的数据。2020年6月视频号的用户就到了一个量级。

张小龙说,数字其实不重要,但对于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来说,一定量级的用户意味着解决了生死问题,即流量的循环起来了。

对视频号未来的猜想

在2020年6月视频号社交推荐版本还在开发的时候,张小龙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断言:未来有一天,视频的播放量,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消耗比例,应该是1210。即,一个人应该平均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100个系统推荐的视频这样的比例。

张小龙的解释是,内容分两种,一种是需要花脑力去理解的知识性信息,是学习;一种是不需要花脑力的思维舒适区的消费类的信息,是娱乐。朋友赞是朋友强迫你去获取,但你未必感兴趣的知识性信息,属于学习类的;机器推荐,是系统投其所好而让你很舒服地浏览你喜欢的消费性信息,属于娱乐类的。关注里面两种信息都有。

因为关注的内容已经知道大概会是什么,反而不会太有吸引力,因此是1。朋友赞的内容虽然看起来累,但是不能错过,所以是2。而系统推荐,符合懒人原则,是大多数人都更容易消费且获得舒适感的信息,所以是10。

“但是我们现在的大盘数据,并不是这个比例。朋友点赞产生的整体VV(阅读量)是机器推荐的内容的2倍之多。”张小龙分享道,于是他让数据同事单独统计了有关注的用户,前几天的数据显示,这类用户人均在三个tab(标签)上产生的VV(播放数),差不多是129。

“因为有关注的用户目前极少,属于活跃用户,代表了未来活跃用户的行为。”张小龙说,“这并非说明我们的预测特别准确,而是我们做事的习惯是先推理出来一个结果,然后用数据去验证这个想法,才能检验方向是不是对的。”

张小龙认为,现在机器推荐总量是朋友点赞的二分之一,是不太正常的,未来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因为现在的内容数量还不够,所以机器推荐的触达用户不多,未来机器推荐的消费量会越来越大。

此外,视频号也遇到了超过一分钟视频的问题,一度也出现了“长视频”一栏,甚至长视频和短视频的评论点赞也是分开的。但最后视频号选择把这个问题简化处理,视频号不区分长视频和短视频,一分钟以内的视频为短视频,一分钟以上视频的开头一分钟视为这个视频的摘要或简介。

“长短视频的区别只是消费的场景不一样。短视频适合碎片时间的连续消费,而长视频适合有一大段时间来看。我希望视频号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长视频,成为长视频的云端仓库。将来有一天,也许我们会提供一个检索或推荐入口,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丰富的长视频内容。”张小龙认为,这其实非常具有想象力。

而在做视频号的同时,张小龙也在思考微信当中的视频内容,尤其是反思朋友圈中上传的视频。

2020年6月,当思考把视频号内容朋友圈时,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它应该长得像一个链接呢,还是像一个本地视频?

张小龙的答案是:“云端化的、结构化的视频,才是视频。本地的视频文件应该被淘汰。”

张小龙认为,视频号是结构化的视频内容的载体。以后微信里面流通的视频,会越来越多地以视频号视频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视频文件的方式。这种变化其实在公众号体系里已经体现过一次,这种变化让公众号文章因为分享而变得更有价值。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被人看到,或者说是被分享。

载体的含义还体现在,微信不做内容,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

直播还有机会

这一次的微信公开课PRO通过视频号直播的方式进行,有超过百万的人观看过这场直播,这是一年之前张小龙也没有想到的。

互联网历史上,个人在公开领域的表达方式一直在演变,从网页、博客、微博,从长内容到短内容、图片、短视频,演变的方向朝着更能被普通人生产和消费的方向在走。

“还有什么内容形态是比短视频更能被更多人接受?我觉得直播有这个机会。”张小龙说道。直播比短视频的生产更容易,因为拍一段短视频需要有内容准备。而直播不需要准备内容,就是日常聊天。普通人也能够生产出来,朋友也更愿意去消费。

虽然直播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人们对直播的认知还在带货领域。张小龙的看法是,未来直播会变成个人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我在想,微信名片很死板。未来的微信名片可能会不同,每个人的微信名片应该是活的,意思是我打开你的名片,如果你刚好戴了一个可以直播的眼镜,且正在直播,那我就能直接看到你所看到的。这可能是个人直播的终极形态。”

张小龙透露,目前微信还没有直播的入口,下一个版本可能就有了。现在微信有一个“附近的直播和人”,未来可能叫“直播和附近”。同时微信也在丰富直播电商的能力,包括直播里可以挂接到第三方的小程序。

同时,春节即将到来的情况下,微信希望在直播中模拟出线下拜年的传统方式,让今年就有一些人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来拜年。

此外,张小龙还提前透露了微信正在做的一些有趣好玩的实验性项目,包括表情、听歌、浮窗、输入法等。

比如表情,微信一直在寻找一些事情的最基本元素。张小龙说,很多人不喜欢被人“拍一拍”,或者拍错了很尴尬,但仍然有1.2亿人设置了拍一拍的尾巴,每天有几千万人在玩“拍一拍”。 拍一拍也是表达的一种基本元素,并且不同于其他所有方式,它是模拟人类的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动作,用最简单的一个身体动作来完成一次信息传递。

而且根据微信每天的表情数据的统计,人们表达出来的情绪越来越强烈,裂开的表情被使用得越来越多。再过几天的新版本会看到一些新的表情能力。”张小龙透露道。

另外一个是关于“个人状态”。 现在大家打开一个朋友的微信名片,往往除了名字头像,什么也看不到。朋友圈有很多人设置了时效。但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每个名片,应该是活生生的才对。名片就是线上化生活的自己,它应该反映自己真实的状态。

“我一直认为,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状态,是用来给人看到的,最好还是给同类的人看到。所以这一次,我们基于简单的文字来组织状态这样一个功能。”张小龙说,自己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但这样的尝试是应该的。

在听歌方面,张小龙认为现在,歌曲不是用来听的,而是用来看的。现在人们只是在开车等少数环境下听歌,更多的会看歌曲视频,但微信的听歌体验不是特别好。将每个听歌的人的眼前画面都联结在一起呢,将听歌体验视频化呈现,是微信正在尝试做的一件事情。

在旧版本中浮窗像“一个狗皮膏药”,占了屏幕一个位置,很多用户文章看不完,一边处理消息一边看,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张小龙透露,在新版本中,浮窗不用去占屏幕,可以非常快速切回用户想要看的文章里面去。

此外,微信将推出自己的输入法。张小龙表示,此前并没有想法做一个输入法,但由于平时收到特别多关于微信暴露聊天记录的投诉,从保护隐私的角度出发,微信决定自己做一个输入法。

微信的核心和坚守

有人评价“微信今年发展特别快,一点都不像微信”。

张小龙回应,“这是的微信的一种误解,我认为做产品就是应该快的。”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一个问题,三天没有想出答案的话,那么三个月也想不出来,因此要么三天内找到解决方法,要么放弃,去寻找新的路径,而不是耗在那里。

据张小龙介绍,视频号团队到目前为止仅一两百人,其中还包括三个算法团队、前后台开发、产品运营等。“互联网产品是关于创造力的,而不是拼人数。如果一个一百人的团队做不出来一个产品,给一千人也照样做不出来,甚至做的更差,因为一千人的内耗太大了。”

回顾十年做微信的生涯,张小龙选择用两个词来描述微信,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

“连接是很美的。因为世界的运行就是靠万事万物的连接而进行的。我们做好连接,就会产生非常丰富的结果,连接是我们的产品基础。”张小龙认为,其他很多社交产品只是做人与人的连接,而微信提出的是“连接人、连接产品、连接服务”。

微信最新力推的视频号也是如此,视频号未来会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微信的重心不在做内容,而是在做底层的连接,并且是去中心化的。

同时张小龙认为“简单也是很美的”,在他的理解中,简单是美观、实用、合理、优雅的代名词。实现同样一个目标,有一千种方法,但只有最简单的方法是最美的。正是因为有一千种方法存在,所以要真正做到简单是很难的。

此前,张小龙在饭否写过一句话: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垃圾产品。面对今天庞大的微信,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再度提起这句话,并解释道,不是说加功能会让产品不好,而是加了不必要的功能,或者加功能的方式不对。“今天的微信,和10年前的微信相比,加了很多功能。我很庆幸的是,现在的微信,还几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样简单。虽然比十年前多了非常多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已经是用的最简单的办法了,所以增加的复杂度会小。”

在张小龙看来,简单是一个非常高的、不简单的目标。因为用户不一定会在意你做的东西是否简单,有时候很多粗制滥造的东西也有很多人在用,但是很多人还是会感受到简单背后的美观。

“我希望微信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像个‘小而美’的产品,有自己的灵魂,而不是数字的奴隶。”张小龙说,“如果能够这样,我和我的团队就会感觉这个事情更有意义一些。”

(编辑:张靖超 校对:张国刚)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