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初,国内多地出现零星散发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在此背景下,各地陆续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就地过年。

2021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疫情高风险地区群众均应就地过年。中风险地区群众原则上就地过年,特殊情况需要出行的,需经属地疫情防控机构批准。低风险地区倡导群众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员要带头就地过年,引导外地农民工、尚未离校的师生就地过年。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1月28日至30日,春运前三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累计887万人次,仅为去年同期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春运这一人口大迁徙的影响力再一次被淡化,“就地过年”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就地过年”政策有效限制了人口流动,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对经济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就地过年”

对生产的影响

总体而言,“就地过年”利好生产。

年前抢工弱于往年,“打工人”实际工作日可能较往年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提前返乡人数较往年大幅减少,返工时间大幅缩短,生产节奏更加平滑。此外,过年期间加班开工的可能性增加,2月生产数据可能超预期。

近日,市场流动性已开始逐步收紧。若2月的生产数据实现超预期,就目前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方向来看,3月份不排除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可能。

“就地过年”

对消费的影响

总体而言,“就地过年”使得消费受挫。

春节期间线下消费意愿的降低,会导致礼品、烟酒、金银珠宝等场景性消费受损;跨省市的旅游业受限,回家置业、节前提车等大额可选消费也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就地过年”对消费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疫情高风险地区的负向影响较大,从1月份的PMI数据与票房数据来看,出现疫情反复的城市服务业下降明显;暂时没有疫情反复的城市,票房预售较好,餐饮、室内购物、游玩等方面仍有春节效应。

“就地过年”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总体而言,“就地过年”催生结构化行情。

在“就地过年”政策中受损的行业将遭受抛弃,首当其冲的是出行相关的交运、旅游和酒店等;其次,源于线下消费意愿的降低,礼品、烟酒、金银珠宝等场景性消费也将受损。

另一方面,“不一样的年味”催生别样的投资机会,如防疫相关的医药,特别是近七日核酸检测报告需求大增;还包括线上的体验板块,网购、外卖、快递、游戏等“宅经济”占比将大幅提升;此外,“就地过年”利好生产,结合宏观工业企业数据和2020第一季度的行业情况,2021第一季度盈利增速可能明显改善的行业有采掘、有色、计算机、通信、机械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热情已达极高水平,股市震荡较大,结构性行情显著,对个人投资者选股能力要求提高。若没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与独到的市场见解,购买基金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将财富交给专业机构打理,提升在“乱市”中胜出的概率。

风险提示

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在投资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旗下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公司旗下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