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场中国中免针对免税店签订了一个补充协议,结果导致上海机场出现了连续三个跌停,股价从79元一路下跌到57元。前天在文章里和大家提到了,我在股价大约57元附近买入了上海机场若干,但没详细分析,今天和大家说一下主要的分析过程。

先说一下结论:保底协议只是个风险共担机制,对上海机场的投资价值影响有限。

什么样的补充协议

主要是提成机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保底与提成孰高变为了与客流量挂钩,保底实际被取消了。

在具体设置上,以80%的2019年客流量为基准,设置了两个门槛:

当客流量小于80%时:

“月实收费用”按照“月实际销售提成”收取,“月实际销售提成” 按以下公式确定:

月实际销售提成=人均贡献月实际国际客流客流调节系数 面积调节系数

其中:

“人均贡献”参照2019年人均贡献水平设定为135.28元。

“国际客流”指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客流,2019年为3851万,80%为3081万。

“客流调节系数”按月实际国际客流与2019年同月实际国际客流之比,从低于30%至高于120%分别由高到低递减对应不同系数。

“面积调节系数”按实际开业面积占免税场地总面积的比例从低于10%至高于70% 分别由高到低递减对应不同系数,当实际开业面积占免税场地总面积 的比例为0时,面积调节系数为0。

已经有不少人解读过这个条款了,我这里再赘述一下,简单来说就是,客流量越小,客流调节系数越大,客流量越大,客流调节系数越小。开业面积越少,面积调节系数越大,开业面积越大,面积调节系数越小。

当客流量大于80%时:

“月实收费用”按照“月保底销售提成”收取,“月保底销售提成” 按以下公式确定:

月保底销售提成=当年保底销售提成12个月

其中,“当年保底销售提成”按如下顺序确定:

若当年实际国际客流(X)大于下表中当年度对应的客流区间最小值,则取当年度对应的年保底销售提成;

若当年实际国际客流(X)小于等于下表中当年度对应的客流区间最小值,则取X所在区间对应的年保底销售提成额。

若2022年以后(含)的年实际国际客流(X)在2019-2021年所对应的区间内,则对应年度的年保底销售提成的计算公式为:年保底销售提成=对应年度保底销售提成(1+24.11%)

注:24.11%为原合同中T1航站楼免税店规划面积与T2航站楼 +S1卫星厅+S2卫星厅免税店规划面积之比。

上面的话比较绕口,简单来说:

如果2021年的客流大于4404万人,那么就按照45.59亿来提成。

如果2022年的客流大于4636万人,那么按照62.88亿来提成,如果客流落在2021年的区间,则按照45.59*1.24=56.53亿来提成。如果客流落在2020年的区间,则按照41.58*1.24=51.56亿来提成。如果客流更低,低于4172万,但高于3081万(2019年的80%),那么按照43.7亿来提成。

2023年的客流大于4868万人,则按照68.59亿元来提成,如果客流落在之前的年份,则按照当年对应的保底金额乘1.24来确定。

2024年和2025年以此类推。

利好利空?

本次疫情,对于上海机场和中国中免,都可以说是黑天鹅,并且属于不可抗力,这在之前的协议中应该是没考虑到的。对这种黑天鹅事件,共同承担一般也是行业惯例。

这个协议对上海机场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呢?

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考虑。

一是疫情导致未来5年国际航班颗粒无收,一种是疫情在近期就迎来结束。这分别对应了两个极端。

对第一种情况,日上上海在颗粒无收的情况下,是选择违约赔偿,还是选择履约支付巨额的保底收入,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下面是日上上海的保底销售收入和提成,从2020年到2025年,在颗粒无收的情况下要支付上海机场374.8亿的提成。这意味着日上上海的净亏损至少要373.8亿元(还没算公司自身的运营成本)。

而客流量即便没有颗粒无收,在大幅低于目标的情况下日上也仍会大幅亏损。那么,日上最多能亏多少钱呢?

日上的净资产只有22.61亿,我们即便不考虑公司的运营成本,将其收入全部亏给上海机场,上海机场也最多只能得到22.61亿元的提成收入,之后日上就破产了。而在此之前,日上很可能会主动违约以规避风险。

而当前的这个补充协议,本质上还是风险共担,共渡难关的意思,这意味着,在客流量较低时,日上上海需要让渡更多利润给上海机场,上海机场降低原协议的保底收入。

而如果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疫情在短期内结束,国际客流井喷,此时上海机场需要让渡一部分利益,以为日上上海在低客流下的风险做出补偿。

我们来考虑这种乐观的假设,即假设从2022年开始,上海机场的国际客流全面恢复到正常水平。

先看历年国际航线的人数增长情况。大体上可以看到,上海机场的国际航班旅客增速并不快,2018年为8%,而2019年则仅有2%。

上海机场的补充协议里,用的是客流量人均贡献为基础。从下图可以看到,过去几年上海机场的人均销售额其实是在不断增长的。那么未来几年是否仍会如此增长呢?

首先,疫情会带来销售习惯的概念,以前增长,以后未必增长。

其次,上海机场免税品的人均消费额,在2019年已经处于较高位置了,对比下面的仁川机场和香港机场,上海机场的人均销售额不算低。

我们对比上面的客流量,大体上可以知道,即便在乐观情况下,2022年及未来几年国际客流量也很难超过4172万人。如果恢复得快,超过了3081万人,那么保底收入就是43.7亿元,相比于之前协议中的62.88亿,少了大约19亿元。

而到了2023年如果能突破4172万人,那么保底收入就是51.56亿,原协议中为68.59亿元,少了大约17亿元。

到了2024年和2025年大概率仍不会突破4404万人,保底收入都是51.56亿元,而原保底收入为74.64亿和81.48亿元,分别少了大约23亿和30亿元。而如果2025年国际客流超过4404万,则提成为56.53亿,比原保底少大约25亿元。

下面是兴业证券的一个模拟测算,可以看出,在补充协议中要达到原保底提成,其国际客流就必须达到10%的年化增长,这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得出,该补充协议类似于一个妥协协议,大体上,当疫情恢复较慢时,上海机场的相对损失更低;当疫情恢复较快时,日上上海则会更多收益。

从上海机场的角度,疫情恢复较慢,上海机场只是减少了损失,这个损失本身并没有消失。而疫情如果恢复较快,那么上海机场则损失了更多的收益。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疫情对上海机场的业绩影响是显著的。

为什么我要买入

我们从一般的预期来说,上海机场在新的补充协议下,上海机场只有在国际客流井喷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之前的保底收入,这对于之前的预期是比较不利的。

那么看点又在哪里呢?

首先,国际客流还能不能恢复?

疫情迟早会恢复,国际客流也迟早会恢复。以我的感觉,今年到四季度时,全球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将实现群体免疫,国际航班将逐步恢复,而2022年下半年之后预期将有更大幅度的恢复。

其次,上海机场还有没有定价权?

上海机场垄断了华东地区的国际客流,进而垄断了免税业务最核心的地段。在疫情背景之下,国际客流消失,上海机场无法像中免那样到其他地方开店,但机场却能牢牢占据华东的国际流量入口。

有些人说,中免开辟了海南免税之后,机场免税的地位下降,这使得上海机场的议价能力降低了。

我认为,上海机场议价能力的降低,主要在于其国际客流几近消失,任何一家免税经销商都无利可图。而一旦国际客流恢复,其议价能力将重新恢复,而不取决于中免有多少市内免税或离岛免税。

为何?

你从竞争对手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中免放弃了上海机场,浦东机场免税店被竞争对手占据,浦东机场高端的定位加巨大的体量会成为竞争对手强大的基本盘,进而使其向中免的其他业务展开更有力的竞争:浦东机场免税店具备战略意义,即便盈利较少也不能放弃。

占据优越地理位置的上海机场仍具备定价权。

第三,长期的业绩确定性还在不在?

从长期来看,上海机场的业绩取决于国际客流量、客单价和免税销售面积,以及抽成比例。可以说,国际客流量和客单价的提升是确定的,而抽成比例也因为机场的强势地位而得以保证。本次的补充协议实际是以2023年年中为疫情恢复点做的折中,而在2025年之后协议重新签订,上海机场的盈利又回来了。

第四,上海机场的估值高吗?

对于上海机场这种收入高度确定及成本相当刚性的公司来说,利润的测算其实是比较容易。我们以疫情之前的现金流折现来测算,如果算出上海机场的价值是80元,那么扣除2020年到2025年期间损失的100亿元利润,如果以大约10%来折现,大约对应80亿左右的市值损失。

不过从2019年年底至今,股价已经从78元下跌到58元,市值下跌了400亿元。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的上海机场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下面是西南证券整理的上海机场的收入和成本拆分。其中收入部分带有假设,而成本部分则具备相当的准确性。

参考上面的数据,收入自2022年之后年化增长10%,而成本年化增长3%,得到2025年的总收入大约为120亿元,而总成本约为76亿元,利润大约为44亿元。再加上大约15亿元的投资收益,对应大约59亿元的总利润。

而2026年之后公司要签订新的免税保底销售协议,其免税抽成收入会有一个阶跃,加上上海新的航站楼的建设,国际客流也会有一个持续提升。而我们以日上上海2019年的150亿销售额为基数,以15%的销售增速来计算,估算到2026年销售收入可达到400亿元。

按照42%的原提成比例,就是大约170亿元的收入,如果参考首都机场,就是大约196亿元的收入。

航空主业收入取45亿,其他非航收入取25亿元,免税收入取170亿,投资收益取15亿,收入共计为255亿元。成本取80亿元,利润大约为175亿元。以10%折现到现在,对应于2021年109亿的利润,当前的市值1125亿,大约刚好10倍的市盈率。

如果以2026年25倍市盈率为合理估值,则市值为4375亿元,大约3.9倍的空间,年化大约为31%,如果取6年则为25.4%。

看起来还不错。

不确定性因素有哪些?

我觉得有以下两个。首先是客流量的增长是否符合预期。其次是客单价的提升能力有多少。

2019年之前三年国际旅客的年化增长大约为7%,而再之前则更高一些。而当前的国际客流主要受限于航班饱和,未来在新的跑道建成后,航班会更多一些。不过我们以年化7%的国际旅客增长来假设,这样显得更合理一些。

在人均消费额上,在2016年之前,人均销售额几乎无变化,而这几年的旅客人数增长较快,而免税面积无增加,免税增长与旅客人数基本同步。2017年之后人均免税消费额迅速提升,3年提升了96%,年化增长25%,不过增长率逐年下降,2019年增长15.2%。

假设未来每年也增长7%,就满足了上述的假设,即2026年免税销售额达到400亿元。

这个目标,看起来是不难实现的。

2月8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猪先生666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