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小米不能承受之重?

文/一业

经观财经眼 专栏作者

小米造车,隔段时间就有传闻。俨然忘记了,小米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

不明真相者,会以为小米故意放出消息,借题炒作,制造热度,强刷存在感。

粉丝众多的小米并不缺少存在感,但事实证明,一个能造汽车的小米确实更受期待,尤其是现在:

2月19日,小米确定造车的消息被疯传,小米公司股价直线拉升,市值一度飙升900亿。

如果传闻坐实,得到小米官方的肯定,小米的股价恐怕还要继续飙升,看看百度的股价,就是鲜活的例子。

然而小米放出的公告,令人大失所望:

“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没有正式立项”。小米的股价也很快跌了回去。资本还是高兴得太早。

01

目前来看,外界对小米的期待,和雷军对小米的评估,两者之间,显然存在极大的偏差。

外界被资本冲昏了头脑,被特斯拉、蔚来们靓丽的股价迷住了双眼,以为谁都能造车,而雷军可能不这么认为。

小米造车的优势显而易见:小米有科技公司的组织、用户公司的文化,简言之,这家公司离用户、离市场非常近。

而小米的劣势是什么呢?

造车,小米不能承受之重?

是什么劣势,让多年前就考察过特斯拉,并先后投资蔚来、小鹏的雷军,迟迟不肯下定造车的决心?

造车,小米不能承受之重?

造车是有机会成本的,或多或少会分散小米的资源、精力。

而且现在,就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雷军面前:带领小米手机冲击高端,抢占华为空出的市场。

目前来看,小米的表现上佳。在出货量同比增长45.3%的情况下,2020年Q3小米的智能手机收入同比增长了47.5%,达到了476亿。

小米在国内市场、印度市场、欧洲市场,都是高歌猛进的姿态。

造车,小米不能承受之重?

2020年四季度,小米在印度市场稳坐第一,市场份额27%。而在国内市场,小米明显加快了产品上新、线下渠道铺展的速度。

小米是一家快公司,成长快。这也是为什么,港股市场愿意给这家公司40倍的市盈率。

但是,也不要忘了,小米公司的技术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持续聚焦投入来“破题”,同时,小米还面临类似华为的被打压的外部风险。

02

造车不是你想造,想造就能造。

小米可能迟早会宣布造车,但雷军需要面对一个问题:财务报表上的小米,依然是一家利润并不丰厚、扩张就需要投入的硬件公司。

而造车又是重资产、高投入、高风险的。

雷军对造车的保守态度,显然也是基于对硬件行业的理解——小米造车,必须追求更高的确定性,将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

首先,小米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呈现的是一家典型的硬件公司的特征。

造车,小米不能承受之重?

2017年之前,小米的资产负债率非常高,此后才回归到作为一家硬件公司的健康水平——2020年Q3,小米的资产负债率为55%左右。

再看小米公司的利润,2020年前三季度,小米公司营收1754亿,净利润115亿。

小米公司7%的净利润率水平,对于一个硬件行业的龙头公司,只能说尚可,如果考虑到这些利润中的一部分,还是软件带来的,就更一般了。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小米低硬件利润的商业模式决定的。但这种商业模式在硬件规模见顶、行业周期低谷的时候,却是实实在在的风险——如果小米手机的销售进入低谷,营收快速下滑,小米的利润表可能会很难看。

手机业务难看的利润表,再加上造车必然面临的前期亏损——可能动辄百亿,这会让小米的处境极为尴尬。

此外,这种模式放到汽车行业能不能行得通,也是一个问题——目前能依赖软件赚钱的智能汽车,只有特斯拉。

再看现金流,这又是小米公司的一大痛点。截至2020年9月30日,小米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303亿元。

市场据此认为:小米不缺钱。

事实上,一旦进入造车领域,小米的现金流状况就要另当别论。

事实上,作为一家硬件公司,小米公司的任何扩张动作,都可能意味着大量的现金消——比如2019年,小米的经营现金流高达238亿,但同年高达315亿的投资现金流,却让全年自由现金流告负。

造车,小米不能承受之重?

作为一家硬件公司,既要深造主业,又要造车破局,左右开弓,小米要把握好其中的尺度并不容易。

如果对未来的方向把握不当,造车就可能成为小米不能承受之重。

毕竟,小米10年的局面来之不易,目前2000亿级的营收,百亿级的净利润,如果放在传统汽车行业,其实是传统头部自主车企奋斗20多年还没有达到的水平——而这些饱经险恶的老江湖,面对电动化转型的高投入、高风险,如今也是战战兢兢。

*声明: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证券:
  • 小米集团-W(01810)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