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市场总是跌宕起伏,变幻莫测,人人都想在其中寻找一份令人心安的确定性机会。殊不知浪潮之下,“稳赢”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顺应市场,在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同时力争收益“+”一点点。目前嘉合基金旗下主打“求稳”的固收+新基——嘉合锦元回报混合正在发行,分享一篇拟任基金经理李国林先生的万字长文,看看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该如何寻找确定性机会?

PART.1

资产泡沫时代已经来临

这是一个滞胀的年代。
,指的是全球经济陷入了增长停滞、社会两极分化、族群冲突加剧的泥潭。
,指的是主要是资产价格上涨呈现永无尽头,大涨小回的局面。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日中经济复苏的背后,是欧美日央行不断向经济实体注入超量的流动性。其后果,虽然一时延缓了危机,但没有解决民众的收入增长问题,主要的成果是尽力推升资产的价格,使有资产者充分受益。这样使社会的贫富分化更严重,族群冲突越演越烈,一个导火索就可能引发大事件。
面对这样的困境,各国中短期内的解决办法都是想把产业链尽可能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以发展本国经济和提高就业,缓解国内的族群冲突。而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有赖于技术的重大突破。为人类社会开拓一块“新大陆“,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但技术大突破可遇不可求!
基于此,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全球经济都进入了“存量博弈“的时代,都在尽力地争取为自己多分割一块。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常态化的。好在中国的回旋余地较欧美日很大——政府债务规模、社会福利负担、制度改良、产业追赶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还有十余年的时间来扩张自已的“分饼能力”——半导体产业链、工业软件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航空航天产业链等进行国产替代。
存量博弈过程,当然是靠实力来说话。在国产替代的行业内,新生者有着凭借国家意志资本化的支持来挑战龙头的机会,而其它产业大多格局已定、秩序明确。存量争夺结果,只能是强者恒强——枯死小草,活下大树,死掉弱小,留下强者。
这一形势在股票市场的映射,就呈现为资产荒和龙头效应。此次疫情冲击到现在,我们看到不论是美国股市,还是中国股市,核心资产不是已创新高就是在创新高的路上。后续为了稳住经济缓解矛盾,全球包括中国,持续放水是一个长期的政策基调。
所以我们的投资思路就是:选对好生意,拥抱龙头股

PART.2

如何识别好资产、好生意?

什么是好资产?真正能创造净现金流的才是好资产!投入很少,创造的净现金流回报却很多,就是好生意。如果可以达到百倍千倍,是伟大的好生意!
但伟大的好资产是稀少的,伟大的生意是有限的,对于公募基金来说,资产再好也最多只能买仓位的10%不到!要合规、要稳健地为委托人创造收益,我们需要扩大选择的范围,将好生意和好公司囊括进来。
如何识别好资产、好生意?
好生意的识别和标记,主要体现在复制和扩展两方面属性优良。扩张体现为规模的扩大,复制体现为盈利能力的保持。最简单地说,好生意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能越做越大,二是做大后还很挣钱,盈利很好。
越做越大是这个行业的规模必须足够大,可以让其中的优胜者做大到足够的规模。设想,这个行业很挣钱,这碗饭很好吃,但市场容量却太小,只有这么一碗饭,还没怎么干就干到头了。对于我们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尤其是中国A股,意义就不大了。
这样的行业有许多,但可以分成两类:
一种是品类局限,在A股这些年我们看过不少这样的公司,比如扑克牌、桑拿房、电钢琴、晾衣架、假头套。其中未必没有好公司,但这些品类就是在中国也做不成一个大生意。还有一些更具迷惑性的公司,比如一些细分市场的科技型企业——小行业应用软件,特殊的化工材料公司。
另一种是地域局限,好比某地海洋公园、某5A级景区、某地客运摆渡船龙头、某地屠宰肉制品加工龙头、某地学校教辅书店书报亭龙头……这类地头蛇公司在A股就更多了。纵使盈利能力很好,也可以持续运营,但你无法指望它走出地域局限,也同样无法指望它跌出深度价值。
这两种公司在A股经常就这么不高不低地飘着,偶尔来个催化剂撩你一下,引诱着你步入歧途。所以,我们一般不持有做不大的行业,如景区、百货、非枢纽性码头机场以及细分市场的科技型企业。
越做越挣,就是盈利能力能够随着规模的扩张得以提升或甚少可以保持。如果以一个简单的、综合性的指标的衡量,盈利能力就是ROE/ROIC。有许多传统行业,市场规模很大,比如装修、百货零售、旅游等,即使在这些行业中做得很大,但却难以挣到钱,体现为毛利率和净利率双低。最终的ROE自然好不了。
从ROE/ROIC这个角度可以将商业模式分为三类:

01高毛利型一类是来自于高毛利所以有高ROE的印钞机商业模式,此类商业模式之生意多与精神、力量和情感相关,消费者效用不随占有数量的增长而下降,有着供不应求的需求特性,如高端白酒、创新药/疫苗、云计算、资产管理、交易所、互联网流量变现等。
02高周转型第二类是来自于以高周转来维持相对较高ROE的持久用功型,多见于以规模经济维持成本优势的制造业。
03高杠杆型第三类是以高杠杆取得较好ROE的产业,如金融、地产等行业。
对第一类商业模式中的龙头公司,我们重点关注,这是我们长期持有的重仓股主要来源地;
对第二类商业模式中的龙头公司,我们会以行业景气和公司业绩展望,用作次重仓的配置。
对第三类商业模式中的龙头公司,主要是阶段性投资,参与其中博弈性的机会。
投资中的风雨不可避免,也无须畏惧。有好行业中的好公司相伴,自然会有一份力量支撑我们走过去,获得优秀的回报。我们不追逐主题和市场热点,主要投资于具备坚实竞争优势的、处于好行业中的好公司。

PART.3

过往的好生意,未来是否依然是好生意?

投资是面向未来的,过往是好生意,但未来是否依然是好生意?如何把握、分析和筛选?

我们的确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
(1)行业还在发展,需求还在增长,可能是成长期,也可以是成熟期,但却不断地上演着惨烈的淘汰赛,行业巨头不断倒下,新巨头再次出现或不出现,并一再循环。
(2)行业在发展,龙头成为了寡头,规模很大,却始终没有造血能力,无法靠自身滚动起来回报投资者。如航空业、消费电子业。
(3)行业在不断发展,但只产出了一些小草,或一些小诸候,没有培育出可以号召全行业的巨头。如旅游业、娱乐业等。
什么样的行业可以孕育伟大的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基因?
我们仔细分析了一些伟大企业的共性和核心,提炼出可以产生巨头的好行业标准,简单地讲那就是:
(1)天花板足够高,即使行业已到成熟阶段依然有孕育巨头的条件;
(2)无论是靠规模经济成本优势取胜的行业,还是以不可取代不可或缺的差异性取胜(以医药行业、高端白酒、信息数据业为典型)的行业,都需要有全国及至全球经营的共性条件。此外前者还需有技术变迁有规律而非突发跃迁的必备条件,后者需要有永远稀缺、供不应求的必备条件。
这里,许多人会问,还有永远稀缺的产品和服务?有!它们必然是与人的精神、力量、情感联系在一起的。人,有时为了情感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如下图的一四象限所示。


当然,有些行业的确产生了巨头,但这些巨头的盈利能力却很一般,这可以从产业链上下游对价值的分割来分析。如果对上下游的谈判能力/议价能力很强,那么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大部分留在产业之中,甚至还可以施展“吸星大法”从上下游产业中吸取/占有一部分价值,典型的如茅台、格力等行业龙头对下游经销商实施的预收款制度。
以钢铁与水泥行业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水泥行业和钢铁业都经历了完整的、基本相同的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以2019年的产量与1980年产量相比,增长率分别为28.4倍和25.8倍。但两个行业孕育的巨头——海螺和宝钢在市值方面当前是3000亿与1000亿的区别,2019年归母净利335亿 vs 124亿。为什么同样是行业的巨头,差距如此之大,主要原因是钢铁业的上游是三大国际铁矿石巨头,谈判地位强大,分割了钢铁业很大的一块盈利,测算数据表明2019年钢铁业在产业链利润中的分配比例仅为31%。而水泥业的上游没有巨头,产业链利润分割比例达70%。以海螺和宝钢来看2019年两者的毛利率是33% vs 11%的区别。
这两类好行业产生巨头的过程,也就是行业竞争格局逐步优化的过程,表现为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高,龙头市占率的扩大,逐步向寡头发展。在第一象限中的好行业,其龙头公司在财务上大多会表现为高毛利、高净利、高ROE、轻资产的特点。在第四象限中的好行业,其龙头大多有着高周转的特点,毛利率虽然比不上第一象限好公司动辄70%以上的水准,但优秀公司也多在30%-40%这一水平。因为,在替代品和新进入者威胁(包括竞争者)较少甚至没有的情况下,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就可以按照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来确定;否则,这个行业只能挣个辛苦费,按成本定价,甚至不利时不得不进行亏本甩卖。
那么在好行业中,什么样的公司能够抓住机会脱颖而出?
(1)对于第一象限中的好行业,如果是to C,那么谁能一直建立并维持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牌,成为所在品类的代表,那么谁就能成为龙头并成为寡头。如果是to B,那么谁能有别人无法效仿的差异化的优势,使得客户难以舍弃转换,那么谁就可以成为龙头甚至寡头!差异化优势可能是来源于专有技术别人无法模仿,也可能是来自于网络效应。
(2)对于第四象限的好行业,是以规模经济的低成本优势取胜,所以要成为行业的龙头公司并持续提升行业地位,就必须从产业链和内部运营的各个层面来寻求降低成本的机会。所以,经营效率上的高周转、成本上严厉控制(采购、制造、质量管理诀窍)、对上游重要供应链环节的并购一体化,都是必须的。这一切对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在标准品质上对低成本的极致追求。
(3)公司经营团队的伟大格局观、远大抱负和诚信品德。格局是对产业前景与发展路径的理性清晰的远见,抱负决定企业的经营文化和经营哲学,诚信品德为股东利益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4)可能有人想问,是否还应该考虑公司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是否要回避走向老年衰败期的龙头企业?确需考虑,但前述条件中“行业的天花板足够高”,和“企业经营团队的格局观和远大抱负”,可以提供这个保护,使我们选择仍然处在价值增长期的好公司。

所以概括起来,我们投资面向未来的好生意好公司,并在估值上有投资价值。
(1)需求的持续增长,即使行业总体需求平稳但细分领域的要增长,如高端白酒近五年来就是这样;
(2)行业终局为巨头寡占或垄断+高ROE,即终局的竞争格局优。无论是靠规模经济成本优势取胜的行业,还是以不可取代不可或缺的差异性取胜(以医药行业、高端白酒、信息数据业为典型)的行业,都需要有全国及至全球经营的共性条件,此外前者还需有技术变迁有规律而非突发跃迁的必备条件,后者需要有永远稀缺供不应求的必备条件。
(3)公司的拥有足够锐利的竞争优势/护城河,并体现为高ROE,商业模型能够不断扩张与复制,在竞争中可以成为龙头再发展到寡头。扩张表现为规模的扩大,复制体现为盈利能力的保持。两者都需要资本的持续投入,最好的生意是自身的盈利能力(即ROE)足够高,不需要持续的资本投入或者资本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也可能实现业务的高速增长,甚至可以“空手套白狼”。最典型的例子如证券交易所、基金管理公司。
(4)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团队具有伟大格局观、远大抱负,并可以信赖。
(5)在实操中,我们投资这些公司还要考虑估值,我们有一条“310法则”作为判断指标。所谓3是指3年以来公司的盈利能够翻一倍而PE不会有大波动,10年内行业竞争地位不断增强,大概率从行业龙头发展成行业寡头。

PART.4

核心资产经过这么多年上涨,怎么看估值?还有投资价值吗?

能不能投资与过往涨幅关系不大,不要有锚定效应。理解估值是股市投资最为基本的一步。
从整体上来看,当前中国A股市场各个行业的估值水准正常合理,有着与投资价值相匹配的秩序性的美感。
估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

终局分红率、要求回报率、永续增长率,和到达终局之前的增长空间。
不同行业或者不同商业模式下的终局分红率是不同的。有的行业始终面临着严重的技术颠覆风险,需要不断地更新固定资产,即使在挣钱的好年景,分红率也很低,而差年景就更不要提了,比如大部分硬件类科技公司。有的行业天然是高杠杆,为防备8-10年一次的经济低迷/萧条对企业的毁灭性打击,必然每年将大部分的盈余储备起来,比如银行,分红率可能长期维持在1/3,只有极少部分优秀银行能让大家相信终局分红率可以维持在50%或更高一些的水平。而中高端白酒公司,终局回报率可以维持在100%以上的水平。
而要求回报率,不同的商业模式下也有着重大的差异。简略地看,对于享有近乎垄断地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公司,要求回报率Ks可取7-8%/年,而且在资产荒和长期低成本资金不断进入股市的影响,要求回报率在进一步下降。而于高经营杠杆和财务风险的公司,要求回报率在9%-11%/年。
再考虑不同商业模式下永续增长率的差异、到达终局前的增长空间,不同商业模式、龙头与行业二三流公司的估值差异就很好理解了。所以部分投资者纠结的银行、地产与茅五汾的PE估值悬殊,其实是很正常的。

确实,自2016年以来的核心资产的价值回归,已经将明显的投资洼地基本填平,似乎机会不多。但是投资是向前看的,也是与债市、房市对比着看的。如果向前看,看得更远些,好公司的股价被盈利推着向上的空间依然是很大的。
下面有一张表,是茅台、恒瑞和格力在过往十多年的里股价和盈利的对比,可以看到这三家公司过去十多年股价价持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盈利推动,力度达到90%以上甚至更多。


展望未来,向前看,消费这个领域依然有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十年十倍的消费类公司出现数十家的可能性相当大。

从数据来看,虽然较19年略有下降,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0万亿元,与美国相当,事实上是世界第一大实体消费市场。
从消费人口规模来看,2030年中国总人口和可支配收入在1万美元以上的人口数量将是目前美国总人口、中产阶级及以上人口的4.4倍和3.4倍。所以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10年继续扩张3是保守的估计。
而目前美国股市中市值超万亿人民币的消费类公司25家,中国股市中市值超万亿的仅茅台和五粮液。即使中国消费市不增长,未来超万亿的消费类公司再增加十几家都是正常的。在考虑市场规模扩张3倍以上,所以中国A股出现数十家超万亿的消费类公司是完全有依据的。
以某医药龙头公司为例,基于只要人的寿命足够长,癌症就不可避免的判断和该公司的行业地位十年内不会动摇的认知,那么十年内估值上万亿的确定性也就非常强,既然如此,市场就极可能将估值提升到看起来很高的位置,使看起来往后十年的年均获利空间只有10%左右。这就是该医药公司现时PE估值很高的原因。当然,这样的估值就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挡住了,而更经常的发生的事是伟大的公司持续伟大,表现常常超预期,以合理估值持有伟大公司的投资者的投资回报也远超事先看起来的10%。

PART.5

波动面前,持有核心资产需要择时吗?

市场波动中蕴含着无限的诱惑。择时是所有投资人面临的一个终极问题。
波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市场情绪的波动,量级比较大的由货币政策的周期性松紧而引发,大致市场利率/要求回报率一个点的波动引发估值上30%左右升降;,二是由于事件性或各种原因引发的对公司盈利能力预期的波动。投资者会根据自已的观察,后验性的调整对公司盈利能力的估计,从而引发公司PE和股价相应的变动。比如说一个持续10年以20%的速度增长才到达天花板的公司,如对其持续ROE由原先20%的估计下调为15%,那么这个公司的PE估值会有40%左右的下跌,再叠加盈利的下降,股价下跌一半是很正常的;如果ROE由原先20%的估计上调为25%,PE估值会上调50%以上,股价的调整幅度是PE变化幅度再叠加EPS的调整幅度,力度更大,这就即通常讲的”“。第三类则是由于行业竞争格局、发展空间和公司竞争地位此类因素的变化,对公司发展前景和空间的重估,则股价升跌幅度就更加可观。比如单纯发展空间由10年提升到15年,对一个ROE稳定在20%的公司来说,估值提升可以60%左右。例如随着国家对创新药支持和恒瑞医药行业地位的不断增强,市场对恒瑞医药的估值中枢不断提升。
在A股市场上,政策经常性的出手,大幅度地推动着市场调整对某一类公司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的判断,所以即使公司股价由于政策波动有一倍或两倍或者更大幅度提升,或者一半的下跌,这也都可以理性的去预计和应对。
虽然说我们可以把触发和推动股价波动的机理全搞清,但是实操中我们得承认自己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全知全能,在事发之时就能确切无误地知道背后的原因。即使是真的妙算如神,每一次择时有着80%的把握,一年做5次,做对3-4次可能性也只有60%多。况且,每一次择时的卖出和重新买回又是一个极为艰巨痛苦的决策过程,如果踏空了呢?如果没有全买回来呢?如果你本来持有的就是伟大的企业,下跌之后肯定会涨回来,那么这么做是否有些得不偿失风险反而太大?
对于我们正在发行的嘉合锦元回报混合基金来说,主打的是“固收+”策略,债守股攻,将权益仓位控制在0~40%,择机参与股市投资。股债的调整和配置,目的是回避系统性风险,力争使产品的净值稳健,给持有人舒适的投资体验。将过去5年逐日的沪深300指数的PE倒数由小到大排序,股债配置原则如下表。但需注意的是,当1/pe曲线由买入区向下回归至卖入区的过程中,本策略是不减仓的。而由卖出区向上回归到加仓区的过程中,是加仓的。

(25分位指25%的数据小于该数值)

对于持仓个股的择时,也就是选择买点和卖点或中途作投机性的增减仓,其方法和思路是这样的。所有的投资标的,都有一个合理的估值中枢和波动范围。如果大幅地偏离估值中枢,而且透支了三年的业绩,我个人认为这就属于特别的乐观的情景,应该以卖出的动作应对。买点也可以用用同样的方法来选择,在估值中枢以下并有两年的利润作安全垫。但是这样很可能买点太少,错过了优秀公司,到头来整个投资策略变成了一个捡烟蒂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还是应当以“310法则”来处理买点的选择:

如果标的3年以来公司的盈利能够翻一倍而PE不会有明显的下行,10年内行业竞争地位不断增强,大概率由行业龙头发展成行业寡头。事实上后面的10年这个行业地位不断增强,是一个加强型的保险条件,用以保护PE估值不会下行。

PART.6

对2021年接下来的市场怎么看?

展望2021年,我们还是持积极的看法。全球经济增长空间缺乏,货币成为延缓危机、掩盖危机的主要工具导致流动性泛滥不可遏止。国内是房住不炒、理财打破刚兑、流动性不急转弯要与名义GDP增长相适应,而扣除买房后居民每年新增近10万亿的财富需要投资。同时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以沪深300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的基础盘业绩稳定,增长持续。再考虑到,通过权益市场来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推动中国高端产业的发展已经是事实上的政策取向。在这个政策取向之下,A股运行的制度基础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注册制及其一系列配套基础制度在推进和实施。引导社会财富进入股市,通过权益投资而非房地产来实现社会财富配置和增值,也已经既定的长期政策选择。所以以5年以上的眼光看A股市场,整个市场是一个慢牛长牛的格局,当下我们是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但是如果仅以一年的维度来看,我们认为2021年的权益市场,既不会有牛市,也不会有熊市,将继续演绎结构性行情。首要的原因还是流动性的波动。2020年是全球大放水的一年,是应对新冠疫情的一年。随着疫苗在全球的接种,疫情已呈现确定性下降趋势,所以放水的力度和节奏会收缩减少,而经济的恢复和向上此时就会推动利率拐头向上。而利率升降和流动性是影响市场情绪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判断,在上半年,市场需要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来适应这种氛围和环境的变化。但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已明确,不会让市场缺钱,不会急转弯。所以国内流动性的收紧和股市的下跌空间都是有限的。
同时,2021年的行情还是一个结构化的行情。一是经济趋势与流动性的主基调是相反的,经济好就紧一紧流动性,经济不好则放一放流动性,两者方向一致是很短的,此时可能八成的股票上涨,但这就是“钱溢出来”表现,所以背离是主基调。事实上房市和股市都处在受控的状态。二是,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但构成股市市场主体的还是传统产业,比如金融、石油煤炭化工等,这些传统产业已经顶到了发展的天花板,而且这个天花板甚至是下沉的。时代的机会还是在新能源车、光伏、医药、消费、科技等赛道。传统产业难以成为大多数资金的长期选择,无法作为重点持仓。在上半年乘着全球经济复苏向上的东风会有估值修复的短期表现,但是之后重新归于落寞是大概率的。三是注册制的实施,大量企业的上市,使得中国股市正在快速进入价值投资时代,纯博弈、纯炒作的空间越来越窄。大量新鲜优质公司的上市,对老旧的行业三四线公司的股价构成了持续的重大冲击。
基于以上,我们认为,不应当对2021年的行情抱有大牛市的期望,但也不要悲观。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而且通过中美和疫情考验之后,成功转型升级的概率更加增大,中国A股也进入了新时代。所以当上半年符合中国转型升级方向的行业龙头、核心资产受流动性波动有20%以上的回调,就可以考虑布局,考虑买进。
我们判断,今年的市场波动主要还是来自于货币政策的波动。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之中,中国肯定是受益的,在全球放水的格局之中,我们的央行也不能单独收缩,否则就会看到人民币的快速的大幅的升值。

PART.7

如何概括我们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

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跟随时代、价值投资,拥抱龙头、有所不为。
跟随时代是第一位的,因为我们基金经理并不创造财富,创造财富的优秀伟大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之所以创造财富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时代是这一切的原动力,时代创造机会,机会蕴藏财富。
价值投资指的是,在股市中征战,要以价值理念为基础。要充分认识到市场可怕和无情的一面,人性的弱点在这无情的市场中会被放大被强化。所以从价值出发,而不是从投资出发,以价值来保证胜率,胜率第一,赔率第二,因为缺少了前面的1,后面再多的0都无意义。我们来股市就是用1元钱来买值2元的好公司好生意的,而不是来投机跟市场比聪明的。
拥抱龙头,是我们顺应这一经济滞胀而又长期维持现有的秩序不崩坏,强者恒强趋势的理性选择。
有所不为讲的是要认识到我们只是凡人,要尊重常识、更要了解自身的认知局限和市场非理性时的疯狂,不轻易突破能力圈承担自已和基金不能承受的风险。所以我们在投资中不会追逐纯粹的主题和热点题材,比如之前的大麻、氢能源、雄安、海南等等,投资的第一准则是所买标的,必须有坚实的价值基础,具备坚实竞争优势、处于好行业中的好公司。
能力圈通俗地讲,就是你能够正确评估这个公司已有这个行业内主要公司的估值中枢,和持有期内股价的可能波动原因和波动幅度,能够明白清晰有信心地知道过往股价波动的核心原因和驱动力量,知道在未来几年内驱动股价涨跌的主次力量及其演化和进出加减仓的应对策略。 我们在风格上没有依赖,只要公司足够优秀,定价合理或便宜,符合我们的“310准则”,我们就会投资。所以不存在偏好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问题,白马黑马问题。实操中,我们的权益会配置7成左右主流核心资产,3成左右的有一点市场分歧和争议的“黑马或灰马”以使净值即呈现稳定的特色,又能有战胜市场的优秀基因。
超越市场的优秀投资业绩,主要来源于两个投资机会的发掘一是市场对公司好坏的误判——将持续盈利能力ROE为25%的公司误判为15%,这种情况通常在公司遇到暂时的经营低谷期;二是对行业前景的误判——将行业持续增长10年的空间误判为5年。这两个机会都是在危机时刻、市场十分悲观的情形下出现。正如刚刚发生过的新冠疫情,美中股市中的伟大公司经过疫情短暂冲击后都在创出新高。


本文作者

李国林

嘉合权益投资部副总监

经济学硕士,23年金融从业经验。曾任上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专户投资部总监兼研究总监、上海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凯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事业部总监,2018年加入嘉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1月起任嘉合锦程价值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任嘉合磐通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6月起任嘉合消费升级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任嘉合医疗健康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5月起担任嘉合同顺智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8月起任嘉合稳健增长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