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大英帝国带着坚船利炮驶向古老的南非祖鲁王国,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战争爆发了,出乎意料的是,仅仅依靠长矛和盾牌这些最传统的冷兵器,祖鲁族的士兵竟将英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后来,英国著名投资大师斯拉特根据这场传奇的战争写了《祖鲁法则》一书,指出股市投资也应该学习祖鲁人,集中火力在自己选定的投资领域,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在A股市场中,专家型的投资选手近年来逐渐展露锋芒。特别是在医药等专业投资领域,医学背景出身的基金经理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广发基金吴兴武就是资历较深的、医药专业背景的基金经理之一。

吴兴武是南开大学的微生物学硕士,2009年入行就开始做医药行业研究员,有6年公募基金管理经验,2018年10月接手管理广发医疗保健。据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截至2月20日,在吴兴武任期及近两年区间内,广发医疗保健分别以296.0%277.6%的收益率在全市场主动管理型医药行业基金中排名第1。

春节前一周的星期一,笔者在广发基金总部采访了吴兴武。那天,他刚从上海回来,笔者问他去上海是否为调研?他说:“不是,是参加药品研究培训班。”做了11年医药行业研究,吴兴武仍在医药专家型投资人的路上继续深耕。

从实验室到股市

高中时期,吴兴武的化学成绩就在年级里数一数二,很多人读化学靠的是记忆,但吴兴武有自己的方法,他更喜欢去搞懂化学公式背后的原理,学得透彻,且事半功倍。

从本科的化学专业到研究生的生物学,吴兴武原本给自己设定的是一条做学问的道路。但2006年A股的大牛市行情,给吴兴武单调的实验室生活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那正是国内机构投资者崛起的时代。2007年的A股牛市,让公募基金迅速完成了基金投资启蒙,一些没有听说过基金的居民跑到银行排队认购,公募基金也成为影响力比较大的机构之一。

出于“研究股票”的目的,吴兴武开始浏览各大基金网站,他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从事金融投资的基金经理、研究员,有不少居然是理工科背景!

研究一番之后,吴兴武兴奋起来了:“我本科学化学,硕士学生物,既可以做化工行业研究员,也可以做医药行业研究员。基金投资,我也可以啊。”

作为一名生物学研究生,每周有6天时间要待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埋头做研究,但吴兴武还是在课外抽出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券商研究报告、各种财经类的报刊杂志,并尝试到券商等金融机构实习。

吴兴武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他就把工作目标定位在医药行业研究员这一岗位。扎实的医药专业背景,加上对投资行业的理解,2009年毕业后,吴兴武顺利进入金融机构担任医药行业研究员。2010年,吴兴武加入广发基金,一直到2015年都从事医药行业研究。

2015年2月,吴兴武从研究转向投资岗位,开始管理广发轮动配置,慢慢形成了以企业价值为内核、寻找好企业长期投资的理念。2018年10月,吴兴武接手管理广发医疗保健,将管理全行业基金的全局思维带入到医药投资中,打造了最近两年业绩第1的医药主题基金。

图1:广发医疗保健(吴兴武任期内)业绩表现(2018/10/16-2021/02/20)

资料来源:choice,招商证券

专业的价值如何体现?

回望十年前,吴兴武在入行即想好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专家型”研究人员,但这个目标定位一开始并没有让他感受到专业的优势。

十年前,国内医药上市公司主要还是以仿制药为主,创新性的医药项目并不太多,对研究员的专业背景要求没有那么高。当时,医药与消费行业的研究大同小异,研究员在调研过程中,最关心的还是公司的增长速度、增长预期、终端覆盖的医院数量、公司的销售能力等等。

2016年以后,随着医保制度改革,仿制药价格受到一定的压制,创新药开始兴起。2017年10月,国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从顶层设计角度对药审体制进行改革,标志着中国医药行业进入了创新药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内药企在政策扶持的激励下,也迸发出高昂的研发热情。

春江水暖鸭先知,资本市场的医药行业投资随即也进入了创新药投资时代,对研究员和投资人的医药行业专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吴兴武开始管理广发医疗保健,专注于医药行业投资。这时,他发现,自己在求学阶段积累的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在创新医药行业研究方面,真正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巴菲特经常强调投资要做“能力圈”内的事情,什么是“能力圈”,在吴兴武看来,就是在研究一家医药企业的时候,是不是真得能明白它的药是怎么做出来的,是否真的能达到宣传中的效果。而这一点,如果仅仅依靠财务知识、金融知识,明显是超出“能力圈”的。

为了让自己的医药行业知识与时俱进,吴兴武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之外,还给自己额外“加作业”,报读药品研究培训班。到了周末,他从广州飞往到上海上课,课堂上的同学大多都是行业专家或者实业家,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他,显得有点另类。

“做金融和做产业是一回事,要将眼光放在研究企业能不能把业务做好上。”

吴兴武说,除了不断积累在医药产业的前沿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他在研究过程中会注重对底层价值观的构建。

如今,医药行业研究员大多已经是专业背景出身,他们在调研中尤为关注药品的临床数据等,但吴兴武更关心药品研究的过程以及数据背后的原因,这与他求学阶段不爱背公式,更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精神如出一辙。

“我会分析这个临床数据是偶然还是必然,有多大的偶然性或者多大的必然性,外推出这家公司有没有能力在做下一个药品时仍然能够得出较好临床数据。”吴兴武说,自己更关心的是一家公司长期的发展,包括竞争格局、护城河、核心竞争力。

“其实有些公司,你不用跟他聊未来,聊历史,聊着聊着,未来自然就呈现了。”吴兴武说,自己是一名长期投资者,关注的更多是不变的、可持续的东西,在投资中想要赚的不是企业短期变化的钱,而是长期不变的钱。

“我寻找优质公司的初衷就是,希望重仓股都能长期持有。当公司发展出现一些变化,或者我的认知能力有提高,可能会有一些微调。”吴兴武指出。

医药基金经理中“不一样的烟火”

除了“专家型”的专业背景之外,入行较早的吴兴武相比起其他医药行业的基金经理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全市场投资经历。

2015年2月,吴兴武从研究岗位转到投资岗位,当时接手管理的广发轮动配置是一只全市场基金。该基金2020年四季报显示,基金配置的行业包括医疗保健、日常消费、信息技术、金融和可选消费等多个行业,前十大重仓股中只有3只医药股。

2018年8月,吴兴武接手广发医疗保健股票,这是一只医药行业的主题基金。从全市场投资到聚焦医药行业,这段经历也让吴兴武成为了医药基金经理圈中“不一样的烟火”。

“这段经历给我在投资上带来的好处非常明显。”吴兴武指出,全市场投资的历练,让他对股价变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减少了在交易上犯错误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低卖高买这种错误在吴兴武的交易上较少出现,他管理的两只基金产品换手率较低,持股周期长,对组合中每一只股票的占比都有较为精细的考量,更倾向于通过组合的均衡配置、个股基本面的把控来降低风险。

例如,2020年3月,部分行业因疫情冲击而遭到资金减持,股价在短期内有不小调整。但吴兴武逆势而动,对当时下跌的消费属性的医药股进行增持。

“当时的操作就是基于长期的考虑。”吴兴武说,以类似DCF的思维方式来看,有些企业只是暂时的利润增长放缓,但对公司的长期影响可以忽略。也就是说,有些企业的长期经营并不受短期疫情的影响。而且,当时优质公司的股价处于合理阶段,股价下跌反而是布局的好机会。

投资中,吴兴武也是长期价值的追随者和践行者。与其他人倾向于首选赛道不同,他认为,对于长期投资来说,最重要的是竞争格局,其次是赛道,这两个都很重要,如果非要排序,竞争格局排在赛道前面。具体而言,他会通过自下而上的深度挖掘,注重资产回报率和增长率的可持续性,精选竞争格局好、护城河深和赛道长的个股。

对于当前的医药行业,吴兴武表示,虽然行业的估值纵向比目前处在历史偏高的位置,但横向比较其他行业,医药行业的估值比起科技、半导体、计算机行业还是具备相对优势。从基本面角度看,医药行业长期向好的逻辑依然清晰。

第一,在需求端上,医药的消费属性强,而目前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红利期,投资医药行业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相吻合的。第二,医药行业在供给端有很多偏科技属性的东西,容易让优秀的企业形成一定的壁垒,带来强者恒强的投资逻辑。

3月4日至3月10日,拟由吴兴武管理的新基金——广发创新医疗两年持有混合型基金(A类:010731,C类,010732)在天天基金平台发行。该产品为混合型基金,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60%-95%(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不超过股票资产的50%),投资于创新医疗主题相关资产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值得有兴趣的投资者积极关注。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丨本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