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都只是普通人。

哪怕我们仍然身在其中,没有频繁买卖。浮盈大幅减少的心痛依然在所难免。

丹尼尔卡尼曼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损失1元钱的痛苦可能和得到2块钱的快乐一样大。也就是说,损失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要远远的大过得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不要给我说心理账户的那一套,浮盈不是本金,损失就损失了。人们在直面损失时,很难不告诉自己,如果我在今天之前发起了赎回,浮盈就是真盈了,而这一切现在都不可能了,因为亏掉的就是真金白银。

正向的心理账户,往往只在理性思考时发挥作用。

同时,刚才提到,理性的、有经验的、更加专业的投资者在面临大幅波动时,虽然心情会受到影响,但还不至于影响行为,他们仍然身在其中,没有因恐慌、焦虑、失落而卖出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他们会想到未来,即他们明白,身在市场就要承受波动,而愿意承受波动,他们希望得到的结果是,可以得到市场的奖赏。

而资产的特性的本质也决定了,市场长期以往确实会奖赏这些人。

哪怕现在、当下损失了,只要不远的未来赚到了,甚至赚的更多,有了这个预期,我还是会去坚定参与市场的。

好啊,既然都想到了这一层,为何在发生亏损的这一刻,我们依然会心疼呢?

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这其实仍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次优方案。

我们每一位普通人其实都不希望当下、此时此刻的账户发生大幅度的亏损。而这背后其实是当下享乐偏好在起作用。

理解当下享乐偏好,我可以给你举一个更加直观的例子。

假设你今天有一份1000块的收入,你可以将这部分收入分配到今天和半年后两个时间点。如果你选择将其中一部分钱在半年后拿到,这部分钱将会有2%的红利。这种情况下,你会选择多少钱在半年后拿到呢?(可以真的在脑海中想一想,给出你的答案)

现在情况有变,假设你在半年后会有1000元的收入。你可以将这部分收入分配到半年后和一年后这两个时间点。即,你可以选择一部分钱在一年后拿到,并且这部分钱也会有2%的红利。你又会如何分配?

这个实验是由北大光华孟涓涓教授在其慕课《行为经济学》中列举的一个案例,实验的结果是第一次有更多人选择当下拿更多钱,而第二次有更多人选择把更多钱放到一年以后拿到。

其实这两道题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时间跨度一样,得到的红利一样。只是最开始可以拿到钱的时点不一致,当我们当下有了拿到更多钱的权利的时候,我们非常希望能更多的使用这个权利,哪怕会损失一些红利。而当这个权利不是当下即刻享受,我们可能就会想反正现在都拿不到,还不如将更多的钱放到更长的期限,去拿到更多的红利。

行为经济学将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解释为当下享乐偏好。当下享乐偏好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好的与不好的结果呢?

不好的可能更加明显,比如会让我们倾向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的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然后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喜欢拖延,拖沓,也伴随着后悔等等。

当然也有好的部分,那就是假以时日,通过长期以往的经验我们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对时间偏好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希望去寻求一些自我限制的机制来减轻问题。此时,当下享乐偏好也就可以界定成是一种偏误了,我们开始用一些理性的方法去限制和减轻它。

比如,生活中,我们会去参加一些跑团的活动,要求天天都要跑步打卡,还要交承诺金,如果做不到就没收承诺金。这里面的集体跑步,天天打卡,交承诺金的种种行为与其说是平台方的要求,不如说是参与者自己寻找到的自我限制的机制。

还比如,投资中,我们还会去买一些固定持有期或长封闭期的投资(基金)、保障(保险)产品,看起来与开放式的产品相比,产品设计方也没有给予更多的承诺和补偿,反而让投资者失去了享受流动性的权利(绩优的开放式基金我可以选择持有和封闭基金相同的时间,同时我可以根据可能的资金需要随时赎回),其实其背后就是打开了投资者的解决当下享乐偏误的自我限制机制。与其说产品是为你提供的,不如说方案其实正是你自己内在正在寻找的。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它不是个温室,资源永远是稀缺的。

当下享乐,未来也享乐的事我们都想要,只是没有这个最优解

上一周的市场基本是一周亏掉开年以来的所有收益,买的晚一点的投资者更是本金浮亏严重。今天市场出现反弹,未来会怎么样呢,不知道。而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身处市场当中,波动在所难免!

所以,我们要学会拥抱次优解,不要害怕情绪,没人能够做到真正的没有恐惧和贪婪,只是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好好的安放自己的感性,同时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应对。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