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富时罗素周一在美国收市后即北京时间3月30日凌晨发表公告称,自今年10月29日起将中国国债纳入旗舰产品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权重设为5.25%,分36个月逐步纳入。

早在2020年9月25日,富时罗素宣布债券和股票国家分类结果。其中,中国国债将会被纳入WGBI,预期2021年10月开始纳入。但就具体纳入时间而言,当时的说法是,还需富时罗素咨询委员会和指数使用者在2021年3月,根据对改革措施是否已对市场的可投资性做出预期的实际改善情况,而做最后确认。

WGBI指数目前覆盖逾20个国家,追踪固息本币投资级主权债券的表现。而此前中国国债已经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债券指数和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如今,富时罗素在2021年成为最后一个纳入中国债券的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

我国国债规模情况

Wind数据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存量国债还有265只,合计债券余额为20.76万亿。以发行日期来看,目前存量国债规模最大的是2020年发行的,目前还有35只,债券余额总共为5.87万亿,紧随其后则是2019年、2018年和2017年,整体债券余额均在2万亿以上。可见最近几年的发行规模较大叠加到期较少,使得存量规模较大。而2015年前,很多已经到期,因此整体剩余规模并不大,在几百亿至几千亿之间。

外资持有我国国债情况

总体上外资机构持有的中国债券主要托管在中债,而少量托管上清所,因此以主要的中债托管数据来看,Wind数据显示,最新2月份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3.14万亿元,环比大幅增加946.04亿元,这也是去年以来外资加速买入中国债券的结果,而且增持趋势仍有望延续。

而具体持有的品种方面,境外机构主要持有的是国债,2月份较1月份再度增持618.29亿,上升到最新2.06万亿,占外资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规模的65.56%,是境外机构最青睐的品种。

万亿资金跑步进场

分析人士指出,基于跟踪该指数的约2.5万亿美元管理资金以及中国债券5.25%的纳入权重计算,未来36个月,中国债市有望迎来逾1300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

渣打银行中国宏观策略主管刘洁此前对记者表示,预计今年10月起被纳入WGBI指数后的一年内,中国国债将获得1300亿至1560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中国国债的纳入也将使得WGBI的整体收益率提升,同时久期将有所缩短。渣打预计,中国国债3.09%的平均收益率比WGBI整体债券的平均收益率(0.52%)高得多,因此一旦中国国债被纳入,指数的平均收益率将升至0.65%,平均久期将从目前的8.77年缩短至8.59年,这也是因为中国国债的平均期限更短,为5.31年。

该机构最新预计,外资对中国国债的净购买量将从2020年的571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8400亿元人民币(假设外资流入总额的60%投中国国债),这将占2021年国债净发行总量的31%,高于2020年的14%和2015~2019年的均值16%。因此,到2021年底,外资对中国国债的持有比例可能从2020年底的9.1%上升到11.5%~12.0%(分母也包括个人投资者持有的国债)。2021年,国际投资者很可能成为中国国债的第二大买家,仅次于中国商业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3月全球债市抛售之际,中国国债整体也维持了稳定,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3.3%上下。摩根资管亚洲首席市场策略师许长泰此前就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在近期美债遭抛售的背景下,人民币债券的两大优势吸引国际投资者。首先,中国国债与美国国债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因此,美国通胀和经济形势对中国债券的影响较小;其次,人民币债券的收益率较高,这一点很重要,收益率为债券价格波动提供了一定缓冲。我们认为投资人民币债券的理由依然充分。”

粤开策略此前也分析认为,中国国债纳入富时罗素将带来以下三方面影响:首先将吸引更多外资流入中国债市,富时罗素纳入中国国债后,保守预计还将吸引千亿美元以上增量资金流入中国债市,进一步增强我国债市流动性。其次将促进中国债市投资者多元化,有望引入更多外资长期资金,提升中国债市运行的稳定性。最后,富时罗素纳入中国国债,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与其他国家债券相比,中国国债具备一定利差优势,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央行实行量化宽松,中国国债与国际债市相关性不高,受国外通胀和经济形势影响较小,在人民币前景向好的背景下,中国国债对外资具备较强吸引力。


来源:Wind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法律文件。上述内容仅代表当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基金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