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广核集团主办,中核集团、国家电投、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核能高质量发展大会主旨论坛在深圳、北京两地联动举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我国核电发展将步入新的阶段。

本次主旨论坛以“碳中和目标下核能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加快核能综合利用、推动核能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碳中和”等主题进行专家研讨,共话我国核能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获悉,本次大会分论坛计划于2021年10月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图片来源:2021核博会官网

作为“核”级的重磅论坛,将释放出哪些核信号呢?上证报记者在会场一探究竟!

2035年我国在运核电规模有望位居世界首位

“实现核能的高质量发展,前提是确保安全,重点是积极有序,关键是科技创新。”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郭智在活动现场演讲中表示:“我国核能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清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对未来核能发展定调: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

对未来五年核电发展的技术选型、核燃料循环等话题,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主要项目有:建设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积极有序推动沿海三代核电建设;推动模块式小型堆、60万千瓦级商用高温气冷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先进堆型示范;建设核电站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建设乏燃料后处理厂;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等。

论坛期间,郭智进一步表示,届时我国核电的运行规模将超过法国,位居世界第二。展望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的规模有望位居世界首位。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张延克也表示,目前我国核能发展已经进入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的新时期。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核电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产业规模和能力水平的大幅提升。随着我国华龙一号示范机组的建成投运,我国在具有更高安全标准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工程建设、电站运营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第四代技术的研发部署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

“我国核电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与新时代核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说。

他认为,要建设安全核电、科技核电、生态核电、高效核电,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要科学谋划核电布局和规划实施路径,努力提升核电经济的竞争性。研究制定新一轮核电发展战略,推动核电高质量发展。

论坛期间,中国能源研究发布了中国核能高质量发展倡议。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推进核能高质量发展,开启我国低碳发展新篇章》主要内容包括:坚守安全发展生命线;坚持创新引领新发展;坚持贯彻“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发挥核能独特优势,勇担减排新责任等。

核能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研究预测,到2025年、2035年,我国电源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30亿千瓦和40亿千瓦左右,与2020年相比,其增量部分将以清洁能源为主,核电等新能源前景广阔。”中国电力促进会副会长、核能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委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邱建刚表示。

邱建刚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发展规模将达到9000-11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1800-13800万千瓦;2035年将达到15000-18000万千瓦。此外,核电作为现代高科技密集型的战略性产业,对于材料、机电、仪表、冶金、化工、建筑、交通、服务等其他产业的需求拉动效应十分明显。

图片来源:直播截图

对于核能未来的发展,邱建刚建议,平稳推进核电批量化建设,优化核电建设布局,加强厂址开发保护,积极推进核电“走出去”,实现核电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自主化三代不断优化设计改进,形成型号系列;强化基础,解决“卡脖子”问题;开发四代堆研发;推进核能产业链转型升级等方面推动核能创新发展。通过建立稳定的天然铀保障供应体系,提升核燃料供给保障能力,提升核电装备制造水平,推进后处理能力建设与放射性废物管理等,实现核电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此外,适应电改要求,培育规范的核电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确保安全,持续提高核电经济性等。

在平稳推进核电批量化建设方面,2020年至2035年核电发展技术路线以压水堆为主,多种机型并存,可供选择的重点机型为“华龙”“国和”等;每年新开工压水堆6-8台,对同一型号机型,批量化建设不少于30台。“十四五”时期加快核能多用途推广(热电联产、清洁供暖等)。

在推进核能产业链转型升级方面出,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核电产业在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核燃料加工制造、后处理、退役等领域深度融合,加快数字核电发展,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

“中国发展非化石能源,需要可再生能源与核能并举。在我国非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核能将发挥重要的基础性能源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委会首席专家杜祥琬说,由此带来的改变将涉及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以及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和智能电网、微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

大湾区发展清洁能源有巨大提升空间

论坛期间,由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主编的首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报告(2020)》发布。

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通过绿色金融合作实现绿色发展的空间巨大,建设大湾区碳资产及碳交易统一大市场,是绿色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无废城市’建设和绿色建筑发展,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数字驱动的可持续智慧城市能源管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一个重点。”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了民用核能、海上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天然气利用、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等清洁能源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为大湾区抢占全球清洁能源产业制高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广东省能源局副局长刘文胜介绍,广东省高度重视核电发展,已建成大亚湾、阳江、台商三个核电基地,14台机组总装机总量1614万千瓦,约占全国核电占有装机比重的31.6%,占全省能源装机比重11.4%,发电量1161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10.5%以上,相当于替代煤炭3500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8700万吨。

他同时指出,相较其他国际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依然较高,需要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终端的消费比重,持续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

上述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湾区拥有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独特优势,并探索大湾区生态核电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大湾区电力市场和电价机制的研究,为大湾区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强化能源储运体系、优化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提供了思路和路线图。

来源:上海证券报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法律文件。上述内容仅代表当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基金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