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实习记者  张哲玮  唐珺珺  对于处于新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防范风险和推进改革需要同步进行。

本次调查显示:50%的经济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在20%以上,目前债务风险最大是地方债务(占比67%),货币政策的考量重点,防风险(占比35%),当前需求侧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居民收入(占比47%)以及促进就业(23%)。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5份。

关注通胀

图1

2020年四季度GDP已经追回至6.5%,由于去年一季度增速为-6.8%,2021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会达到20%左右。

本次调查显示,50%的经济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在20%以上,40%认为是18-20%,12%认为是10%以下。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18%,二季度仍可能达到二位数增长。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当前经济活动继续反弹,已经上调2021年GDP增速预测至9%。汪涛上调中国经济预测,除了国内经济的有序回升,还有就是美国通过了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这有助于推动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复苏。

实际上,出口是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的一个重要支撑。本次调查显示:92%的经济学家认为一季度出口增速达到20%以上,超六成的经济学家预测全年出口增速在12%以上。

国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表示,出口的趋势增长已经弱于去年四季度的水平,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这可能受到了订单提前执行的影响,从去年四季度出现的原材料成本上涨、汇率偏强以及海运费用偏高等因素,导致出口企业利润下滑并且接单谨慎,已经逐步开始影响出口数据。

4 月 8 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第 五十次会议就提出,“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助推了通胀预期的回升,也给制造业的复苏带来了压力。本次调查显示:58%的经济学家认为原材料上涨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可以接受,42%认为影响很大。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PPI 涨价核心驱动产品是原油、铁矿石及铜。

为什么通胀问题会受到如此重视?东吴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陶川表示,当前经济的重点还是平衡增长和防风险,就业仍然是政策的首要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新增就业目标是1100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全球都出现了工资差异出现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创新型国家,税收等再分配手段的作用下降,收入问题也需要重点关注。

本次调查显示,影响CPI的最大因素中,食品价格占比43%,大宗商品35%,国内货币政策21%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淡化“不急转弯”表述,但这不意味着政策开始边际收敛;要对物价走势保持关注,通胀问题尚未成为主要矛盾因素,不应对当前货币政策操作构成影响。

政策正常化

图2

尽管“不急转弯”的表述不能给简单理解为货币收紧,货币政策仍是“稳”字当头,但对于货币政策的正常化趋势,经济学家给出了一致的判断。汪涛就表示,今年官方预算赤字率设为3.2%,且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额度相比去年也仅少了1000亿元,货币政策要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本次调查显示,46%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流动性较为宽松,39%认为正合适,15%认为偏紧。对于货币政策的考量重点,防风险(占比35%)、稳增长(29%)、调结构(24%),去杠杆和抑泡沫各占6%。

当前经济存在着“三低量高”现象,即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和高杠杆、高资产价格,在这样的环境下货币政策如何保持定力又如何灵活调整备受争议。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表示,对于货币政策有两个事情问题厘清:缓解经济过度下行压力,让经济保持稳定运行,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得益者是收入群体;量化宽松政策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大通胀,资产价格上涨不等同于资产价格泡沫。

张斌认为,疫情之后的美股熔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测试,金融体系并为受到收到严重冲击,金融运行很快就得以恢复,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资产价格上涨过程中有相当多的是权益类投资,资产价格下跌仅仅由买方负责,不会危及到金融体系。

不过,2021年2月中旬以来,“美元回流”压力在新兴市场已经有所表现,资本外流迹象明显,伴随股市、债市和汇市“三杀”。且与2013年的“紧缩恐慌”相比,本轮新兴市场的反应有所提前。这引发了市场对新兴经济体承压能力的怀疑。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全球风险偏好回落,外加“紧缩恐慌”的记忆,对新兴市场的投资信心下滑,引发市场震荡与资金外流,但这并非意味着疫情后的新兴市场自身更加脆弱。

钟正生的判断是,美联储更注重与市场沟通,今后的政策转向不大可能会再次掀起“恐慌”,新兴市场资本外流的节奏和幅度有限,但疫情后新兴市场间分化已经加大,土耳其、巴西等通胀和债务问题更严峻,需警惕结构性风险。

本次调查显示,77%的经济学家认为2021年不会降准,83%认为不会降息。

随着地方债大规模发行临近,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上升,债务也是地方政府目前最担心的问题。由于新冠疫情冲击及稳投资稳增长需求,全国人大批准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规模4.73万亿元;截至11月底,新增地方政府债券累计发行4.49万亿元,为2019年全年的146.79%,考虑再融资等债券后,全国地方政府债券累计发行6.26万亿元,为2019年全年的143.51%,地方债的加权发行期限已经增至14.84年。

本次调查显示,目前债务风险最大是地方债务(占比67%),其次是民营企业(17%),国有企业和居民债务各为8%。85%的经济学家认为2021年不会出现地方政府财政危机。而对于目前财政政策的发力情况,46%的经济学家认为仅仅是较常规政策略有扩张,38%认为有所收紧。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提醒,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较快。

超预期与防风险

图3

2021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是什么?本次调查显示:债务风险(30%)、外部带来的金融和外贸影响(28%)、非常规政策退出带来的风险(17%)、全球疫情反复(11%)、股市过快回调(8%)、大宗商品上涨恶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3%)、房价大幅下跌(3%)。

对于房价,经济学家判断一季度一线城市房价上涨5-15%(占比67%),三四线城市基本持平(67%),69%认为2021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会收紧,房地产税不会征收。从房地产企业的债券情况来看,50%的经济学家认为将有所恶化,不排除部分中小房企债务违约或倒闭,33%认为基本平稳,17%认为有所缓解。

对于资本市场则更多来自于外部股市,50%的经济学家认为每股会做2021年出现大幅调整,33%认为不会,17%认为不好说。对于美股再次调整的时间,75%认为是在二季度,56%认为没有会略有回升。而对于新兴市场,67%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一年会出现波动。

连平认为,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不稳定因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美债收益率高企压低全球资产估值,可能推动金融风险的预期传导至国内。汪涛也指出,经济最大的下行风险可能来自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如果新冠病毒出现预料外的变异或者疫苗接种速度低于预期,则可能拖累全球复苏步伐。

本次调查显示,当前需求侧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居民收入(占比47%),促进就业(23%),刺激消费和投资(12%),反垄断、防止过快扩张(12%),推动科技创新(6%)。国企改革的重点则是三项制度改革(43%),混改(29%),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放开(21%),推进分拆重组(7%)。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周景彤表示,管控好外部风险、厘清政府边界、激发市场活力、创新是当前要务。中建国际投资集团宏观分析与投资管理团队宏观分析师李延朋也认为,自主创新非常关键,要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收入和消费。

对于扩大开放,钟正生提出的建议是,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多边和单边协定签署落地;在取消外资金融机构的股权占比限制后,逐步放开业务牌照;稳步扩大债券通北向资金可投资范围;适时启动债券通南向。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战略规划部高级分析师范俊林表示,需要关注的是在经济和物价回升都超预期的情况下,政策要避免超预期收紧。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需要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发挥好海南自贸港的作用 。

一季度专家库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