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周三,A股市场低开高走,沪深300看起来是第四次探底了,今日因美股大跌而下挫,可见市场还是保持在箱体内震荡,基本符合我们3月份以来的判断。未来能否突破箱体呢?我们先来看看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与消息面,看能不能改变现有的状态。

近日,统计局公布了4月通胀数据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大宗商品疯狂的助推下,通胀压力继续上升,甚至引发央行出来表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拐点将到来,“一老一少”人口占比上升,而青年人口则出现快速下滑,不过也有好消息就是城镇化率大幅提升,超出了市场预期。另外,还有一则房地产税的消息,字少事大!

一系列的数据和消息面能否改变目前的市场震荡行情呢?而人口数据以及房地产税又将对地产行业影响多大,下面我们将做一一分析,以供投资者参考!

一、大宗商品加速创新高,通胀压力上升

4月CPI当月同比0.9%(前值0.4%),环比-0.3%(前值0.5%);4月PPI当月同比6.8%(前值4.4%,预期6.2%),环比0.9%(前值1.6%)。

CPI同比上升主要受非食品价格回升影响,上涨了1.3%,因为居民部门的服务消费需求稳步复苏,飞机票、汽油、柴油等价格分别上涨20%以上,文化娱乐服务和教育服务等项目的价格也有所上涨。与非食品项的走势基本一致,本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较前月扩大了0.4个百分点,表明居民消费需求节奏有所加快。

而食品价格出现了下跌,下降0.7%。因为季节性因素影响叠加产能恢复,4月猪肉价格下降21.4%,并带动了鸡、鸭肉价格下降,鲜菜和鲜果受到上市量增加,价格跌幅依然较大。未来随着生猪产能继续恢复,年内猪价对CPI压制效果将持续体现。

PPI同比从4.4%快速回升到6.8%,高于预期6.2%,但环比0.9%,和前值1.6%相比明显回落。不过,5月份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继续高歌猛进,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月环比涨幅均超过4月,所以按照布伦特原油价格、南华螺纹钢指数和南华沪铜指数在5月大幅上行、6-7月增幅放缓的情景,未来PPI将继续上冲,但峰值会有二季度出现。

二、央行: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空间,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

5月11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对物价走势做出了回应。认为“年内PPI阶段性上行,宜历史、客观地看待”,一是“低基数”下的“高读数”、二是历史上看PPI指标本身波动就较大、三是大宗商品涨价是阶段性供求“错位”表现,“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

另外,认为美债利率上行和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我国影响有限且可控。认为我国“经济韧性好”叠加“汇率双向浮动”,“美债收益率上行和未来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有限且可控”。下一步,“关键是把自己的事办好,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保持货币政策主动性,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当前中美利差维持在150BPs以上,安全垫仍厚,美债收益率走高预计对我国债市影响有限。

货币政策思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并延续强调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作用和“房住不炒”;对“货币总闸门”表述从“把好”转为“管好”,删去“不急转弯”。总体看,货币政策较去年Q4边际收紧,但并未转向,并将继续引导“结构性宽松”。

此外报告强调“研究推出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积极推动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融支持”,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或将向减碳、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倾斜。

三、第七次人口普查:人们去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圈“混”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召开第七次人口调查新闻发布会,公布我国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相关数据: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数据主要有4大看点

1、老龄化在加速。

2020年我国0-14岁、15-59岁、60-64岁、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为2.5、8.9、0.7、1.9亿人,占比分别为18.0%、63.4%、5.2%、13.5%,较2010年分别变动1.3、-6.8、0.8、4.6个百分点。可见老龄化进一步加速。

2、出生率快速下滑。

2020年少儿(0~14岁)和老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从2019年的16.8%和18.1%提升至17.9%和18.7%。202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仅8.50‰,相比2019年的10.48‰加速下滑,为1952年有统计以来最低值。从绝对数量来看,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仅高于1961年自然灾害时期,为历史第二低点,2016-2019年分别对应1786万、1723万、1523万、1465万,连续四年下降。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14.17亿,而后进入负增长。

3、城镇化加速。

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377%%和50%,第七次已经达到64%。数据好于预期,这或许是因为落户政策不断放开,以及因为疫情防控精度提升。城镇化加速将带来基础设施、地产、新零售、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广泛需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4、人口向城市群聚集。

从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看,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和成渝地区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42%,较2010年增长了2%。分省份来看,人口占比提升的前五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新疆、福建、贵州,占比下降的前五个省份分别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湖南。东三省的人口继续减少,人口继续向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圈聚集。

对于市场来讲,老年人占比的大幅上升意味着养老、医疗、健康等相关领域的消费需求将逐步提升。而人口拐点的临近,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期”基本已经确定过去,但人口依然净流入的地区,房地产刚性需求仍存在支撑。

四、房地产税消息又来了!

今年以来,房地产税不断被财政部提及,这或预示着一度暂缓的房地产税立法将被重新激活。

5月11日,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税务总局负责同志在京主持召开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听取部分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及部分专家学者对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而在4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介绍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有关情况。

这一次提到了“试点”两个字,回顾最近几年房地产税方面的政策表述,较多体现为“推进”等表述。若是追溯过去的改革,2011年《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中曾提及“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内容,而2011年恰好是上海和重庆试点房产税的阶段。

所以从此类逻辑看,当前首次提及“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即此次会议后房地产税将会在部分城市试点。如果一部分大城市试点,那么将会增加住房的持有成本,对房价一直涨的预期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可降低通胀的预期。

从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出发,加征房地产税在中国预期的政策目的有三个:一是调控房地产市场、抑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二是调节收入分配和财产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三是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

房地产税对各方利益的影响

从国际经验来看,房产税对稳定政府财政收入,维持城市运转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税收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在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我国房地产利益相关者众多,要辩证地看加征房地产税的利弊。

对于市场而言,从近期各方消息来看,我们判断房地产税可能会在“十四五”末期就会落地,但在这之前会在部分城市试点。这对股市算是利好,因为这将导致居民资产配置转向权益市场,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短期对市场影响不大。

五、一系列的数据与消息能否改变A股震荡格局?

4月通胀基本符合预期,数据公布后,市场反应平淡,且股债收盘均有一定程度的上涨。本轮PPI持续上行是海外需求复苏引起的输入型通胀,而且央行也表示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由此可以判断本轮大宗商品的涨价不具备货币政策大幅收紧的条件。整体来看,货币政策较去年Q4边际收紧,但并未转向,并将继续引导“结构性宽松”。因此,股市短期内仍会保持横盘震荡的格局。

人口数据显示,老龄化在加速,意味着养老、医疗、健康等相关领域的消费需求将逐步提升;城镇化加速,人口向城市群聚集。这将带来基础设施、地产、新零售、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广泛需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引擎;而人口拐点的临近,激生育政策或将加速推进,不过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期”基本已经确定过去,但人口依然净流入的地区,房地产刚性需求仍存在支撑。

最后,房地产税今年以来消息不断,我们判断房地产税可能会在“十四五”末期就会落地,但在此之前会对部分城市试点。这对股市算是利好,因为这将导致居民资产配置转向权益市场,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另外,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也是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因为人们可以更快的接受中长期投资理念。因此,基金行业在未来大有可为,A股也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心不断上移。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通胀与央行货币报告都难以改变当前的震荡行情,而人口数据与房地产税的消息影响更多是中长期。所以在现阶段,投资者可从基金经理角度选择基金进行中长期配置,因为我们之前统计过往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指数,每年5月份买入基金,只要坚持中长期持有均可获得不错的收益,即使在2015年的牛市高点买入,只要选对了基金经理,相对应的基金均已获利。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