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国际贸易规则调整之下,中国如何进行选择?

WTO统计数据显示,同往年相比,2020年全年新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多达37项。截至2020年末,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

这说明,在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下,各国开始高度重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区域一体化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图片

人物介绍:徐奇渊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经济发展研究室研究员

这一次,他深度解读了十四五规划下,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及规划对行业的影响。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经济发展研究室研究员徐奇渊认为,在WTO进程受阻的背景下,这些超大规模的区域自贸区协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原来WTO谈不下去的一个空间,区域自贸区协定的一些规则也体现了国际经贸规则变化的新动向。

同时,徐奇渊揭示了国家产业链的二元悖论:一国在某个产业链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影响力,以及该国对这个产业链的完全自主可控、完全不依赖进口,上述两个方面难以同时兼得。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国际贸易规则调整之下,中国如何进行选择?近日,徐奇渊与全景•卓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竞争力与完全自主可控两者难以兼得

全景•卓识:为什么说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竞争力越高,对外依存度也越高?我们如何去理解产业链悖论?

徐奇渊:一方面我们想获得全球产业链最高的竞争力,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产业链是完全自主可控的。但是我们放眼全世界,看看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例子?比如说美、日、韩,这几个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都是比较有竞争力的;再比如说欧洲国家,德、意、法的传统机械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也很强。

但是这几个国家,虽然行业竞争力全球最强,但是从进口产品的依赖度来看,它的脆弱性也是比较强的。

那么我们看一看中国这些年发展最快的一些行业,比如说数字信息产业,包括华为、BAT、字节跳动这样的一些企业,都是中国很有竞争力的企业,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对全球产业链,特别是对外部的依赖度也是很高的。

这些企业的竞争力为什么这么强?是因为他们深度融入到了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体系当中,产业链的分工带来了效率的提高。如果大家关起门自己干自己的,就是一个低水平的均衡,因为他没有充分利用全世界最强的、有比较优势的这些资源来进行生产。

所以可以想见,如果一个产业是闭门造车的情况,肯定是实现自主可控了,但是会很难达到国际上比较高水平的竞争力,所以这两者之间是有一些矛盾的,但也并不是说这个矛盾完全不可调和。

如果中国的产业链一方面依赖国外的进口产品,另外一方面又有很强的长板,那么我们依赖美国,美国也依赖我们,这是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脆弱的平衡。

重视技术的反制能力

全景•卓识:产业链悖论实际上与我们的认知之间是有偏差的。那么将产业链悖论放到中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考虑,是利更大还是弊更大?

徐奇渊:一般来说我们会觉得产业链自主可控以后会更加安全,同时竞争力越强的话,它应该更加自主可控,这是产业链悖论和我们认知的一个偏差。其实如果考虑到技术的反制能力的话,竞争力和自主可控两者之间确实是可以一致的。

我们要从国外的产业链进口很多东西,例如进口石油,如果沙特不卖给中国,我们可以到别的国家去买,原油价格全世界是统一的、只要是同质的原油就完全可以替代。但是如果进口的东西是芯片,美国这边的芯片供应不上了,对我们的影响就比较大,因为没有别的选择了。

所以我们在看对外依赖度的时候,不仅要看数量上的依赖,还要看这个数量是不是很集中,而且是不是价格弹性很低。价格弹性低就意味着这个商品不管涨多少价都得买,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比较脆弱。

反过来对中国而言也是这样。中国要塑造一些别人生产不了,我们能生产的产品,而且我们涨价的时候能更多地传递到产业链下游,传递到别的国家,这就达到一个自主可控,同时全球竞争力又比较强的行业状态。

国际经贸规则变化的新动向

全景•卓识: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之下,传统的贸易规则需要有哪些新的调整?

徐奇渊:国际贸易规则的其中一个变化反映在目前WTO本身的改革。比如WTO的一致同意原则,只要有一个国家不同意,协议就无法达成。那么有的国家同意,有的国家不同意怎么办?所以就有了区域的超大自贸区协定。

比如跟中国相关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比如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些超大规模的区域自贸区协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原来WTO谈不下去的一个空间,我们能谈得来的国家先坐下来一起谈一谈。区域自贸区协定的一些规则超出了 WTO的标准,这个也体现了国际经贸规则变化的新动向。

在所有这些涌现的新的贸易规则当中,RCEP对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中美博弈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但另一方面,从门槛的严格性,以及未来的国际标准发展趋势上来看,最有代表性的可能还是CPTPP。

国内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就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比如国有企业的精细化分类改革,比如补贴、竞争中性、环境保护等产业政策,都是将来国际经贸规则非常关注的方向。另外,以前都是有形的传统商品跨境流动,随着贸易形式的变化,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对国际经贸规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个范围里面我们看到有一些新的国际经贸规则,尤其是CPTPP这样高标准的国际经贸易规则,我认为这些都可以作为中国将来对外开放的一个对标方向。

供应链金融成为重要补充

全景•卓识:在产业链、贸易规则的变化之中,金融怎么能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徐奇渊:我们都说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那么有什么样的实体经济结构,就需要有对应的金融市场来服务。

当实体经济处于工业化快速上升的时期时,需要的是银行来给它服务。因为工业类企业天生比较重资产,它的机械设备和厂房都可以作为抵押品,因此银行也天然就比较适合给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实体经济服务。

但目前我们的经济转型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服务业的占比已经超过了工业。而服务业的特点是技术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甚至是靠无形的商誉,或者只是靠一个想法、一个火花迸发而来,它有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银行这个时候找不到抵押品,但是企业又需要融资,这个融资缺口对银行这些传统的金融主体来说,恐怕很难去提供充足的供给。因此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对抵押品不那么敏感的资金投资来源。

另外,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投资的风险越来越大。对于新的经济形态,我们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参考。现在中国在不少的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处于世界的前沿面,我们并不知道将来市场的需求是什么样的,这个风险由谁来承担。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金融市场要转向股权投资结构,能够承担更大的风险,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但是金融市场要从银行主导转变为股权投资主导,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从法律的层面看,英美法系国家的股权投资市场发展较快,但是日本、德国,包括中国这些大陆法系国家,股权投资市场与英美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制造业的占比相比较来说也会高一些。

这对中国而言有什么启示呢?实体经济在转型过程中,金融服务应该跟上,金融市场结构也要调整,但是金融市场的结构调整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法律体系、与国际规则对接的税收会计准则等方面。

那么,在金融市场由银行主导转化为股权市场主导这个缓慢的过程中,供应链金融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金融业其实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即使是服务业,它也处于一条供应链当中,有上游的供应商,也有下游的提供服务的对象。

以阿里、字节跳动这些头部企业为例,当他们成长到足够大之后,融资成本其实也相对较低。而对于供应链上其他的上下游小规模企业来说,银行的投资门槛高,股权投资市场又还没发展起来,融资缺口因此也较大。

那么,作为供应链上实力较强的一个环节,加上他们本身就是供应链上下游的客户关系,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是比较对称的,这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就可以把资金融通到上下游。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国内不少的头部科技企业目前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都有所布局。

最后可以总结,在实体经济快速升级转型的过程中,金融市场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但金融市场由于受到法律体系,包括国际规则对接的进程等限制,整个转变的过程会非常缓慢,此时供应链金融便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来源:全景财经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法律文件。上述内容仅代表当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基金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