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权益礼包,开户即送

核心逻辑:

1、乳制品市场规模庞大,常温奶格局稳固,低温奶快速发展

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乳制品行业起步较晚,但得益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及庞大的人口基数,乳制品渗透率快速提升,行业发展迅速。2019年,中国乳制品市场规模达4284亿人民币(折合61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677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

从消费结构上来看,中国乳制品市场依然以液态奶为主,2019年液态奶收入占比62.1%,其次为酸奶,市场规模占比34.3%。液态奶中,依然以常温UHT奶为主,UHT奶/风味奶/低温巴氏奶/其他乳制品分别占比36.3%/22.2%/13.2%/28.3%。

2、巴氏奶量价齐升,市场规模快速拓张。

2009-2019年低温巴氏奶市场规模由139亿升至343亿,CAGR为9.49%,其中量增6.05%,价增3.82%。目前中国液态奶消费中,巴氏奶占比仅 28%,远低于美国及日韩 90%以上占比,长期来看巴氏奶对常温奶具备一定的替代空间。

从销量增速看,巴氏奶销量增速持续提升,反映出市场对巴氏奶认可度持续增加。尽管价格增速波动较大,但从长期走势来看巴氏奶市仍呈现明确的价增趋势。因此总的来看目前低温奶处于量价齐升阶段,量增逻辑在于低温奶具备健康营养化优势、契合消费者需求,同时冷链运输等技术痛点逐渐解除,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价增逻辑在于消费者对营养化重视程度提升,产品结构升级带来价格增长。

3、公司深耕广东,奶源+渠道+品牌认知构筑的优势短期难以撼动

燕塘乳业深耕广东。奶源+渠道+品牌认知构筑的优势短期难以撼动,中期看国内巴氏奶市场仍将以区域化竞争为主。

巴氏奶由于运输半径有限,需奶源与终端市场就近布局,其全国化拓张存在天然壁垒。渠道方面,公司在本土市场建立高壁垒的入户渠道,并通过深耕运营树立品牌认知,构筑核心护城河。

21H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8~1.20亿元,同比+80%~+100%,合21Q2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0.74~0.86亿元,同比+25.02%~+45.31%。21H1公司收到政府补助103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92万元,剔除政府补助影响后21H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99~1.11亿元,同比+64.67%~+84.67%。与2019年同期相比,公司业绩仍保持高速增长。21H1归母净利润较19H1增长62.69%~80.77%,单21Q2归母净利润较19Q2增长33.32%~54.95%,较疫情前实现大幅增长。

公司营业收入图

公司业绩实现高增的主要原因有:

(1)公司采取积极的市场策略,加大传统渠道深耕力度并积极开拓新渠道新市场,积极探索新零售等销售新模式。预计公司21H1销售收入同比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2)公司对内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持续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

(3)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推动终端需求旺盛,因此21Q2广州疫情反复对公司当季负面影响也较为有限。

4、核心单品市场地位稳固及产能建设保证中长期成长性

2020年公司推出“新广州”鲜牛奶、“岭南真果乐”酸奶饮品、“鼓粒”谷物组合风味发酵乳等新品,丰富了公司产品线。“老广州”系列产品收入突破1亿元,最大单品250ml原味酸奶饮品销售达3.2亿元。预计2021年主要单品仍将维持2020年高增态势;深圳等新市场开拓速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产能方面,2020年广州旗舰工厂设计产能19.80万吨,在建产能3.05万吨,实际产量14.46万吨;湛江生产基地设计产能5.5万吨,实际产量3.04万吨。目前公司产能储备充足,中长期成长空间较大。

5、冷链物流迅速发展,支持巴氏奶运输仓储

冷库扩容,支持巴氏奶发展。巴氏奶从原奶加工到终端销售,需要全程低温保存,对冷链物流提出了较高要求。根据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统计,中国冷库容量由2012年7608万立方米增长至2018年14700万立方米,CAGR达11.6%。2018年乳制品冷库容积已达到132万立方米,同比大幅增长95.5%。冷库持续扩容,有力保障低温奶的仓储需求。

以上为网上整理的基本面,下面来看看技术面,以下是传送门。

积极把握乳制品回踩确认带来的中线布局机会

原帖截图

我们可以看到推荐后涨停,之后出来3买确认。 $伊利股份(SH600887)$ $光明乳业(SH600597)$ $燕塘乳业(SZ002732)$

以上为前期逻辑分享,仅做个人记录,不作为现在买卖依据,错是常态,对是运气,请大家理性对待

相关证券:

股市如棋局,开户先布局,随时把握投资机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