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中信证券研究)



钠离子电池研究始于1970s,近几年开始迎来产业布局,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阶段。在能源变革大时代下,钠离子电池在资源丰富度、成本方面优势明显,未来几年,随着产业投入的加大,技术走向成熟、产业链逐步完善,有望在储能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对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成熟的储能技术形成一定的补充。



什么是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可追溯到1970s,近10年相关研究迎来井喷,产业开始布局。与锂离子电池摇椅式工作原理类似,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根据文献报道,钠离子电池材料体系大致如下:正极选取聚阴离子材料、普鲁士蓝体系材料、铁锰铜等金属氧化物,负极选取碳基材料、过度金属氧化物、合金材料等,电解液选取六氟磷酸钠等钠盐,负极集流体可以选取铝箔,电池材料体系与锂离子电池存在明显差异。


钠离子电池优势:钠元素储备更丰富,成本较低。

1)资源丰富:钠离子电池主要电荷载体的钠离子地壳丰度约为2.36%,远高于锂离子的0.002%,资源储备丰富,同时各个国家可以采用海水制备钠盐,因此资源分部均匀。

2)成本更低:钠离子化合物可获取性强,因此价格稳定且低廉,约250元/吨,为电池级碳酸锂价格1/50。目前,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由2021年初的5万元/吨涨至8.55万元/吨,波动很大。根据中科海钠披露,钠离子电池BOM成本较锂电池低30%左右,成本优势明显。

3)钠离子电池有相对稳定的电化学性能,使用更加安全。

钠离子电池劣势:能量密度较低,仍处于导入阶段。

1)能量密度较低:钠元素的原子质量是锂元素的3.3倍,导致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仅为锂离子电池50%左右,当前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仅为120Wh/kg,明显低于磷酸铁锂电池180Wh/kg和三元电池的240Wh/kg。

2)循环寿命较短:由于钠离子本身离子半径是锂离子的约1.3倍,导致脱出/嵌入更难。钠离子电池当前循环次数最高约为1500次,显著低于磷酸铁锂电池的6000次与三元电池的3000次,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

3)产业链仍不完善:钠离子电池仍处于商业化探索和改进中,工程化设备、供应链配套等暂未形成,产品性能、成本控制及适配应用场景等有待进一步检验。

钠离子电池应用前景如何?

近些年,国际知名实验室和部分企业纷纷重拾钠电池研发随着生产技术成熟与材料体系创新,钠离子电池应用技术有望提升。钠离子电池凭借成本优势,有望在能量密度较低要求的储能、工程机械、通信基站、两轮车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对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成熟的储能技术形成一定的补充。目前国内外有近二十家企业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生产,国外企业主要包括英国FARADION公司、美国Natron Energy公司、法国NAIADES公司、日本岸田化学、松下、三菱等,国内的钠创新能源、中科海钠、宁德时代亦有布局。

风险因素: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展不及预期,锂离子电池成本下降超预期,储能政策出台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

近几年来产业开始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虽然行业仍处于导入阶段,但钠离子电池在资源丰富度、成本方面优势明显,未来几年,随着技术走向成熟、产业链逐步完善,有望在储能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对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成熟的储能技术形成一定的补充。




风险提示:本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债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的表现保证。基金投资有风险,请投资者全面认识基金的风险特征,听取销售机构的适当性意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详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基础上,谨慎投资。请投资者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来自机构研报摘要、公开权威媒体报道,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机构研究员、媒体记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无关;不作为对上述所涉行业及相关股票、基金的推荐,也不构成投资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公司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做好风险评测,选择与之相匹配风险等级的产品。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