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中国证券报<中国资产崛起时代来临>

全球金融周期逐步进入复苏和扩张阶段,将带动国际资本特别是证券项下国际资本流向新兴经济体。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是国际投资者的首选投资目的地,“中国资产”崛起的时代已经来临。

上半年国际投资者

增持中国股票和债券资产

2021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国际投资者继续增加持有中国的股票和债券资产。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21年前6个月,境外机构增加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50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从陆股通数据来看,2021年上半年北向资金净买入股票金额达22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9%。国际投资者通过证券市场对中国资产投资的规模开始超过直接投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2021年一季度,外商来华直接投资976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219亿美元,直接投资项下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达1195亿美元。同期,我国对外证券投资717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752亿美元,证券项下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达1469亿美元,证券项下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已是直接投资项下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1.2倍。

不过,近期似乎有一些市场信号让公众担心国际投资者在改变对中国资产的看法。2021年7月北向资金净流入107.6亿元,虽连续第9个月净流入,但净流入规模明显放缓。与此同时,证券市场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显著放大。比如,7月26日,中国资本市场出现调整,有观点认为这与国际投资者抛售中国债券有关。此前一直处于盘整状态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当天也出现异常波动,离岸人民币汇率一度贬超0.6%,跌破了6.5。

必须看到,国际投资者以价值投资为主导思想,在作出投资决策时会综合考虑中国和全球领域多个方面的经济基本面、金融、宏观经济及制度性因素。

四大有利因素

基于以下四个理由,笔者认为,国际投资者未来仍将青睐和增持中国资产:

一是中国多维度释放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和融入全球化的积极信号。8月1日,中国证监会回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称,两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就中概股监管问题加强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为市场营造良好的政策预期和制度环境。证监会还强调,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金融对外开放的力度会不断加大。

二是疫情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全球宏观经济基本面企稳回升,为中国资产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6%。当前虽然有德尔塔病毒变异带来的挑战,但疫苗的推广和普及,防疫措施的更广泛实施,对于全球各个主要经济体实体经济恢复起到关键作用。这意味着以疫情受控和实体经济恢复常态为基础的全球跨境资本流动总量扩张有坚实的基础,而非纯粹由利差等金融套利因素所驱动。这使得跨境资本流动的总量扩张具备更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中心仍将显著受益于全球经济基本面和跨境资本流动扩张的趋势,受到更多注重经济基本面和价值投资的国际投资者的重视。

三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收缩将晚于市场预期,推动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资本市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影响国际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市场认为美联储会因考虑全球通胀走势而提前收缩货币政策,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却一再强调通胀只是暂时的。第一,近期通胀的高企是因为疫情得到控制后消费等需求的“报复性”增加,不可持续;第二,美国总供给瓶颈不是永久的,近期供应会重新上升,因此当前通胀将是一次性的价格膨胀,通胀预期锚定在2%左右;第三,“宁要通胀,不要通缩”,因2%的通胀目标多年未达到,这次美联储愿意承担通胀上升的风险。据此推测,美联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更可能在2022年上半年,而非市场预期的2021年第四季度,这将推动国际资本继续流入中国资本市场。

四是新一轮全球金融周期已处于复苏和扩张状态,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内对国际资本投资中国资产带来推动力。国际清算银行(BIS)此前的研究认为,美元的强弱与全球美元金融周期或信用扩张(商业银行对所有部门的国际信贷占GDP的比重)之间存在一个互相加强的正反馈关系,美元走弱带动美元信用扩张,美元信用的扩张通过增加美元供应进一步带动美元走弱。上一轮全球金融周期扩张处于2000年至2008年。其中,2000年三季度国际信贷占GDP的比重开始扩张,时隔6个季度,美元指数在2002年一季度开始回落,这一进程一直持续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当前,国际信贷占GDP的比重从2019年出现上升,美元指数的底部已出现在2020年二季度,间隔7个季度,与上一轮十分接近。以上信号表明新一轮全球金融周期已经处于复苏和扩张阶段,这将为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资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来自机构研报摘要、公开权威媒体报道,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机构研究员、媒体记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无关;不作为对上述所涉行业及相关股票、基金的推荐,也不构成投资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公司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做好风险评测,选择与之相匹配风险等级的产品。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