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欧盟公布了全面的新立法《减碳55(Fit for 55)》,欧洲汽车零排放时间进度较之前目标再度加快。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新增“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表述,再度定调我国支持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决心。8月5日,拜登政府设立美国到 2030年零排放汽车销量达50%比例的目标,电动化力度再超预期。

当前,全球对电动汽车与储能的需求不断增加,清洁经济投资日益增长。锂电,作为当今高容量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在电动汽车、储能乃至国防应用上的重要性不断显露,市场规模快速扩张。锂电池产业发展与供应链安全或已逐步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本文梳理了锂电供应链主要环节上的全球竞争格局。总的来说,我国基于政策前瞻性指引,以及在生产规模和内需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锂电供应链上已具备较好的竞争优势,有望持续受益于全球电动化的浩荡洪流。

图片

具体来看,锂电池供应链主要包括4个环节:1)原材料生产、精炼和加工;2)电池材料制造;3)电池制造;4)电池报废和回收。

图:锂电供应链主要环节

图片

原材料生产、精炼和加工

该阶段包括从盐水、粘土、海水和岩石沉积物中,依据特定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生产电池所需原材料。第二步,需要并将原材料精炼、加工成下一阶段电池材料所需的成分。其中,上述第二步在电池技术中尤为重要,因为电池所需的材料纯度很高,如果有杂质会严重影响最终产品的寿命和安全性。

当前锂电池中使用的主要元素有:负极材料(锂,还可能包括镍、钴、锰、铁、磷、铝或硫),正极材料(石墨、硅或锂箔)以及电解液所需的锂、磷、氟等。

在上述原材料中,重要、难以替代或较为稀缺的是锂、高纯度镍与钴。因此下表梳理了全球在锂、镍、钴资源上的储量分布与生产竞争形势。

表:全球锂、镍、钴资源储量分布与生产竞争形势

图片

数据来源:美国地调局,《全球主要国家矿产品统计数据(2021)》

可以看出,我国在这一环节积累了较大的优势。尽管我国在一些电池原材料上的地质储量与自然优势有限,但受益于全球领先的制造加工禀赋与前期大力度投资,我国成为许多电池用精炼原材料的全球主要供应商。

电池材料制造

该环节主要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电池材料的制造。下表对这四项电池材料制造的全球竞争格局进行了梳理。

表:不同国家的各电池材料在全球总制造能力中的占比

图片

数据来源:BloombergNEF,《电池组件制造地图2019》,2021/3/15

可以看到,全球在电池材料上的制造能力基本上集中在亚洲。其中,中国在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电池材料的制造能力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电池制造

此步骤的重点是组装制造电池,并将其集成到最终电池组组件中。

据英国电池供应链研究和价格报告机构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锂电池制造产能达747GWh,中国占比约为76%,先发优势非常显著。

图:2020年各国电池制造产能占比(按产能所在地计算)

图片

数据来源: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Lithium-Ion Battery Megafactory Assessment》,2021/03

同时,中国已陆续培育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电池制造企业。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中国占据6席(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AESC、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亦领先于全球。(数据来源:高工锂电,截至2020/12,所列个股仅作为介绍,不代表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

电池报废和回收

该领域包括电池的潜在二次使用,以及通过回收得到供应新一轮电池生产的金属和材料。

目前来看,由于替代材料的快速出现、电池寿命的难以预测、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全球电池回收领域均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清晰的竞争格局。

不过,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一项研究表明,电池回收中,废旧材料的收集与运输占总回收成本的一半以上。我国较强的物流与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有望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奠定较好的基础。

整体而言,中国在原材料精炼加工、电池材料制造、电池制造等环节上均已具备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基本覆盖锂电供应链各主要节点。未来,随中、美、欧下游整车需求进一步共振释放,中国锂电产业链有望持续深度受益。

对此,欢迎投资者关注新能汽车ETF(516660)、新能源50ETF(516270),以指数化投资的形式分享我国锂电产业链的成长红利。

偏好宽基指数的投资者还可以关注创业板50ETF(159949),除占比36.2%的锂电板块外,还同时覆盖医药、电子、互联网券商等核心科技赛道,是投资创业板的理想标的。(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1/8/16)

来源:魔都资产管理人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法律文件。上述内容仅代表当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基金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