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成都,刚到酒店,本文撰于2021年8月底。

先做个自我介绍吧,我叫张贤,一名普通的应届毕业生,本科管理硕士金融,目前担任弘毅远方基金渠道经理一职,主要负责基金销售渠道(银行、券商)沟通工作,也是基金公司与渠道对接的桥梁。

和绝大多数初出茅庐踏入工作岗位的毛头小子一样,我也对于自己的首份工作及全新的社会角色满怀热忱,畅想着自己在金融这片自己熟悉又陌生的领域闯荡出一方天地,为公司开疆辟土,为国家创造价值。

在我原有的设想中,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华夏大地多年的今天,资产管理的理念早已走入千家万户,迎接我的将是一条康庄大道。但随着与渠道对接工作的开展,在与不同地区渠道小伙伴的交流过程中,我愈发认识到当下社会的投资者教育仍旧任重道远。

在反映出的诸多问题中,最关键的无外乎以下几条:1.因厌恶风险而专注银行定存,拒绝配置权益类基金;2.偏好个人股票投资,追求操作快感;3.频繁申赎,追涨杀跌。

这几点也映射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投资经验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涵盖范围够广,今天我主要就第一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不足之处万望海涵。

因厌恶风险而专注银行定存,拒绝配置权益类基金:

这一特性常见于年长及投资经历匮乏的投资者群体,而对于风险的极端规避则往往来源于对于未知的恐惧,我想要从以下两点自上而下的进行剖析。

国家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顺势而为):先奠定基调,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则径情直遂。作为普通投资者,认清大势往往会让我们的投资之旅事半功倍,反之则命途多舛。

相信大家对于过去近二十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印象深刻,当然,由于投资门槛、地域限制等原因,大多数的投资者只能在上一轮狂欢中沦为看客(包括我),但这也为广大投资者总结了一份无价的经验: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去投资。

而随着今年以来近400条房产调控政策的出台,相信再怎么信息闭塞的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国家宏观调控房产市场的坚定决心(连续多届的政治局会议频频强调“房住不炒”)。而随着房地产投资价值重归理性,新一轮的投资方向亦完全确立:资本市场

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发达的资本市场可以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多元的融资渠道,而这一类高端制造企业是中国未来更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的压舱石,为国之根本;另一方面,A股资产早在2019年就已被纳入富时罗素、MSCI、标普道琼斯等国际主要指数,即使考虑到中国资本项目管制,外资流动受限的大背景,外资的持续流入依然是大概率事件,叠加资管新规的历史机遇,理财产品净值化也将加速23万亿理财资金的入市;同时,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以及日益完善的退市制度,都将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做大做精添砖加瓦,以往部分投资群体热衷的炒差、炒ST等投机行为终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成为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注脚。

如果从上述的国家政策引导、资金流向以及资本市场发展规划三个角度来全面综合分析的话,我不认为发现未来正确的投资方向是个很难的命题。

定期存款真的“保本”?很多执着于银行定存的投资者是寄希望于在不承担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资产的确定性增长,而对于波动相对较大的权益类基金嗤之以鼻,望而却步。首先我们先要普及一个概念,超额收益的获取永远都是以承担风险为代价的。

另外,存款类产品的长期持有,真的能帮助我们实现“保本”吗?我们从M2增速来看,我国货币发行量过去三年增速都在8%以上,而疫情以来伴随着“世界央行”美联储QE的持续进展,人民银行虽然在货币政策上采取了极大程度的克制,但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货币供应量进一步提升,这从货币总量的角度上导致了个人资产的蒸发;而从利率方面来看,为了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央行也在持续引导市场利率的下行,无论是LPR的深入推动,还是前期的银行同业存单利率创新低,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利率双降是长期的趋势。

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定期存款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实现资产的保值,何谈增长。一个真实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个上媒体版面的万元户——李德祥先生,在40年前购买一年期定存连续持有至今,到今天本息合计4.32万元…回到当下,在当前节点持续进行单一存款类产品的配置,多年之后持有资产的真实购买力余存几分?

其实横向参考对比世界各国,普通个人投资者可以参与的时代发展红利的手段主要有两个: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我时常扪心自问,为何在多数情况下,大部分的社会财富会归少数人所有。这其中的原因数不胜数,但认清大势并坚定的采取行动一定是至关重要的一条,就好比2003年坚定看好并积极参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他们在整场盛宴中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屏蔽了身边的杂音、在市场的种种流言中巍然不动,并最终拨云见日得到了预期的回报,而不是像其他绝大多数在当时拥有同样选择的投资者,无奈的遥望着三道红线强压、政府强调控的房地产市场,空留垂足顿胸的懊恼。

房产市场的辉煌已成过往,放眼未来,时代的选择再一次重现,一如2003年的模样。

这一次,你,怎么选。

风险提示:文中观点不构成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建议或承诺,并可能随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不应被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敬请仔细阅读基金相关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各基金的业绩亦不构成对旗下其他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敬请投资人认真阅读基金相关法律文件,特别是基金招募说明书中“风险揭示”章节内容,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