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跟嘉实基金FOF基金经理张静博士聊基金组合中如何选择主动型基金经理的时候张静提到了一个点,就是她特别喜欢投的是4-6年左右投资经理生涯的基金经理,同时年龄不要太大不要超过45岁。资历浅或者太深的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她都不是很喜欢投,原因在于,年限太短的年轻经理容易偏激,不知风险;而年限太久的又容易流于平庸,缺乏进取。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知道FOF基金经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全市场筛选更优秀的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然后并入FOF基金的基金组合中。所以FOF基金经理在识别基金经理投资能力方面是有很多的研究和积累的,4-6年的投资经历有什么独到之处?本期我就也来验证一下这个观点。

股票型基金经理的数据统计

以下是目前国内主动股票型基金经理的管理年限分布:

数据来源:wind 截止日期:2021年9月28日 数据整理:懂基金

从主动股票基金经理的基金管理年限分布上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公募基金的主动股票型基金经理的管理年限主要集中在7年以下,其中5到7年的数量相对是比较多的。而到7年以后,基金经理的数量出现了断崖式的减少。造成这种老基金经理数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基金经理觉得压力大主动退出市场、基金经理觉得钱赚够了功成身退、基金经理业绩不行被自然淘汰……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目前的现状是管理年限7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呈现也来越少的态势。

以下是我的统计方式:

1、 根据2021年9月28日的数据,统计当前所有股票型基金经理的管理年限。

2、 将相同年限的基金经理分为一组计算2020年,2019年和2018年的平均收益。

3、 由于2019年和2018年很多管理实践较短的基金经理还没有开始管理基金,所以在当年的统计中,采用的是剔除还没有开始管理基金的基金经理以后的平均收益。

为了方便统计,我并没有核对每只基金是否持续由2020年的在任基金经理进行管理。于是得到以下的统计结果:

数据来源:wind 数据统计:懂基金

以上3年中,2018年为熊市,2019年和2020年为牛市。所以2018年下跌幅度比较小的年龄组可以被看做是控回撤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组别,而2019年和2020年业绩比较好的,则可以看做进取性比较好的组别。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2020年有15~16年管理经验的的这个组别,这一组别就是2019年的14~15,和2018年的13~14。这个组别的基金经理是基金管理经验最丰富的元老级公募基金经理,可以看到其管理的主动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在2019年和2020年都属于表现较好的水平,不过在2018年也有比较大的回撤。当然实际上这个组别只有一只基金,所以参考意义并没有那么大。从这只基金的风格可以看到,元老级股票基金经理的顾虑远没有年轻基金经理那么多,从以上三年的数据看这支基金并没有在2018年熊市刻意控制回撤,而保持了常态的投资策略。当然对于基金经理而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样操作意味着基金经理已经不用在意短期排名的问题,因为不论公司还是客户对于元老级的基金经理保持高度的信任,并且有充分的预期。

由于12年以上年限的基金经理数量都是个位,并没有多少统计的意义,所以不妨还是重点关注基金管理经验在12年以内的基金经理。从上图可以看到,在以上3个年度中管理经验在7~12年的基金经理的业绩,并没有随着其管理经验的增加而变得更好,相反这些基金从平均来看在牛市中会显得更保守,熊市中甚至控回撤方面的表现还不如更年轻的基金经理。

与之对比的是管理经验在5~6年的基金经理在以上三年的所表现出来的数据确实都有一些比较明确的优势。比如2019年和2020年牛市的环境中,这一组别的基金经理的收益水平都保持了不错的状态,而2018年的回撤控制相对也比较好。

所以尽管上面的数据样本非常有限,但是我们确实可以一定程度的印证嘉实FOF基金经理张静博士的观点,有4到6年以上基金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似乎确实不错。


4-6年经验的基金经理为什么表现更好?

和做其他投资研究一样,统计数据往往只能给我们一些线索,如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那么背后应该有能够支撑的逻辑。分析这件事情以前,我们可以大致的看一下基金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

实际上基金经理并没有我们在媒体中看起来那么风光,在成为基金经理以前,基金经理们首先要作为行业研究员历练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在行业研究员阶段表现优异的研究员,才有可能在未来升任基金经理。

初出茅庐的基金经理通常比较胜任的是其在研究员阶段所研究的行业的投资,因为基金经理对于这个领域的公司跑得最熟,比较容易分辨出行业中的优秀公司,也能够找到比较好的买入时点。这个阶段真正要解决的难题是跨越实际管钱和模拟投资的界限,一旦开始管钱基金经理就会发现真实的投资与模拟投资的差别,市场上会有很多基本面研究以外的陷阱等着他们。然后是来自公司、客户、媒体的压力,毕竟基金行业是一个非常卷的行业,争取好的行业排名是这些年轻基金经理绕不开的坎。

更大的考验来自于市场,“牛熊转换”、“行业轮动”这些财经新闻中常见的词汇,在年轻的行业基金经理而言,意味着业绩的大幅波动。在这一个过程中,基金经理同样也会迷失,过度自信或者过度不自信都可能出现,而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就此终结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即使可能才刚刚开始。通常只有经历了一次牛熊转换,并且成功的熬过来的基金经理才能有更成熟的方法论、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更成熟的心态。

但是即使具备了5年的经验,基金经理的考验实际上也只能算刚刚开始。在行业板块脱颖而出的基金经理希望保持业绩长青,就不可能一直将自己拘泥在一个行业,因为行业是轮动的,有高潮就会有低谷,因此基金经理必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让自己升级成为全市场的基金经理。但是这并不容易,比如我们看到很多科技类的基金经理都是出身于理工科,并且有相关行业背景的,而很多医药基金经理都是学医的。让一个理工出身的科技类基金经理,去选择医药股,很显然是超出其长期积累的能力范围之外的,所以基金经理希望更进一步必须突破。

既然是突破,自然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所以这一阶段的基金经理必须非常的勤奋,才有机会在这一轮的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这一轮的竞争是投资哲学的竞争、方法论的竞争、体力的竞争,同时也是基金经理形成成熟的自我认知和市场认知的关键时期。

一位处在关键期的股票基金经理的故事

最近几个月,笔者与嘉实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颜伟鹏聊的比较多,其经历很能反映基金经理所面临的各种挑战。1985年出生的颜伟鹏,正是一位拥有5年以上股票基金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其本科专业是浙江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专业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典型的理工科背景的基金经理。

2011年颜伟鹏毕业以后在申银万国研究所任电力设备分析师,此后又到交银施罗德任机械研究员,然后是农银汇理基金的计算机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助理。在颜伟鹏的研究员经历中主要的时间集中在,电力设备、机械、计算机等研究。

比较幸运的是2015年5月晋升成为基金经理的颜伟鹏所接管的基金并非一只偏科技和制造业的基金,而是一个全市场的的行业轮动基金,这给了颜伟鹏一个在起步阶段就接触全市场投资的一个机会。

不过刚刚晋升为基金经理的颜伟鹏在2015年至2018年并不算顺利。初次管钱就遇到了2015年下半年的股灾,幸运的是因为当时颜所管理的基金还在建仓期,所以这只基金成功的逃过了2015年下半年惊心动魄的市场下跌,甚至还在随后的时间里赶上了一波反弹。

交流中颜伟鹏并不认为2015年下半年所创造的超额收益是自己的功劳,他更多将其归因于运气。颜非常在意的是2017年到2018年的那段经历,并认为自己的投资理念的成熟就是源于那段时间。在2017年是颜伟鹏第一次展现出其作为主动型基金经理过人之处的时间,期间相对业绩基准创造了33.02%的超额收益。但是2018年的熊市,也为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期间他尝试了换股、择时、提高交易频率等很多方法,可惜的是都没有拯救这一年的业绩。

2018年也是颜伟鹏凤凰涅槃的过程。褪去了投资中的冲动与青涩,基于风险回避的成长股投资框架逐渐成熟。终于在2019年、2020年颜伟鹏分别创造了54%和93%的超额收益,并重新证明了自己。

前段时间和颜伟鹏讨论的时候,我问他既然在科技和制造领域有那么深的研究,为什么不干脆做一名赛道型的基金经理,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往往只有业绩足够犀利的基金经理才有机会迅速做大规模?颜伟鹏认为这是一个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选择的问题。如果看重短期,押对赛道可以有巨大的超额回报,但押错也将承受重大损失;从长期来看,市场风格不断变化才是主旋律,适应各种环境的市场,获取风险调整后的超额回报才是长期应该关注的重点。所以押注赛道很难成为他的明智的选择。

这一点同为40岁左右的人我也比较认同,这个年纪的中年人,不论是做基金经理也好,还是从事其他工作也好。虽然正处在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比较好的状态,同时来自于家庭和事业的压力也很大,这个时候与其通过承担较大的风险去博取一些成功的机会,反而不如通过勤奋积小胜为大胜,先立于不败,再求胜。

基于这样一个思路,我发现颜伟鹏的方法论里面并没有多少依靠概率取胜的内容,比如择时、市场情绪等等,更多还是基于自下而上选股这样的通过“苦力”调研的方法发现的超额收益机会,而且颜还特别喜欢谈的是控回撤,这与橡树资本的生存理念一致,好的时候跟上,坏的时候比别人更好。特别是在成长股投投资领域,天然就有高波动的特征,只要做到不败,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人到中年,对于基金经理也好,对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也好,都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思想和行动会有很多变化。于此同时,经验、能力和体力也处在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所以这个阶段的人确实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更多的突破。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40岁左右的基金经理往往能够做出更好的投资成绩,不论是收益水平,还是控制回撤。

最近颜伟鹏已经过了静默期,尽管还没有开始在嘉实基金管理新的基金,但是他的名字已经开始出现在一些上市公司的机构调研公告里面了。实际上基金经理的大部分调研工作都是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的,只有调研的多了才会上新闻。从这个角度,人到中年的基金经理也确实挺不容易。

功成名就的基金经理的下一步

40岁以后的基金经理中的佼佼者,会有获得各种荣誉加身的机会,获得各种行业奖项,尤其是3年、5年这样的重量级的长期投资的奖项会成为这些基金经理的标配。各大基金销售渠道也会将这些基金经理作为明星基金经理进行推荐,可以说此时也是基金经理职业生涯中最高光的时刻。

此后一些基金经理会转型成为私募基金经理,因为赚得更多,当然这一过程中仍然不免有一些基金经理会被淘汰或主动退出这一领域。管钱,尤其是管很多钱的时候,压力是巨大的。国内外从来不缺乏功成身退的基金经理,即使是一些大神级的基金经理也是如此,比如1944年出生的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做了13年的基金经理以后,于1990年宣布退休。此时年仅46岁的彼得林奇尽管发际线还在,但是已经是满头白发。


1994年退休后的彼得林奇的演讲视频截图

从前面统计的数据看,选择留下来的功成名就的基金经理在职业的后半程平均来看会变得更加保守。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推测是因为此时的基金经理更愿意保持明哲保身,另一方面明星基金经理的基金管理规模会变得更大,所以希望业绩做出锐度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基金经理职业生涯的最高峰是行业大佬这个级别,能够坚持几十年在市场的风口浪尖冲浪的基金经理毫无疑问是值得尊敬的。这与很多早已财富自由,并且过了退休年龄还在市场一线打拼的企业家没什么不同。

作为回报,这些大佬不必再为年轻基金经理所纠结的所谓行业排名这样的事情费神。投资人把钱交给这些基金经理去管理也不是因为基金经理的排名如何,而只是基于信任;大佬级基金经理也不必为了扩大基金管理规模而刻意迎合客户,甚至多数时间是在刻意控制规模的。所以真正大佬们在管理的基金,其风格往往有更加明确的大佬本人的标签,而不是很多投资者所期望的涨幅大、回撤小,同时这些基金的购买门槛也会变高。


40岁左右的基金经理是块宝

所以结论还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40岁左右的基金经理确实是块宝。尽管我所统计的数据样本并不是很大,但是嘉实基金FOF基金经理张静博士的研究所使用的样本肯定比我的大,而且测算过程更严谨,然而结论是一致的。

从定性的角度看,已经有足够的投资经验,经历过牛熊的考验,年富力强的同时,主观方面也有做出更好业绩的足够意愿。尤其对于一些管理规模还比较小,没有达到功成名就的40岁左右的基金经理,通过努力更进一步的动机自然也更强烈,而且在这种时候基金规模小也往往成为这些基金经理额外的一个优势。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