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早文化 音频: 进度条 00:00 / 07:25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Image

基于“内核”的创新

才是国漫电影的竞争力

Image

从2015年开始,从《大圣归来》引人注目,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大火,作为观众的我们,能明显感知到国漫电影的蜕变。

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国漫电影终于来到了一条分水岭,并与日益追赶的日漫、美漫电影的差距正进一步缩减。

殊不知,上个世纪的国漫电影也曾辉煌一时,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

Image

计划经济下的“艺术片”

1957-1966年是中国动画电影鼎盛时期,虽然遭遇时代的动荡,但动画片百花齐放,形式多样,拍出了一批至今依然是中国美术电影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并且在国内外声誉鹊起。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是那颗独一无二的明珠。自上世纪中期,凡是由它出品的动画片必是精品。它是国漫电影探索的一代先驱,也是国漫曾经辉煌过的缩影。

Image

上美厂曾创造了多个国内乃至亚洲的“首个”:中国第一部的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第一部影院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还有中国第一部木偶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

年画、壁画、木偶、剪纸、人物工笔、山水写意、京剧……上美厂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和古画创作形式,当时中国动画有极强的民族性创作模式。

在这个阶段的上美厂的国漫电影具备有极强的艺术水准,不仅能够被当作艺术作品进行观赏,其在亚洲也尚属领先地位,为世界带来不小的震动。

例如一部《小蝌蚪找妈妈》拿国际大奖就拿到手软,包括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南斯拉夫第三届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法国第四届动画节短片特别奖、瑞士第十四届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84年,宫崎骏一行人来到中国,观看带有水墨风格的《小蝌蚪找妈妈》时都震撼不已。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代表着当时整个国漫电影的辉煌,这都得益于“国家计划经济”下,对动画事业不计成本的投入。

正因为此,上美厂才能大刀阔斧地做一些实验性的动画,在不考虑资金问题的情况下不停地创作。也正是这些老艺术家们勤耕不辍的精神,才让上美厂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动画电影。

然而,随着二十世纪末“市场经济”计划的实施,使上美厂失去资金方面的支持,而动画电影本身就是“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企”的行业,盈利不足成岌岌可危的“生存”问题,更别谈认真“创新”。另一方面,员工开始“计件付酬”,即按照原画一张多少钱、动画一秒钟多少钱来计酬的制度。在这样的心态下,一些优秀的年轻人也失去了创作、创新的热情。

上美厂的没落根源则是在时代变革下,未适应“现代化经济”而导致的。资金不到位,工作制度不合理,导致上美厂人才不断流失,也无法继续创作出这些“惊世之作”。

而“一代明星”的没落,宣示着国漫电影逐渐萎靡不振。

Image 转型“商业片”

80、90年代国漫电影遭遇“市场化”危机,中国动画公司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加入了市场竞争。而在那个时期,美日韩等外来动漫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国漫行业遭受到更大的冲击。那个时候,由皮克斯、迪士尼、梦工厂等巨头公司推出的好莱坞动画电影迅速成为吸睛主体。

受困于起步较晚、观念落后等问题,国产动漫一度陷入毫无还手之力的窘境。这个时候的国漫电影也亟待转型。

和之前的“艺术片”不同,国漫电影作为“商业片”,不再有国家资金的支持,“盈利”变成了动漫公司至关重要的“生存问题”。于是,更多动画公司为逃离以往“长周期,高成本”的行业困境,开始有“量”无“质”地快速产出。

从此,国产动漫电影再难谈“创新”,反而向“低幼化”、“同质化”发展。这也导致,观众很难再看到优秀的国漫电影作品出现。

但这一切,又在历经十多年的沉寂之后,终于有所转变。一部名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国漫电影,燃烧起第一把复兴的火。

Image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凭借其9.56亿人民币的最终票房,并且高票房和高口碑双丰收。这几乎媲美国外作品,要知道当时外国动画作品一共也就四部中国票房超过十亿。

而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向业界、观众证明了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的潜力,也让资本看到这个行业能够“赚钱”的希望。

为什么让“资本看到”这么重要?是因为在《大圣归来》及其之前时期的国漫电影,“资金”一直成为一些动画团队走出第一步的最大障碍。

可以这么说,三维动画的制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部动画电影从前期构思到后面成片产出往往需要汇集大量的资金、人员与时间。对比国外迪士尼的精品制作,每一部电影的制作动辄都是上亿美元的制作费用,数千人艺术家团队,数年的制作时长。精品之所以是精品,是因为它们投资一部动漫电影的成本足够大。

在那个时候,国漫电影极其缺钱和投资人,因为当时还没有一部像样的票房能够吸引资本的注意力。越没资金,产品质量越差,从而就越没人看,票房也就越差,这又导致资本不愿意投入资金,长期以往,造成恶性循环。

而当时的《大圣归来》,主要靠的便是导演及一行人想要“复兴国漫”的野心。这部电影立项很早,但由于资金不足,在影片8年的制作过程中,导演田晓鹏甚至不得不去找妻子、父母甚至是岳父岳母借钱筹拍。随着制作的进行,影片陆续迎来了其他一些公司的支持,就算这样,也仅获得了6000w的制作成本。

《大圣归来》让越来越多的资本关注国漫电影行业,越来越多的资本的入局也为很多优质的动画团队解决了融资难题。

有了“资本”,有了“钱”,国漫电影总算是完成了“初步商业化”,开始正向循环。通过充足的资金,不仅提升了制作质量,以及能够打造精品的机会,还能优化宣传、发行、周边衍生品开发等一系列流程。虽然比起其他传统类型电影,商业化的起步晚了很多,但起码让国漫电影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狭小环境,逐渐扩展出初具模型的商业生态。

Image“小众”开始变“大众”

在《大圣归来》又迎来中国动画电影的集中爆发,国产动画电影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逐渐从“小众”变成“大众”。

首先动画电影产量有明显“数量”上的飞跃,2015-2019年我国动画电影年备案数量在130部以上,2016年甚至达到了200部。

同时票房集体有了更上一个台阶的突破。2015-2020年均有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过亿,其中2019年过亿的国产动画电影达到了6部,在当年票房排名前30的影片中,动画电影共有6部,而《哪吒》《熊出没原始时代》《白蛇:缘起》3部国产动画电影占据半壁江山,数量上创下历年新高。

真正的里程碑当属光线彩条屋影业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其画面细节、特效制作、故事内容足以媲美国外,贡献了超50亿元的国内总票房使得中国动画电影的天花板被指数级大大抬升。

Image

这样的“质”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方方面面逐步积累的。

首先在资金端上,由于《大圣归来》以点破面,开始涌入更多资本,并且积极入局,有了充足资金、高制作质量、高票房的良性循环,为国漫电影破圈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在消费端上,不断提升的年轻观众的占比,使得泛二次元受众基数增大,在2020年已突破4亿。并且由于民族自信崛起,国潮开始复兴,更多年轻人对国漫电影表示热爱与支持,也成为国漫爆发的催化剂。

当然,国漫电影本身的“品质过硬”才是核心因素。从观众角度上看,肉眼可见的进步便是能够媲美国外的精美画面和特效。动漫电影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电影类型。动漫电影除了“艺术”,更需要“技术”。

它在一些细节上的精细,包括哪吒肚皮的弹性,哪吒鼻头的仿真白点和发丝等,不夸张地说可以与迪士尼电影媲美。

现代动漫电影作品,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工业化的产品。而国漫电影一直遭人诟病的画面制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动漫制作被技术“卡了脖子”。

精品国漫的大量出现离不开中国动漫技术进步,这些年,各种动画产业园和制作公司在各地兴起,他们这些年进步迅速,不少业务能力达到了国际水平。

这也是多方努力的结果。

一方面,离不开国家对动漫行业的支持。从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发布了一连串政策,大力扶持国产动漫的制作和播出,在2015年之前这十年,中国动画行业一直在默默打基础补短板,从人才到技术都做好了储备。 

另一方面,还能向“好老师”学习。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中国便是发达国家动画的重要外包对象,从一开始代工,负责动画加工等后期工作,到后来以合作的形式进一步参与,例如《功夫熊猫3》中,中方主要负责更前期的分镜、原画创作等,但都为国漫积累了“制作流程”相关经验。

所有的这一切,才让国漫电影来了个大爆发。

Image

后哪吒时代之“痛”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突破,在中国的地位可以与1994年上映的《狮子王》和2001 年上映的《千与千寻》进行对标,它们都成为所在国当年的电影票房冠军。

国外不只有《狮子王》和《千与千寻》,可中国却只有《哪吒》。

在19年的《哪吒》之后,似乎有些后继乏力。去年16亿元票房的《姜子牙》,今年5.62亿票房的《青蛇劫起》,似乎再难回到盛况。难道《哪吒》只是昙花一现?

如果说国漫上半场的发展,资金、技术是核心驱动力,后半场则是回归“内容”以及对“产业链”标准化的构建。解决这些难点,才有可能持续有“爆品”的可能。

虽然《姜子牙》《青蛇劫起》质量依旧保持了《哪吒》的水准,但却终究没形成气候。这是因为因为动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所谓的制作精良、画面好看,追根究底,还是要看“讲的故事”是否引人入胜,并且“说的内容”是否能打动各年龄段的受众。

一方面,国漫电影在“世界观”构建以及故事的“合理性”上经常遭到中国观众的吐槽,这点不必再多说。

另外一点是,国漫电影的内容涵盖观众定位比较局限,甚至有些分化割裂。如果说过去的国漫电影是过于“低幼化”,那么如今的国漫电影则是过于“成人化”。

为迎合成年观众的口味,部分动画出现了少儿不宜的场景,或者动画主题过于深刻,难以为儿童接受,这些都在《姜子牙》以及《青蛇劫起》上有所体现。

而借鉴国外成熟的动画电影以及里程碑国漫《哪吒》,老少咸宜才是最好的状态,这需要同时兼顾儿童的“趣味性”需要和成人的“思想”与“价值”的诉求。

在构建“全龄化”模式方面,皮克斯公司十分值得借鉴。其总部有一间专门的游戏房,这间屋子打破了年龄的界限,工作人员可以在此如孩童般游戏、娱乐,以此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它的电影也从不进行“成人”或“少儿”的定位,而是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呈现在观众眼前,由他们自己挑选。孩子在其中看到了丰富的想象和轻松好玩的冒险故事,成人则在其中唤醒了遥远的美好记忆以及逝去的童年。

而在“标准化产业链”上,中国也尚处初级阶段。对比在日本,动漫产业有着完善的体系,规范的制度、精细的分工、可靠的保障、恒定的制作要求,以及多元的周边开发与变现。日本动漫产业链的规范与稳健值得国漫产业借鉴。

一个十分强健的上下游产业链也能抵御背后的“资本”风险。如果说,国漫电影以前是缺资本,现在则是遭到了资本的裹挟。目前的现状是,有很多好的动漫IP成为了资本游戏,被借来当噱头来众筹“圈钱”,但难以被当作一个好好开发的正规项目。只有在一个规范和稳健的文化产业链,国漫电影才能有恃无恐地健康生长,没有后顾之忧创造出更多佳作。

总而言之,欧美、日韩等国家已经建立起了健全强大的动漫产业,市场高度成熟,而国漫电影在通过“技术关”后,“内容关”以及背后的“产业链关“还要全力去追赶。

Image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好莱坞背靠美国强大的国力,成为全世界仰望的对象,它们的电影便养成了天然的心理优势:美国的就是世界的。在政治的投射下,好莱坞输出了大量包装着美国民主意识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动漫电影,渗透进他国观众的价值理念。

国漫比起要考虑内容“全球化”,平衡各国口味,反而会使故事讲得犹豫不决。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民族”的是“世界”的。

如今的国漫“技术”已经能充分改善中国观众的观感体验,但国漫电影想要有真正的竞争力,并且走出中国,反而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内核”精神。

虽然目前在IP、题材选择上面都离不开“国”字,比如《大圣归来》源自文学名著《西游记》,《白蛇》系列出自民间小说《白蛇传》,《哪吒》、《姜子牙》的形象则是来自《封神演义》。

这样的选材,确实能够展现出独一无二的中国民族内涵,也能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记忆。

然而,“内核”不光是靠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IP改编。大家更在乎的是,跳出原本的IP框架,能不能激发当下的民族情绪,可不可以表达现代的正确价值观,有没有指出现实痛点。融合中国当代的精神和思维才是好的“民族内核”。

例如上世纪的国漫神作《铁扇公主》,这一部作品反映了当时抗战时期中国人的奋斗热情,鼓舞了中国将士;《大闹天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发行,片中孙悟空推倒三座大山以及最后改编的放声大笑,也表达当时“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民族情绪;而新国漫《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传递出当代“不信天、不信命”的主流价值观。这些都得到了每个时期中国观众的“共鸣”。

不仅如此,由于这些IP的过度开发,中国观众已经开始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也需要国漫不仅有“内核”还要有“创新”。上个世纪的前辈“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理念也希望能在这一代得到复苏。

总而言之,习惯了借鉴、模仿国外作品的国漫电影,其“复兴”之路依旧有些漫长。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