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波动剧烈,市场风格变化让人应接不暇,很多基民都陷入了迷茫,怎么投资才能赚钱?

近日,华安基金“成长猎手”胡宜斌就在一次直播中坦诚地讲述了自己在投资中的承压和进化。

胡宜斌管理的华安媒体互联网曾经一度在2018-2019年取得过十分靓丽的成绩。

图片

资料来源:基金2021年三季报

自2015年5月15日成立,截至2021年9月30日,华安媒体互联网一共取得了192.30%的总回报,同期比较基准仅为5.69%,超额收益明显;此外,基金近3年也有176.54%的的回报。

但他自己也反思过,作为成长股选手,比如在2017年,2020年的某些阶段中,产品会有一些净值波动,而在那段时间,胡宜斌也做了一些反思:

“基金业绩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与市场风格不符,碰上规模的剧烈变化,碰上与自己的投资框架的一些挑战的时候,一定会给基金经理带来比较大的压力,这个归根结底是‘压力如何转化为动力’?“

他坦言,产品净值有波动时,基金经理的压力不比基民小,因为基金经理对于业绩的重视就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羽毛,所以他会去基金吧看持有人的反馈,从真实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努力把持有人的声音转化为自己的操作,帮助改进自己投资框架。

他认真倾听了,也真的这么做了。1个小时的直播,信息量巨大,小安先给大家划重点:

1、成长股一半靠信仰,一半靠客观约束。

在胡宜斌看来,由于对成长股的投资有分歧,所以成长股的波动比较大。如何在获得相对不错收益的同时,也能减少对基金净值波动的影响?

胡宜斌给出的答案是,一半靠信仰,一半靠客观约束,形成一个半主观、半客观的投资思路。

主观是指,仍带着信仰和梦想;客观约束指的是,用收益空间、回撤空间等一些指标来约束自己的投资行为。

2、投资框架的更新迭代。

平衡成长股的波动率和净值收益,既需要有大方针的指导,也需要具体落地实行的。胡宜斌给出的答案是:三步法。

第一步是增强阿尔法,把个股选择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步;第二步是分散组合,把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问题,做一个加强版;第三步是适当做一些逆向交易。

3、接下来看好的几个投资方向。

对于今年市场风格的来回轮动,作为追求成长股的选手,胡宜斌未来也有自己比较看好的方向。

比如,人工智能,5g,智能汽车,物联网等等一些新技术和新平台产生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还有备受关注的新能源,胡宜斌将目光更多放在了电源侧,电网侧和用电侧。

以下,是小安整理的关于胡宜斌的最新思考和观点,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2020年后,开始反思如何把

净值收益转化为持有人的收益

Q

问题1

华安媒体互联网在过去几年的市场中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基金产品,给我们介绍一下,在2018-2019年是如何取得如此优秀的业绩?

胡宜斌:从我个人角度,主要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时间跨度。媒体互联网在2018-2019年业绩相对突出,可能是刚好撞上了市场所对应的风格热点。

第二个,基金的净值收益可能是一个数值,还没有包含,比如中间的回撤,相对于市场的回撤,可能某些时段大开大合会导致净值波动比较大。

这个也是基金业绩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相对于市场,你的回撤有多大?你的持有人的体验怎么样?你能不能把净值收益转化为持有人的收益?

这个是我2020年之后,不断去改进、思考和革新的方向。

回到2018、2019这两年,我觉得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我们以前投资框架,从中观出发去寻找盈利裂变的景气赛道,我们在这个框架的践行上,我认为2018、2019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因为我们既要让盈利裂变体现在未来的投资收益里,同时我们又配置了当时具备盈利裂变潜质的赛道,我们的要求很高,起码必须是在一个的合理估值下,去配置具备盈利裂变潜质的赛道。

这个思路下的很多情况,我们会把投资变成了一个左侧投资。

我们需要有自下而上的研究支持,同时也要有顶层的配置框架,中间涉及到很多系统工程的磨合。我觉得从2018、2019年的投资收益来看,起码我们在践行这一套框架和整个投研团队的磨合中,相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2018、2019年的成就,也是归功于整个投研部门的协调努力。

这个框架完整践行了两年,未来在这个框架上,我们还要继续去解决刚才提到的时间跨度问题,如何能够长期稳定住投资收益,同时能够优化持有人的体验。

能够把净值收益都转化为持有人收益,而不是净值收益跟持有人收益脱钩,所以是未来还需要努力的方向。

投资框架的核心——盈利裂变

寻找盈利裂变不会局限在某些特定行业。

Q

问题2

您的投资框架中,既有盈利裂变的成长赛道,同时也不排斥有业绩裂变特性的周期股。

胡宜斌:这个就涉及到盈利裂变的定义,为什么会用盈利裂变这4个字?我们希望它有盈利的跃升或者盈利的裂变,它是一个不可逆的裂变。对于成长性和纯周期行业,我们怎么来区分?更多的区别是在于你的大逻辑是否支撑盈利裂变或者盈利跃升?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看到,整个能源革命和碳中和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做大量的新能源相关的投资,在现在这个方向上,它一定是有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机会。那么,上游机会的代表可能是一些传统周期性行业,比如化工、有色金属,如果去回顾以前的基金季报,我们确实有投资过相关的行业。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讲,有色金属也好,化工也好,这些标的的细分赛道究竟符不符合我们所定义的大逻辑,是不是一个不可逆的盈利跃升?那么,我们往往发现,有一些成长性逻辑出现在周期性行业中,这种时候我们在大逻辑判断上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它的盈利跃升可能是不可逆的。

这样不可逆的盈利跃升,我们就把这一类周期性行业放进观察名单中,极有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段内,它符合合理估值下盈利裂变的条件,我们就会把它做一个配置。

所以,在这些赛道的定义上,我们也不会完全按照现在的行业分类。比如,它看上去是一个周期性行业,我们就置之不理,作为一个成长性风格的产品,我们不去纳入这些周期性,我们不会这样。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的是把一个细分赛道单独拉出来,比如新能源的上中下游;同时我们甚至会根据自己所定义的主题,比如,财务指标有共性的公司。

比如,2018年我们配置过 TMT中一类标的,这些标的的特征就是研发费用率比较高,净利率波动比较大,净利率处在历史分位比较低水平。这一类标的,我们也可以把它们打包,作为一个赛道进行配置。

所以,我们对于盈利裂变的定义是一个不可逆的盈利跃升;对于赛道的定义,可以是一个细分行业,是一个主题,或者是一类财务指标有共性的公司。这不局限于是否看上去是一个周期性行业,或者看上去是一个消费行业,或者是一个价值行业。

成长股投资:

一半靠信仰梦想,一半靠客观约束

Q

问题3

从盈利裂变的角度,结合您对行业和个股的选择,谈一下现在的投资框架和以前投资框架的区别。

胡宜斌:最重要的是4个字:怎么衡量?

在整个投资中,尤其是在成长风格的体系下,怎么去控制净值波动的问题,其实是成长股选手一直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因为成长股天生来说波动比较大,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为什么成长股的净值波动是比较难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长股的投资分歧。

比如有一些技术革命、技术迭代,它必然会产生,有人看好这个技术,有人不看好这个技术,在实践投资过程中,我们又很难去直接量化这样的一些投资逻辑,不像一些消费性行业,不像一些价值性行业,它可能有大量的数据或者财报来验证它可量化的东西。

所以在成长股整个投资过程中,它可量化或者客观的衡量指标相对来说比较有限,我们不能完全去按照理性的框架去投资。打个比方,技术革命的迭代或者新政策的产生,一定孕育着很多机会,但这个机会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冷静和理性,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我们会错过一些东西。我一直说成长股的投资,它不能完全靠梦想,不能完全靠信仰,但也不能完全没有梦想和没有信仰。

我觉得更多的,在整个成长股的投资中,应该是有一半的信仰和梦想;同时还要有一半的客观约束。

你要告诉自己,成长股的合理估值是什么样?现在市场已经演绎到了什么样的估值区间?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想到了用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比如,我们用类期权定价的方式。我们知道期权是一个最大损失为期权成本,但向上空间可以是无穷大的东西。同样,我们发现在期权定价中,尤其在一些传统的期权定价模型中,它其实也考虑了期权的时间价值等等一些因素,成长股在投资中,其实也可以找到类似的因子。

比如,我们在买入一些具备不确定性技术革命和政策变化的投资机会,实际上,我认为可能大多数投资者都不能100%拍着胸脯说,这样的一个技术革命一定能够胜出,它的竞争格局也是不确定的。我们就采用概率投资的方式,期权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点。比如,它没有发生裂变,我们比作一个期权成本,一旦发生盈利跃升之后,它可能会有一个收益空间,在此基础上它可能会上涨多少?收益和回撤最终到底能够诞生一个什么样的期权价值?

也就是说,在一定概率下,我们同时把概率的主观因素和把客观因素都放进去,主观得出来的投资结论,最后体现到你的收益空间和回撤空间上。那么,最后得出来一个期权价值,我们可以单纯按照这个指标作为一个相对理性的客观条件,来判断现在到底哪些赛道的配置具备性价比。

当然在整个产生期权类价值的过程中,有一些指标肯定是主观的,比如你对于盈利裂变的高点判断,你可以用PS、PEG、DCF等等估值方式来解释,盈利裂变之后,到底应该给什么样的市值?发生的概率?都需要你的主观去衡量,也需要跟着时间不断推进。当然中间也有一些试错,我们需要在发生错误的时候及时去调整,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模型,把主观和客观因素尽可能的融入进来,形成一个半主观、半客观的投资思路。

主观指的是,我们还是带着信仰和梦想;半客观指的是,我们用收益空间、回撤空间等一些客观的指标,来约束自己的投资行为,避免完全变成了一个信仰化、梦想化的投资。综合来看,我们最后选择了这样一种投资框架。

压力之下的思考:持有人的声音

如何转化为自己的投资操作?

Q

问题4

去年华安媒体互联网承压的时候,在这段时间,您在投资上的一些心路历程?

胡宜斌:这里可以分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我认为不管是未来某一年,还是过去某一年,基金业绩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与市场风格不符,碰上规模的剧烈变化,碰上与自己的投资框架的一些挑战的时候,一定会给基金经理带来比较大的压力,这个归根结底是“压力如何转化为动力”?

我相信每一个基金管理人在业绩承压的时候都会面临巨大压力,这个压力不比持有人看到自己账户亏损的压力要小。以前有一句话,基金业绩之于基金经理,就像呵护自己羽毛的鸟儿一样,要呵护基金业绩和基金口碑,所以去基金吧看持有人的反馈,是一个很重要的点。但更重要的在于,我们怎么去理解持有人在基金产品中的体验?我们要努力把客户的体验做好。

所以在某些时候,我们确实有必要倾听客户的声音,客户的声音最后如何转化为自己的操作?或者帮助改进自己投资框架?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也涉及到第二点,你的持有人的回馈怎么样转化到你的行动中去。

总的来说,当发生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找到错误的根源。是因为投资框架出现了问题?还是投资框架中设定的一些参数和变量出现问题?比如收益空间和回撤空间,它是不是我们在主观判断中跟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预期差,所以导致我们在行业选择上出现了问题?还是说你的投资框架不符合短期市场的风格行为?

比如在2020年,我们找到了投资框架中的两个典型的问题。

第一个,规模快速变化后,没法让所有持有人都能够分享到盈利裂变的净值收益,也就是,你在左侧布局的时候,不一定所有的客户都认同你的布局逻辑,但在右侧的时候,他可能有一个行为加强。反而在这个阶段,你应该努力寻找更有安全边际、更高回报的东西,才能满足资金吞吐量所对应的收益空间。所以,传统大开大合的投资框架可能就会遇到问题,所谓的“一个篮子里装了同一类鸡蛋“的问题。

第二个,我们遇到市场风格短期和投资框架撞不到一起的情况,我们的投资方案是找盈利裂变。但市场在某个阶段不找盈利裂变,所有股价上涨都来自于,比如保守性的安全性或者低回撤的投资风格。这种情况下怎么去磨合?怎么让净值的超额回撤和市场偏离不要过大?我们需要去做一些改变

反思后,要形成自己的避坑框架

最后,即便把这两点都做好,我觉得还要形成一个避坑框架。

我在2020年“摔”过,2016年底到2017上半年也“摔“过,在那段时间里,我们也形成了一个避坑策略。

比如2017上半年,我遇到的问题是在中观找不到行业,于是退而求其次去,选择自下而上选择个股。但后来发现,虽然自下而上选出来的个股战胜了benchmark和一些成长风格指数,但后面当发现有新机会的时候,因为流动性问题,现在自下而上标的和原来的配置会产生新的冲击成本,这就会带来问题,所以要形成一个避坑策略。

我希望把错误和压力转化为动力,利用错误形成一些避坑策略,吃一堑长一智,在未来的操作中改进自己的框架。基金经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去解决问题,解决完问题之后,把要用一个小本本记下来,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一定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是我们要做到的事情。

三步法平衡成长股的波动率和净值收益

Q

问题5

您可以向基金持有人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吗?以及,未来会不会继续坚持这种投资风格?

胡宜斌:这个变化的原因和背景,就是来自于刚才说的2020年,我们在传统投资框架中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最突出的一个点就是,净值看起来挣钱了,但持有人没怎么能挣到。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持有体验的问题。

净值收益要在建立在能够让持有人理解的回撤中,在这种回撤中,持有人才有信心继续跟长跑下去。但是成长风格的股票,与生俱来就是波动很大的,如何在享受成长风格所对应赛道的超额收益,同时照顾到持有人的体验,这是成长选手最头疼的问题。但我还是不想放弃,因为如果我们不正面去面对这个问题,只是一味的觉得成长风格的超额收益要建立在波动比较大的基础上;后来你会发现,持有人并不是这么考虑,持有人更多的希望享受到成长收益的同时,还要在每一个阶段里不要偏离市场过多。这就提出了一个新要求,怎么平衡成长股的波动率和净值收益?

我考虑的主要是三个方法:增强阿尔法第一个,增强阿尔法,把个股选择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步。2018、2019年,持有人可能会感受到,组合是大开大合的,2019年,当日净值出现过大涨和大跌,虽然最后跑出了一个比较靓丽的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净值的波动率往往建立在单一赛道或者大开大合的配置中。

很重要的一点,为什么会出现较为集中的赛道配置?这是因为当时的中观选择模型,我们按照期权定价进行排序,排到最高的就多配一点,只要流动性足够充裕,我们以超额收益最大化作为单纯目标进行配置,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满仓,局限在1~2个赛道中,虽然最后体现出很明显的净值超额收益,但未必能够让持有人挣到这个钱。

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后来提出了,要分散,但分散的问题在于你要提高在行业中的选股成功率。比如,以前是个满仓配一个行业,现在是1/5仓配某一个赛道,那么你要在1/5仓配一个赛道,跟以前满仓配个赛道获得的收益类似,这种情况下你要能准确地在行业中选择最出色的公司。

以前在选股上相对会“草率“一点,更多精力消耗在赛道选择中;未来,我们不仅要把行业和赛道按照以前同样的标准进行选择,同时我们还要在个股上加大研究投入,我们要把最优秀的公司选出来,要用较少的仓位达到和以前类似的效果。

分散组合加强版第二个,分散组合,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问题,我们要做一个加强版。

因为我们同样是在左侧选行业,我们喜欢选择合理估值下具有盈利裂变潜质的赛道,合理估值往往意味着这个时候市场分歧比较大;现在,我们会增加一个杠铃的组合策略。

比如,同样在左侧,我们会选择一些盈利裂变兑现久期不相同的行业,盈利裂变在左侧蹲守期间,行业之间的股价波动率不相关。

比如,现在一些比较热门的成长赛道,比如半导体和新能源,从相关性的回测来看,最近3个月和6个月,它的股价相关系数非常高,从这个角度,半导体和新能源,我们就要有所取舍,因为如果你满仓配半导体和新能源,可能实际上对波动率的削弱作用就不是太明显。因为新能源和半导体的资金属性相同,盈利裂变的久期在某一阶段也相同,所以它们的股价波动在某一阶段是同向的,相关系数非常高。

所以我们需要引入杠铃策略中。所以可以看到,为什么我们今年开始配置一些线下服务业?因为我们能看到一些线下服务业存在盈利裂变的潜质,但在配置这些行业的时候,它可能跟我们现在成长风格所对应的一些盈利裂变的赛道,比如新能源半导体的股价波动是完全不相关的,甚至有对冲效应;但同时,它们未来是有盈利裂变的,回撤空间可能在左侧的时候也比较小。

所以在未来寻找中观赛道的时候,我们增加了一个条件,我们需要在杠铃左端和右端,寻找具备盈利裂变潜质的赛道,同时具备成长风格或者成长属性的行业和子赛道。这样在左侧都不发生盈利裂变的时候,和市场的benchmark不会偏离过大。

适当的逆向交易第三个,适当做一些逆向交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因为成长股的投资伴随着巨大的分歧,市场对于噪音特别敏感。打个比方,在2019年,我们配置半导体。那时候,可能海外的某些领导人发一条推特,就会影响半导体整个行业的走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它究竟是噪音,还是真实地会影响到我们的基本面和投资模型。

对于一些噪音,我们要勇于去和市场对抗,适当做一些逆向交易,以避免在噪音的时候,对中长期形成一些比较负面的拖累。

当价值型风格的行业出现了黑天鹅,

可能会被纳入到投资框架中

Q

问题6

假设发生了风格转换,作为一个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你会去基于估值修复去重配这些行业吗?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现有的投资风格?

胡宜斌:在传统定义中,有价值型风格、成长风格和周期性风格。刚才提过,在某些阶段,周期风格是能套进我们的盈利裂变框架中的,那么,如果价值性风格发生切换了,价值性风格被套入我们盈利裂变的定义中去,其实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什么叫价值,可能定义是稳定成长、稳定估值或者稳定预期、确定性非常强的一类行业,或者市场分歧不会很大,它的大行情往往是来自于,比如一段时间估值偏离后的明显修复,或者中长期盈利预期发生的斜率上的改变。但这些机会和我不太有缘分,它们的盈利变化相对来说比较细微,而我寻找的是盈利不可逆的跃升。

但有一种情况可能会被纳入到我们的投资框架中,就是,当价值型风格的行业出现了一些黑天鹅事件。

比如海外市场在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时候,一些出现了盈利和估值的双杀,黑天鹅事件最后过去了,实际上对行业没有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不可逆的盈利裂变。从成长风格和盈利的角度,这个机会对于我来说是能够把握的。

历史上看,这个阶段至少经历两个步骤:第一个,我们看到黑天鹅的发生,比如海外一些成熟市场,黑天鹅发生的那一瞬间,它会很快的影响到一些价值性行业的盈利水平,一些公司的盈利会很快出现变化,但这个变化并不足以在第一时间让所有投资者的信仰出现崩塌。

因为黑天鹅事件所带来的盈利下滑是一个暂时性的影响,所以在第一个阶段,会体现出杀盈利,不杀估值的情况,它会略跌一点,会略跑输市场。但在那个阶段里,套用我们的投资框架,它未来可能有一个盈利裂变的预期,但从收益空间和回撤空间的角度,它不一定符合要求,在类期权定价中,因为它没有杀估值,只杀了盈利,它的估值甚至可能是上升的。

因为投资者会认为在第一个阶段的影响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用一定的估值去弥补短期盈利的下滑,因为它中长期预期是偏好的,这是价值股碰上黑天鹅的第一个阶段。

价值性行业和成长风格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有时候在净值波动上会形成一个对冲

第二个,随着时间的不断拉长,市场会发现它的盈利始终未得到修复,甚至继续往下,这个阶段投资者的信心会动摇,担忧黑天鹅事件是否真正影响到了中长期的商业逻辑,担忧过去一些价值型的经营性现金流和盈利可能在未来不可以持续,会遭到永续的颠覆,体现在股价上就会出现双杀的局面。

这个情况下,就是我们需要去研究和关注的一个最重要时点,在这个时点里,一旦经历了双杀,我们就要用成长的框架去判断它。如果黑天鹅,对它确实形成了一些不可逆的颠覆,它永远没有办法再回到过去的盈利和商业模式中,那么这些公司可能确实没法再有未来盈利裂变的可能性,这些公司在中长期来看,就从价值神坛上走了下来。

另一种可能性,黑天鹅事件对于公司的商业逻辑不会产生永续的影响,它的商业逻辑并没有因为黑天鹅被完整颠覆。这种情况下,可能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点上,它存在一个不可逆的盈利裂变,回归的斜率可能比较大。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测算它的收益空间和回撤空间,就会体现的比较清晰。

所以我认为价值性行业和成长风格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在寻找盈利裂变的投资框架中,依然要对未来具备不可逆盈利裂变的一些看上去是价值行业的公司或者细分领域,保持高度的关注。这有一个好处,它能够对传统成长性行业,比如一些锐度非常高的技术性行业或者高研发行业,形成净值波动上的一个对冲,甚至也能形成不同久期的收益特征。

所以我认为,对于中长期组合的宏观化和组合的分散,有一个相当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也会关注一些价值性行业。

看好3个方向:技术迭代逻辑、

新能源方向和疫情之下未被颠覆的行业

Q

问题7

作为追求成长股的选手,您未来一段时间比较看好的方向?

胡宜斌:

主要是三个:

第一个,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所带来一些TMT方向上的投资机会。比如半导体,这类机会衍生出来主要是两个驱动因素:

第一个,我认为像人工智能,5g,智能汽车,物联网等等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平台产生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会拉动相关公司一些盈利的增长,实际上也是老生常谈的一些东西。第二,从全球视角来讲,全球的分工正在发生一些很微妙的变化。从我们的国家角度,我们也在向一些高附加值的、高利润率的产业进军,我们有一些行业的细分领域,还有一些高附加值的企业,它在这两年其实已经取得了一些0~1的突破,甚至取得一些更可喜的成绩,这些东西可能都是一些不可逆的盈利裂变,在未来仍然会持续体现到上市公司的盈利中去。

第二个,新能源。新能源概括来讲,大概就是三个方向:1,电源侧。现在市场关注最高就是电源侧,就是所谓的风电光伏,这些新的电源侧的一些设施,包括他们的一些设备装备等等。2,电网侧。我们也知道,如果我们的电源侧发生了改变,我们会涉及到很多电网侧的变化,包括直流交流之间的变化,包括调峰调谷的变化,包括对于智能电网的要求,这个也是会产生一些不可逆的盈利裂变。这些投资机会,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当中,我认为也会表现的比较出色。3,用电侧。包括我们要使用一些跟清洁能源更相关的,比如交通设施,我们的用电设备,包括我们储能的一些设施设备,都会体现到投资机会当中去。

第三个,在杠铃左侧寻找找一些配置机会。如果把全球新冠疫情比作为一次黑天鹅事件,那么新冠疫情是否也会颠覆一些行业?是否也会导致一些行业被错杀?我们要去分门别类去看待。我们在交通运输、餐饮旅游、文教娱乐、医疗服务中的很多细分赛道,都做了大量的比较,我们要去寻找出这类黑天鹅事件发生之后,不会对行业的中长期竞争格局和商业逻辑,产生一些不可逆的颠覆的行业和公司。

我们认为,只要你不会被黑天鹅完全颠覆掉,未来就存在着盈利裂变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会判断到,现在全球的疫情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修复,它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修复进程。这个过程中会反反复复的疫情扰动,这些扰动一定会对某一些行业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产生影响。

第一阶段,我们看到有一些行业的需求掉的比较快,因为疫情作为一个黑天鹅,它对全球的线下服务业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冲击。第二阶段,因为全球疫情的反复,可能最后导致企业家在线下服务业的投资热情出现了很明显的松动,我们也看到,跟线下服务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它的资本开支出现了放缓。从中长期来看,它会给赢者通吃形成了一定的机会,最后可能会体现到某一些行业。

它可能在疫情修复的过程中走得非常漫长,但不妨碍它的竞争格局得到了很明显的改善,龙头公司的份额会出现一些不可逆的爬升,这些爬升可能在需求恢复、供需错配的某一个时点上,会出现超预期的盈利裂变。

根据基金年报、季报数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胡宜斌目前管理基金业绩如下:

华安媒体互联网A基金成立于2015年5月15日。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800指数收益率*50%+中国债券总指数收益率*50%。“2015年度、2016年度- 2020年度、2021年上半年、2021年第三季度”历年业绩(及业绩基准表现)为15.40%(-6.86%)、-10.57%(7.05%)、-3.88%(5.41%)、0.81%(-11.68%)、101.70%(16.87%)、18.39%(12.86%)、20.31%(1.2%)、1.74%(-1.50%)。历任基金经理为:陈逊(20150515-20150626)、崔莹(20150618-20160921)、胡宜斌(20151126至今)。

华安智能生活A成立于2019年5月8日。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800指数收益率*70%+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20%+恒生指数收益率*10%。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2021年第三季度历史业绩(及业绩基准表现)为62.06%(6.31%)、19.90%(25.66%)、20.28%(1.92%)、1.93 %(-4.36%)。历任基金经理为:胡宜斌(20190508至今)。

华安成长创新成立于2019年6月27日。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800成长指数收益率*70%+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20%+恒生指数收益率*10%。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2021年第三季度历史业绩(及业绩基准表现)为31.08%(9.11%)、26.14%(27.85%)、22.84%(2.63%)、5.07 %(-7.71%) 。历任基金经理为:胡宜斌(20190627至今)。

风险提示:以上观点仅代表基金经理个人意见,不代表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建议。所载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仅为提供参考之目的,并不构成对买入或卖出此报告中所提及的任何证券的建议。此报告非为对相关证券或市场的完整表述或概况。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