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前总理在12月3日会见IMF官员格奥尔基耶娃时曾表示,中国将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制定政策,适时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中融基金认为:

第一本次降准大体是中性的,不能理解为货币政策的明显放松。这是因为:首先,从货币政策理念上说,最近几年,央行一直秉承货币政策中性立场。这个立场体现为央行追求两点:【1】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目前约2%)一致;【2】M2、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2个百分点以内),这是货币政策框架的一部分。做到这两点,就可能实现:【1】GDP增速与潜在GDP增速(目前是5.5%左右)一致;【2】宏观杠杆率在中长期内基本稳定,甚至稳中有降;【3】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内涵的要求,也是“跨周期政策设计”的内在要求。因此央行不会大水漫灌,而是更加偏向机构性货币政策,追求政策的精准性、直达性。其次,本次降准释放1.2万资金,要对冲12月15日到期的9500亿中期借贷便利,释放的净资金有限,不是大水漫灌。

第二,看长一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成本压力,有助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使经济平稳增长。目前有很多人在担心2022年GDP比2021年下降太多。我们预期2021年GDP增速8.5%左右,这与2020年的低基数有关。判断2022年GDP增速可能将下降到5.0-5.5%,看似降幅很大,但这是向潜在增速的正常收敛。没必要因此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大幅放松货币反而会导致GDP明显偏离潜在增速,在长期内扭曲经济。

第三,中美货币政策节奏不一致,限制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放松。如果新冠病毒的变种Omicron不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则美联储很可能会在12月14-15日的FOMC议息会议上决定加快削减QE,目前市场普遍预期2022年美联储加息可能早于2022年6月,次数可能多于2两次。后续美国国债收益率有望抬升,导致中美利差收窄,或会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放松的幅度。

第四,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降准投放资金,造成银行间资金宽裕,利好债券市场。对于股票市场则利好有限。后续股市演化,还要看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续逆周期调节(稳增长)政策力度是否会加大等。不过,即便稳增长力度不加大,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产业政策层出不穷,也可以挖掘出结构性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以上观点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