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作为长周期永续行业,近20年来给投资者的带来的回报仅次于科技,排在全行业第二位。2019年我国医疗健康市场的规模是6万亿,2020年由于疫情的刺激市场规模快速提升至9万亿。


展望未来,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有着确定的上升空间,保守估计,2030年医疗健康行业的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近十年,我国的医保体系扩围至更广的农村地区,同时健康保险深度和密度均显著提升,复合增长率超28%。和封建社会的帝王多追求“长生”一样,能不能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能不能负担得起重疾治疗费用?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提升后首先想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推出“平安臻享RUN”,重组北大方正旗下优质资源;下半年,平安快速推进首批高端健康管理中心在北京、深圳两地同步挂牌,平安健康升级到2.0战略。作为医、药、险、科技融合发展的行业排头兵,平安立足于保险+医疗的HMO生态已逐渐浮出水面。

恰好,12月3日平安健康的CFO叶澜总在雪球的投资者生态大会上做出了一番精彩的演讲,让我更加坚信了 中国平安 就是国内HMO模式的最佳答案!

一、医疗的特殊性和行业监管使得“O2O”模式成为长期主流。

(一)单纯线上诊疗,做出的结论未免不“伦理”。

即使是全科医生,如果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诊断准确率不到20%,传统的望闻问切误诊率极高。互联网医院不能“首诊”,平台在后续复诊的过程中,大多需要通过仪器观测病灶是否发生进展,单纯线上的模式难以满足患者所需。

一些诞生于互联网公司的线上诊疗平台,为避免线下医疗资源资产过重,平台只提供了线上的流量入口,线下则多采用协议合作的模式。未来政策要求“数据接入”实体医院,接受地方监管约束,三甲医院也纷纷自建线上挂号、问诊平台,单纯流量入口式的APP竞争力不强。

(二)传统的线下就诊模式难以改变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局面。

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都非常大,只有周末才能去医院就诊。但是挂了号才知道,有些医院周末副主任以上级别的医生大多不出诊。去到社区医院又发现,开个药尚可,医生问诊经验较少,不能给出相对确切的治疗方案。


当下我国18至2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2%,30至39岁人群达6.3%,失眠、高血压等亚健康病例非常普遍。

如果轻症、慢病能在线上给出治疗、健康管控意见,不但能够节省患者线下排队的时间,同时也能缓解三甲医生门诊扎堆的焦虑。

平安健康此前和阿里健康、京东健康都是以C端为主要发力点。对于C端来说,线上挂号,线上售药是目前大众所接受,互联网平台主要盈利的模式。至于线上问诊,互联网平台在疫情的催化下,出现了一些积极地进展,但民众长久以来形成的线下就诊模式尚未改变,优质名医聚焦在三甲医院的情况也没有变。

平安好医生现在已经拥有了300万量级的会员客户,但是向纵深延伸,获取更多的C端客户,在多平台混战的局面下,获客成本必将增加。医疗费用支出方面,老年人要高于年轻人,但是老年人对于线上APP的操作普遍不熟练,有些甚至还没用上智能机。叶澜总在雪球投资者生态大会上提到了一组数据:“中国人每年人均医疗支出高达6400元,而线上医疗领域的支出却不足100元,渗透率也不足5%”。像平安健康这样主打“医疗”的互联网诊疗平台,短期面临获客成本提升、变现困难的两大难题。

平安健康所做的“互联网诊疗”探索不同于此前任何一次医改,用“外科手术”来形容也不为过。本次凭借金融客户的“底蕴”果断转型B端,是中国HMO模式探索的又一次积极尝试。而“家庭医生会员制”的推出也为公司扭亏增添了不少助力。

二、家庭医生会员制。

(一)平安健康转型B端的原因分析。

国内商保用户,2020年有着8000亿的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加之《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文件陆续落地,网约车、快递等灵活就业人员保障需求增加,预计2025年商业健康险将达到2万亿的市场。

平安B端渠道流量占比48%, 潜在市场巨大。以平安金融生态客户计算,约3.1亿,潜在客户规模巨大。

以HMO模式最为出名的联合健康公司为例,美联邦政府推行的老年和残障健康保险Medicare,以及各州政府推行的医疗救助制度Medicaid占据了公司业务的三分之二。巨大的投保人群使其面对医生联盟的时候,具有较高的话语权。

现在国内三甲医院患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民营医疗供给方首先要掌握足够大的客源,优质医生才愿意加入进来。换个角度看,才能打响医疗服务的品牌。

(二)家庭医生重塑健康生态新入口。

平安的家庭医生,顾名思义,通过1名家庭医生,提供1份会员专属档案、5大专业服务。力争实现从1名家庭成员向全家健康管理的渗透。

保险端,“平安臻享RUN”、重疾险中的“健康守护360”这些医疗服务并不是只保客户一人,父母、配偶、子女都是涵盖在保障范围之中的,线上辅助挂号、陪诊、重疾绿通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每年次数共享。

家庭医生的模式也解决了老年人诊疗需求多,但是线上接口难进入的问题。

换到年轻人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除了养生观越来越鲜明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 fashion!

健身房是年轻人减压、管理身材常去的一个地方,但是费用不菲。而且健身房的一些教练都是学校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专业资质。家庭医生+“平安臻享RUN”服务,可以给用户提供健康习惯、饮食搭配、私教健身定制等内容,并提供几十套专项运动计划,涵盖了减脂、增肌、塑性、篮球等几百节运动课程。


多数属于会员免费的服务,少数属于增值服务,大家觉得比起私教,一节课几百上千的费用划不划算?

10月26日,《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再次强调了AI不能代替医生本人接诊。平安的AI技术主要在分诊、辅助诊断这两块,与接诊无关,现在家庭医生模式的出现更是打消了投资者关于“接诊是否本人”的疑问。

家庭医生具备“有资质的医生”接诊、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增强客户粘性的三重优点。其不同于以往医药、医疗、服务的分类收费模式,而是打包医疗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会员费+增值服务费的模式为客户提供最优体验。同时,整合医疗生态全链条也符合HMO模式“控费”的核心要义。

三、集采只能延缓医保基金消耗,HMO控费模式势在必行。

联合健康的HMO模式,会给每一名客户提供一份名单,名单上有一些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供客户自由选择。如果客户得轻症,家庭医生就能帮助妥善解决;如果罹患重症,全科医生还会推荐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来诊治。

线上诊疗方面,平安健康有2000名自有医生,是国内互联网诊疗平台最多的,后续HMO模式的推进也有着天然的优势。

大家可能在觉得,医保局每年都在集采。包括3号公布的医保谈判数据显示,很多抗肿瘤的I类创新药都实现了大幅降价,医保还会缺钱吗?教主要回答的是,会!

集采药品降价的同时,很多的药物被纳入了医保,医保目录扩围,开支增加。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老龄化的不断深化,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7%,65岁以上老年人更是达到了13.5%,即使医保缴费比例在提高,但据可靠数据显示,2026年医保基金就要面临盈亏平衡,开源和节流一样势在必行。


以前身边的人都在说医保扩围了,特病门诊能报销了或者是药价又便宜了,教主曾一度以为单独参保国家医保就够了,商业健康险不再被需要,但是最近家父住院的事改变了教主的看法。

教主的父亲在体检的时候发现肺部新增一个结节,在去年CT未显示的情况下,今年居然已经达到了1.2X0.7CM。因为长得快,就去做了pet—ct,结果显示代谢指标非常高,而且边缘有毛刺,恶性概率较大。和家人商量之后家父果断地做了微创切除,术后病理和冰冻病理切片确实也都是恶性的。全套下来花了7万左右,医保可以报销只有住院过程的基础药物,像手术所用的耗材、监护仪器的费用、护工费,包括自费检查都是不报的,出院之后报销了2万,整体报销比例35%。

这还不算完,由于病理显示“微”状,还需配合后续的基因检测+靶向治疗。家父是1a期,所以这些钱自然医保也是不报的。面对恶性肿瘤等重疾,患者自费承担比例较高。

以前客户在理赔的时候,和保险公司是站在对立的角度。近年来,平安等保险公司加强服务可及性,一些报险,理赔的过程都可以线上完成,完成了互联网医疗体系的初步探索。下一步平安将携手全球医疗优质资源,共同推进HMO模式。以挂号、诊断、陪诊、用药、报销等症结为着力点,专注于为客户“省心、省时、省钱”。

四、美式HMO模式无法照搬,平安健康仍是业内A级公司。

(一)美国HMO体系有专用指南,对体系外的医院转诊复杂。

美国HMO体系的治疗指南是由一些权威的私人医生编制的,和美公费医疗指南不同。国内以公费医疗为主,治疗指南相对统一(未来恐怕也不会出现第二套治疗指南)。美国HMO模式,如果患者需要往体系外转诊比较困难。对比国内,平安等一些保险公司推的是“重疾绿色通道”,即使公司今年通过重组北大方正,得到了北大国际医院等优质线下医疗资产,但后续预计仍不会重资产布局线下医院。至少从短期来看,平安发展互联网诊疗要充分“拥抱”现有三甲医院。

(二)通过医保平安切入三甲医院是较好选择,平安HMO在同类公司中依然是A级!

联合健康的控费基础在于OptumHealth编织的健康服务网络。但实际上提供数据分析、理赔管理、支付准确、战略咨询定制化服务的OptumInsight才是联合健康控费的核心。凯撒医疗的KP HealthConnec系统也承担了同样的作用。

我国各地医疗体系和医保体系都实行属地化管理,其数据结构、数据标准千差万别,形成了较高的技术门槛,缺乏全面的标准化体系,导致无法进行精细化管控。同时,医疗、医保、商保之间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尚存障碍。编码统一化、数据质控也是近几年刚开始施行的。

如果大家细心观察的话,平安医保科技在全国中标的数量非常多。据公开数据显示,平安医保科技主要业务已覆盖全国70%城市和8亿人口,为250多个城市提供控费服务、精算服务、医保账户服务、医疗资源管理、健康档案应用等全方位医保、商保管理服务。

《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国家医疗保障DRG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等文件发布后,异地结算、医保付费改革逐渐提上日程。医保支付系统有个“统一性”的问题。医院显然是没有这个能力去做,单纯的信息化公司也无法承接如此庞大、冗杂的工作。最合适的人选或就是本就熟悉医保要求,广覆盖的平安医保科技。

软件类业务本身就具有不错的粘性,未来无论是与商保的连通还是医疗科技的渗透,平安系都会相对占优。

平安医疗科技还保持了世界第一的领先位置。平安好医生通过自身建立的知识图谱,找到了50多种健康风险因子,300多种糖尿病相关疾病及症状,2000多种相关药物。平安健康也是全球首批研发出“糖尿病、高血压、阿尔兹海默症、高尿酸”等多种慢性病高危群体定位与管理模式的机构。目前平安健康系统导诊准确率超过99%, 辅助诊断准确率超95%。

未来平安通过开源服务也可以为医院、中小保险公司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正如联合健康OptumInsight业务那样。

中国太保 、泰康等公司,他们虽然在模仿“平安医家”、“平安臻享RUN”的产品模式,但是他们医疗科技的介入深度,医保系统的覆盖区域和掌握医疗数据的量/质量都相对有限。控费最核心的数据、医保科技水平,他们没法做到高质量的闭环。久而久之,控费能力的差异最终会反映在服务质量上。

中国人寿 重组万达信息也意在于打通更多的医保平台,增强医疗信息化水平。但是从参股到实控,花费时间过长,起步就落后了平安好几个身位。

联合健康的OptumRx部门负责药品采购、药品目录管理、处方集管理、处方审核、药品流通等业务。与美国医院治疗和卖药分离的模式不同,国内在多轮集采之后,院内的部分药品价格比药房还便宜。但保险公司也不是毫无可为,比如平安健康和阿斯利康、梧桐树、礼来、罗氏、盐野义等国际一线药企达成合作,让客户可以享受尚未纳入医保的好药或者是便捷的上门检测服务。

最后,本次雪球生态大会叶澜总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是“平安线下到家网络,到店网络,配送网络都要陆续完善。医疗服务、消费、检验检测机构,线下机构会施行统一标准管理”。平安未来还将在供应链上下功夫,整合线下机构,提升响应效率。

互联网公司孵化的医疗平台,在商品的销售上有优势,但是缺乏线下核心自有医疗资源,线下机构遵从度不高,短期难以整合,无法给客户提供舒适的体验。其他保险公司药品全流程管控尚不及平安健康1.0时代,无法短时间打通HMO+家庭医生+O2O的全流程,平安健康仍是业内最值得给“A”评级的公司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