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研究院院长、

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李少君

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研究院院长、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李少君,很多年来一直作为首席策略、研究大咖被市场所知晓,去年转型投资以来,第一只管理的FOF产品规模便达到全市场最高的70亿。

回首转型将近1年的经历,李少君承受住了卖方转买方、市场大幅波动、产品规模变动等多重考验,交出了第一份满意的答卷,其主管的国君资管君得益FOF近1年的收益率为15.16%,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9.48%,在同类FOF基金里面位列前茅。

“努力进步,努力学习,时刻保持敬畏,时刻保持谨慎,全力为投资者赚取踏踏实实的收益。”李少君在谈及自己转型以来的感受时表示,未来自己将继续深耕FOF领域,“一个人的禀赋应该配置在合理的事情上,我现在的禀赋主要就在资产配置和基金选择,而不是在底层标的选择上。”

基金经理的选择上,李少君认为,能力加运气等于基金今年的业绩,选择基金经理应该把握其核心能力,剔除运气的影响。在市场方面,他认为,2021沪深300和中证500之间过度分化的格局将收敛。在主题投资上,市场正在重回均衡,2022年大概率会出现新的主线,但在新主线出来之前,科技成长仍然是很好的选择。

剔除运气,把握能力

2021年对于FOF而言并不是可以“躺赢”的一年,由于市场波动加大,不同基金经理业绩之间差距也变得更大,公募权益类产品头尾收益率差距甚至超过100%,这对FOF管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资本市场老兵,却也是投资领域的新人,李少君认为,要跟随并战胜市场,就必须在变化的风格中快速建立起坚实的投研体系。

在李少君看来,基金经理业绩波动是常态,去年的冠军基金经理,往往第二年的业绩就很有可能难以持续。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决定基金经理业绩的只有两个因素:能力和运气。

“能力加运气等于基金经理的业绩,而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能力,要知道能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具体是什么能力。”李少君表示。

李少君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国泰君安资管的FOF团队提炼并且独家创造了“三重Alpha”的理念。这三重Alpha包括:大类资产配置的Alpha,市场风格的Alpha,基金选择的Alpha。

第一重Alpha是为了解决资产配置的问题。比如2021年2月,权益市场大幅回撤,这个时候要超配债券,低配股票,才能实现更小的回撤。

第二重Alpha是市场风格和行业选择,2020年市场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股表现良好,茅指数表现好,但是到了2021年,中证500乃至中证1000代表的中小盘表现更加突出,宁指数表现好;在基金选择中,FOF要通过风格和行业选择来创造Alpha。

第三重Alpha选择具体基金。看好一个行业,看好一个风格,但是这个行业和风格上有优势的基金经理有很多,需要挑选出依靠能力而不是运气的基金经理,最终在这些基金里面建立起合适的组合。

有意思的是,李少君在挑选基金经理的过程中,并不偏好管理规模很大的基金经理,在三季报披露的其重仓基金中,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过百亿的并不多。

“百亿以上的基金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它的Alpha会更难获取,因为任何一个有效的策略才能创造Alpha,但是任何一个有效的策略Alpha的容量是有限的。”李少君坦言,“当一个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超过了一定数字,获取Alpha能力就会就相应地受到影响,所以我们主动决定,控制对超大规模基金的相对投入。”

具体到基金经理,李少君首先看重的是基金经理能力的稳定性而不是业绩的稳定性,筛选首先从能力开始。

其次,李少君喜欢风格比较均衡,持仓比较分散的基金经理,对于重注押注某一赛道的基金经理会做行业调整后的能力拆解。他也会去比较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一些基金经理出身于某个行业,会对该行业天然熟悉,但是有些基金经理会更多进行行业比较,持续挑选最好的行业进行配置。

此外,李少君会也看重基金经理的成长路径,会把成长路径进行多维的多核能力的划分,然后每两个能力正交会形成一个二维象限,好的基金经理是在不断地围着自己的象限在成长。

净值曲线是不断决策的结果

作为成名许久的策略首席,李少君的转型在卖方研究市场和投资圈都引起不少的关注,70亿的首发规模,也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市场对他和国泰君安资管FOF投资能力的认可。但谈起转型,李少君坦诚地表达了转型的艰辛。

事实上,由于发行和建仓时限等不可控因素,今年年初的市场波动中,李少君主管的FOF产品在上半年的投资决策比较被动,但是3月份以后,产品净值一直稳步向上,截至12约10日,近1年的收益率为15.16%,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9.48%。从2020年12月7日正式履职到今年12月10日,其任职期间的回报率为15.51%,在同类FOF基金里面位列前茅。作为一只新发的FOF产品,在2021年这样的行情下业绩可算得上是可圈可点。

即便如此,李少君的产品在年内也遭遇了比较大的赎回,三季报数据显示,国君资管君得益三个月持有混合A类和C类合并计算的最新规模为36.23亿元,较年初大幅减少。

对于规模变化,李少君不是焦虑,反而是担心。

“一个产品净值,通过alpha的叠加逐渐创新高的时候,说明这个产品是表现优秀的,但是大家在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首先考虑赎回收益好的产品,这一点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称为损失厌恶心理,这种思路和羊群效应一样,均属于投资误区。”李少君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正是市场上有大量Alpha存在的一个原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

李少君坦言,从研究到投资是艰难的一步。研究主要是提出建议,并不考虑是不是可操作可执行,或者是不是最优解,但是投资需要每天不断通过投资决策去优化净值曲线,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决策,最终这些决策连起来变成了净值曲线。

“努力进步,努力学习,然后时刻保持敬畏,时刻保持谨慎,全力为投资者赚取踏踏实实的收益。”李少君在谈及自己转型以来的感受时表示。

对于投资,李少君认为,自己还是会坚持在FOF领域,短期不会考虑主动管理的权益产品等类型。

“我对风格偏移是比较在意,一个人的禀赋应该配置在合理的事情上,现阶段,我的禀赋主要就在资产配置和基金选择,而不是在底层标的选择。”李少君说。

新能源仍然是好赛道

对于2022年的市场,李少君认为,和今年相比会有较多的变化。

2021年上游价格大幅上行,但是消费品价格却相对稳定,CPI和PPI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剪刀差。相应的,上游产业的表现明显好于下游,但是2022年PPI的拐点已经出现,下游 CPI的价格总体上将是一个缓慢上行的过程,剪刀差缩小,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将会出现变化。

2021年,很多基金依靠重注新能源取得了惊人的收益,市场对于新能源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看好的人依然看好,但是一些人却开始担心估值过高带来的风险。

“我觉得其实对新能源大家争论很清晰,看多的认为确定性好,看空的认为估值贵,但实际上我们要明白估值贵是长期跑输逻辑,但并不是短期跑输的逻辑。”李少君表示,所以当下没有新的主线出来之前,新能源等科技成长板块的表现仍值得关注。

李少君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要去寻找产业链上结构性的机会。比如,如果明年整个新能源产业有1万块钱的利润,这1万块钱的净利润是放在上游、放在中游和放在下游,对整个市场影响是完全不一样,应该去把握产业链条之内的结构性变化。

最后,明年还是要观察市场是否会有更好的机会出现。市场不可能完全线性外推,今年看好的领域往往第二年会遭遇“打脸”。明年要跟密切跟踪产业下游的一些动作,要充分考虑美国加息、疫情、国内政策变动等因素。

“如果有新的主线出来,市场不会缺跟随热点的钱。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还是要回归均衡,然后等待。”李少君说。

转载自券商中国

作者:孙翔峰

责编:杨喻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