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李佳佳)讯,来自风电、光伏、氢能、军工等多个下游领域的广泛需求,正让国内碳纤维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财联社记者调研了解到,国内碳纤维企业技术水平近几年显著提高,使得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和行业产销率稳步上升,碳纤维企业有望迎来规模化效应兑现的阶段。
目前光威复材(300699.SZ)、吉林化纤(000420.SZ)、吉林国兴等多家国内碳纤维企业正在加紧产能扩张。
这一细分赛道也已引起资金的关注。本月21日晚,素有“军工一哥”之称的冯福章,在其担任招商基金研究部总监后的首秀中表示,军品的碳纤维材料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其看好细分赛道的新材料方向。
新能源引领未来需求
碳纤维属于化工新材料领域,在《中国制造 2025》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被称为新材料之王。赛奥碳纤维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达到 10.69 万吨,而风电叶片、航空航天和休闲体育是全球碳纤维的前三大应用领域。其中风电叶片领域占比高达29%,需求量达到3.06万吨,同比增长20%。而近年来,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加速发展,正给碳纤维带来庞大的需求增量。
由于碳纤维可以满足叶片大型化、轻量化的要求,风电叶片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应用领域。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数据,仅海上风电,2020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已达35.3GW,预计未来五年还将有50GW的新增装机。赛奥碳纤维预计,2025 年全球风电设备对碳纤维的需求将达到 9.34 万吨,复合年化增长率为25%。
受光伏行业拉动,碳碳复材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中泰证券分析师表示,受益于下游光伏行业的增长、N 型电池渗透率提升(增加热场改造需求)以及碳碳复材在热场系统中渗透率提升,碳碳复材需求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带动碳碳复材用碳纤维需求提升,预计2025 年光伏碳碳复材碳纤维需求量为 2.1 万吨。
氢能车的发展带动储氢瓶需求增加,使其对碳纤维的需求激增。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 2025 年,氢能源汽车数量达到5万辆,加氢站数量200座;到 2035 年,加氢站数量将达1500座,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将达1500万辆。按照 IV 型罐每储存1 kg氢气需要10 kg碳纤维,每辆燃料电池汽车至少携带 5-6 kg氢气计算,申港证券分析师预计,到2025年储氢瓶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将达2500吨左右。
多家碳纤维企业快速扩张产能
受限于新能源需求攀升以及产能瓶颈,碳纤维企业持续扩张产能。中复神鹰公司相关人士表示,2021 年9月公司西宁万吨线投产,公司产能达到1.35万吨,为国内第一。随着西宁万吨线产能的持续释放,公司销量增长有望提速。
光威复材公司相关人士则表示,公司拟在包头新建万吨线,预计2022 年新增产能4000 吨,合计达 7855 吨,后续 6000 吨产能逐步投产。
吉林化纤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12亿,用于建设1.2万吨碳纤维复材(对应约 1 万吨碳纤维)项目。中泰证券分析师预计,吉林化纤碳纤维项目有望于 2022 年投产,吉林精功碳纤维(吉林宝旌)目前具备年产 8000 吨碳纤维能力。
根据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信息,吉林国兴碳纤维投资近10亿元,建设年产5000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预计2022年12月建成投产,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税金2400万元;同时,以吉林市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建设年产10000吨差别化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总投资15.5亿元,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税金3700万元。
从目前公布的项目投放计划来看,根据财联社记者梳理统计,未来几年碳纤维新增产能有望达到24.3万吨。
生产规模化可有效降低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碳纤维企业起步较晚,且由于关键核心技术在2017年之前未完成突破,产品线运营和产品质量,都不能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导致“有产能、无产量”问题突出。但近年来,部分企业已实现了T300和T700碳纤维规模化生产,T800已经进入了小批量生产阶段,行业产销率已开始稳步上升。
申港证券的研报显示,国内碳纤维的理论产能已从 2017 年的 2.6 万吨增长到 2020 年的理论产能 3.62 万吨,产能利用率从 27%攀升到 51%,其中头部的碳纤维企业产能利用率能够达到 90%左右。
上海一家碳纤维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碳纤维生产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碳纤维生产规模化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从数据上来看,也证实以上观点。根据《PAN 基碳纤维生产成本分析及控制措施》,随着生产规模、产量的增加,非直接生产因素占总成本的比例逐渐减小,大规模原丝(3000t/a)和碳纤维(1000t/a)直接生产费用分别是小规模原丝(250t/a)和碳纤维(100t/a)直接生产费用的 60.94%和 48.34%。根据《碳纤维产业化发展及成本分析》统计, 原丝和碳纤维的产能和生产成本呈反比关系,千吨级碳纤维产线每年成本较百吨级产线下降 18%。
内容来源:财联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精选财经要闻服务,内容来自机构研报摘要、公开权威媒体报道;版权归原作者(机构研究员、媒体记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无关;不作为对上述所涉行业及相关股票、基金的推荐,也不构成投资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公司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做好风险评测,选择与之相匹配风险等级的产品。
新基金火热募集中……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