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奶粉市场巨头重组之”元年“

回顾过去的几年,在婴配注册制刺激之下,市场逐渐向头部企业聚拢,而今年,在新生儿人口进一步降低、竞争加剧和新一轮配方注册的情形下,则是进一步加剧了巨头之间的合纵连横,如伊利对澳优之收购。

经过“战国”时代的汰伐,中国奶粉市场的集中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不仅有利于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减少违规/违法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乳品质量的提升和监管。目前在市场上,婴幼儿配方奶粉逐渐向飞鹤、雀巢+惠氏、伊利+澳优、君乐宝、达能、合生元等大品牌集中,在各大企业营销能力、渠道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研发能力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的科研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之源,引领着产品开发的方向(以母乳低聚糖HMO为例,从1995年左右HMO研究的兴起到目前成为火热的食品原料,历经了25年之久)。尽管各家企业都宣称自己研发实力非凡,获得数不清的科研/产品奖项,但是为了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6家中国奶粉企业的研究实力,Tui营养以SCI论文发表数量为指标,并参考雀巢和达能的研究方向进行比对分析。由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是乳企科研的主力军,因此Tui营养选择了中国市场主要的奶粉生产企业为对比对象(伊利、蒙牛、飞鹤、君乐宝、澳优、合生元)。

<注:企业研发能力还包括新品开发、中文研究论文、科研项目等其它方面,但鉴于其质量无法进行客观评断,故本文仅对比SCI科学论文发表情况>

2021中国乳企科研论文数增长迅速,但仍与世界巨头差距巨大

2019年,伊利、蒙牛、飞鹤、君乐宝、澳优、合生元等6家奶粉企业合计发表SCI论文19篇,而在2021年,这6家企业合计发表的论文数量则增加到了58篇,增长达305%。这也从科研的角度,说明各家企业在经历了销售额大幅增长后,为了应对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都增加了对研发的投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飞鹤不仅仅是中国奶粉市场的NO1,在科研论文产出上也是引领众奶粉企业,其2020年的10篇发表数和2021年的21篇发表数,均是中国第一。其次为伊利,其2021年的16篇论文发表量,为中国乳企第二。除此之外,各家乳企半斤八两,澳优和蒙牛以6篇发表并列第三,合生元和君乐宝分别发表5篇和4篇。

虽然中国乳企的科研论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世界奶粉巨头雀巢和达能纽迪希亚相比,中国奶粉企业的科研还处于 “小学生” 阶段,仅从科研论文来看,雀巢2021年的论文发表量为273篇,达能为137篇,为所有中国奶粉企业发表总数的2倍还要多。

企业研发支出对比

研发是“宁静致远”的坚持,更是 “烧钱” 的勇气。对比各企业2020年营收和年度研发支出,可以发现:

国际巨头营收和研发投入绝对值远超中国企业,2020年雀巢的研发支出达到了108.7亿RMB,达能达到了23.3亿RMB,而中国研发支出最多的伊利,其研发支出都未超过5亿RMB,仅占雀巢研发支出的4.6%,达能的21.5%;

与国际综合性乳企相比,中国的综合性乳企研发支出占比极低,伊利仅为0.5%,蒙牛为0.4%,而雀巢达和达能分别达到了1.9%和1.4%;

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研发支出占比远高于综合性乳企,澳优研发支出占比为2.3%,飞鹤1.4%,合生元1.2%,远高于综合性乳企伊利和蒙牛(说明婴粉企业是科研创新的主力)。

*雀巢的金额为瑞郎 (1瑞郎≈6.9 RMB),达能的金额为欧元 (1欧元≈7.2 RMB),2022年1月4日汇率;

** 所有数据来自各企业2020年财务表表;君乐宝为非上市公司,无财务披露。

企业研究方向对比

通过对2021年雀巢和达能的410篇论文标题进行“词云”进行高频词分析发现,频率最高的10个词依次为:母乳(33次),婴幼儿奶粉(17次),肠道菌群(13次),母乳低聚糖HMO(11次),系统综述(10次),随机对照试验(8次),生命早期(8次),肠道微生物(7次),美国(6次),体成分(6次)。可见,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依旧集中在母乳成分(低聚糖)和肠道菌群,而研究方法方面,则是系统性综述数量超过了临床随机试验

而通过对中国企业2021年研究论文内容分析,得到各企业研究方向分布如下:

*由于各企业论文数少,无法进行 “词云”分析,故本表之实验方向为人工分析结果

通过上表对中国各奶粉企业研究方向进行分析,飞鹤不仅研究发表数量为国内企业之最,且其研究内容在母乳,肠道菌群,临床试验分布均衡,与国际主流研究方向相符合。伊利,虽然在肠道菌群方面没有论文发表,但是其6篇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为国内企业研究之最,考虑到临床研究的复杂性及对资金的要求,实为难得。

相反,蒙牛作为仅次于伊利的中国乳业的巨无霸企业,旗下也拥有婴幼儿奶粉产品,但是没有一项母乳成分的研究发表,有些令人失望。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君乐宝,其一篇发表的研究论文为”Single-plasmid systems based on CRISPR-Cas9 for gene editing in Lactococcus lactis“,居然采用了基因编辑技术,对乳酸乳球菌进行基因改造,在乳品企业闻所未闻。对于转基因类型的创新,从企业声誉和整个行业声誉的角度考虑,实应慎重。

小结

  • 2021年,中国乳企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继续了倍增的态势

  • 飞鹤、伊利是中国论文发表量第一梯队企业,且飞鹤的研究布局更为均衡

  • 中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科研论文发表数量/覆盖面差距依旧巨大

特注: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仅仅是企业科研能力的一个方面,因为其客观且可量化,故作为参考指标,可能与各企业实际研发能力有差异。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不代表红周刊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