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乘联会发布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批发方面,1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50.5万辆,环比增长17.8%,同比增长138.9%;全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331.2万辆,同比增长181.0%。

零售方面,2021年12月销量47.5万辆,环比增长25.4%,同比增长128.8%,全年零售销量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2021年12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口径渗透率22.6%,全年渗透率14.8%,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持续维持上涨态势。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再上新高的同时,2021年A股新能源汽车板块也表现突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趋势更是成为市场重要的投资主题,相关板块的估值走势也水涨船高。

站在2022年初展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东方基金基金经理李瑞对相关媒体表示,未来机制较为灵活的自主车企和具有完整风险应对能力的成熟车企在行业快速发展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最为核心的动力电池领域,国内电池企业的国际化竞争优势有望继续保持。

民营自主车企有望弯道超车

在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发生趋势性变革的背景下,李瑞认为优秀的车企必须要能够应对变化和风险。

具体而言,李瑞尤为看好两类车企的转型。一类是机制较为灵活的自主车企,一类是具有完整风险应对能力的成熟车企。其中,自主车企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新的行业形式为其提供了可行的弯道超车机会,尤其是民营自主车企组织架构调整更为灵活,能够更快的完成转型。

李瑞指出,造车新势力的历史包袱比较小,组织架构与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更为契合。多数造车新势力均选择以智能化作为产品差异化的主要路径,注重提高汽车的科技感和用户体验。

“相对来说造车新势力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的管理和生产工艺积累上,毕竟时间还有一些短,规模化生产的经验相对不足,但随着产能爬坡,可以看到造车新势力月度的销量数据非常亮眼,供应链管理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解决。”李瑞认为。

除传统和新兴车企外,目前科技互联网企业也加入了“造车”大军。

李瑞指出,科技互联网企业进入造车领域对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其在汽车公司传统的制造加工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科技赋能和溢价,拓展了行业商业边际或者市场规模。“预计未来汽车单车价值量会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而水涨船高,行业整体营收和利润空间也有望扩大,这是科技公司去布局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机遇。”

与此同时,科技互联网企业的科技赋能也会导致汽车产品的差异化要素发生变化,传统汽车的差异化来自于动力性、操控性、可靠性、耐用性等要素。而科技赋能后,则将汽车的差异化要素转变为续航里程、智能化水平等更具科技属性的要素。传统的车企将会面临从产品定义到组织架构的全方位变革。

“在电动汽车、智能汽车赛道里,国产优质的自主车企竞争力有望追赶甚至超越传统燃油车龙头企业。随着电动汽车销售规模不断增长,整车企业将会进入盈利兑现期,智能化有望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企业价值边界的拓展。”李瑞称。

国内电池企业竞争优势继续保持

具体到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领域,李瑞认为,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早于海外市场,这也给我国中游的产业链,尤其以电池为核心的中游产业链提供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同时国内庞大的新能源车消费群体也有助于帮助中游产业实现快速规模化。

在李瑞看来,电池行业在技术规模和客户数量上具有较高的壁垒,随着头部企业规模和配套量的提升,其与二三线电池企业的差距逐步拉大。

“因此,二三线企业或者一些新入局企业想要追赶头部企业十分困难,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电池行业市场空间比较巨大,能够容纳不止一到两家的电池企业,电池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至少应该具备三项:客户、技术、资源这三项中的其中一项。”李瑞指出。

整体而言,李瑞认为国内电池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发优势带来技术与工艺成熟度的领先;二是国内庞大的新能源汽的消费市场带来了规模化的优势,这种规模化的优势也在逐步转变为成本优势。三是国内成熟的电池材料产业链带来的低成本优势。

“电池领域的优势一旦形成就会进入自我强化的过程,领先的技术和工艺帮助电池企业拿到更多的车企配套,而更大的规模化又带来持续的降本,进而强化竞争力。未来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预计国内电池头部企业国际化的竞争优势有望继续保持。”李瑞在受访时表示。

在李瑞看来,2021年电池环节受中游材料和上游资源价格上涨影响,利润率承压,未来相关材料价格回落后,电池企业将进入盈利的修复通道,基本面有望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优质的头部电池企业出海,海外市场份额也有望得到逐步提高。

相关证券:
  • 东方新能源汽车混合(400015)
  • 东方汽车产业趋势混合A(014560)
  • 东方汽车产业趋势混合C(014561)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