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论:复苏高峰已过但基本面仍然向好。货币政策转向,各类市场互争雄长。

由宏观经济而言,2021年相较2020年呈现显著复苏。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复苏高峰已经过去,我们认为接下来海外宏观观察重点有:

1.美国财政货币双双减速下对美国及对全球需求的影响。

2.疫情扰动下,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分化情况。

3.全球通胀压力变化。

4.各国货币政策转向。

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市场因前期供给受限,部分需求端未被满足,形成经济缓冲垫,整体经济仍有下档支撑。

而受制于疫情反覆与较低的疫苗普及率,多数新兴市场仍将面临相对较大的波动性,中国则持续扮演新兴市场中的避风港角色。

美股在加息前夕,出现阶段性回调机率高,后市需观察其货币政策、中期选举等因素寻找下一波上涨机会。美债基于加息使然,利率走势偏上扬,但实际幅度可能不及目前市场对美联储加息次数的预测。

美元在加息前夕存在边际上扬机会,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面仍利于人民币。港股短期压力仍存,脆弱的市场情绪需要一定时间进行修复,但中长期我们对于中国投资机会仍然乐观

中资美元债在美债利率预期上扬下,投资等级债表现空间有限,高收益债级别则将呈现分化,信用选择将是胜负关键。

二、全球经济形势展望:略有降温但仍属稳定,疫情持续扮演著最大不确定因素角色

美国疫情期间的大规模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使其在后疫情时期领跑全球需求,但二者都已经开始边际趋弱。

从财政政策来看,刺激高点已过,拜登接下来重心在期中选举考验,短期难以出台更大规模的财政政策刺激。

从货币政策来看,美联储已宣布加速缩减购债规模,货币政策已然转向,流动性环境将由极度宽松慢慢收紧。

美国财政刺激对经济的支撑效用

预期将逐步回落

图片

数据来源:CBO

美国经济预期仍有若干未被满足需求支撑,不致因财政货币双政策收缩而快速下滑。

过往多轮财政刺激使美国居民收入大幅高于疫情前水平,但2021年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受到了供应链约束,导致居民消费受到供给限制,这也意味着居民最终需求的释放可能因此被迫平滑。

部分超额储蓄预期在2022年形成居民未被满足消费需求,可抵消部分经济下行压力。

变异毒株的扩散传播对全球经济仍具很强的扰动效果,但发达经济体所受冲击将小于新兴市场。2021年Delta与Omicron变异毒株意外地快速传播,打破了人们寄望透过高疫苗接种率回归正常生活的期待。

2022年若有新的变异毒株传播,那么疫苗在发达新兴经济体中分配不均的情景将延续,除了使新兴市场面临著明显较大的波动性外,也形成全球通胀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全球通胀形势展望:前高后低,逐渐改善

生产者(新兴市场)和需求者(发达市场)间经济恢复的差异推升了2021年全球通胀高企。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得益于美国大规模财政刺激,发达经济体的整体表现强于新兴市场,成为全球需求的主要增量;

得益于前期严格的防疫政策,以亚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则成为全球生产的主要提供者。2021年年中以来,在两次变异毒株冲击,及疫苗分配不均与抗疫模式选择的差异下,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经济出现了进一步分化。

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由于建立了较高的疫苗屏障及“与病毒共存”的应对模式,其经济活动对疫情出现钝化,需求保持一定的韧性。

另一方面,疫苗接种相对滞后的新兴经济体仍受高死亡率困扰,疫情起伏对供应链正常化仍有显著负面影响。这种差异,突出了全球范围的供需矛盾。

除了全球层面因素外,美国自身因素,如需求端消费对海外的高依赖、供给端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加重其通胀压力。

从需求端来看,大规模财政刺激推升商品需求,同时在疫情叠加多轮财政刺激的作用下,美国“宅经济”相关消费增多,加重了海外进口需求。此由2021年以来美国港口进港集装箱数量大幅超过疫情前水平可见一斑。

从供给端来看,美国因多轮财政刺激的发放,使得低收入、低学历人群回归劳动力市场的意愿持续偏低,劳动力回归缓慢,服务行业的劳动力缺口迟迟无法闭合,导致2021年下半年美国通胀整体维持在较高的平台。

2022年上半年,美国核心通胀预期将继续维持在3%以上,年中之后预期将回落。美国通胀住所分项预期在2022年全年上升。

一方面,通胀的房屋分项是典型的顺周期分项,其拐点整体滞后失业率拐点约2到3个季度,随着劳动力市场在后疫情环境下逐渐恢复,回归上班的居民将支撑租房需求,从而支撑房租价格;

另一方面,房价上升对房租有1年半左右的领先效应,考虑当前房价仍在高位,对房租也将在明年继续形成支撑。

另外汽车分项至少在2022年1季度继续上升,而供应链影响情况可能使分项上扬的时间比预期要长。全球缺芯、新兴经济体生产受疫情扰动、美国港口问题等因素都是汽车分项价格上扬的因素。

工资传导的整体通胀预期自我实现路径并未完成。后期通胀在货币政策应对与供应链改善下,无需太过担忧。

通胀预期自我实现的一条关键路径是工资传导,即居民通胀预期抬升,要求工资上涨,进而推升企业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并再次刺激居民通胀预期。

当前全球化发展中,工资不具备被要求大幅上调的基础,企业也就不会因为劳动力成本上涨而提价,工资传导的整体通胀预期自我实现路径并未完成。

美国高通胀压力

将至少持续至2022年2季度

图片

数据来源:CEIC

四、全球货币政策展望:流动性收紧,利率上行趋势相对明确

随着复苏进入中后期、通胀压力上升,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均出现政策转向。美联储12月会议宣布将资产购买缩减的速度由上次会议宣布的每月150亿美元提升至每月300亿美元,按该速度计算,2022年3月美联储将结束QE。

英国央行12月会议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15个基点至0.25%。欧央行9月会议开始温和调低4季度疫后紧急购债计划(PPEP)的购买速度,并预期于2022年3月结束PEPP。

此外,截至12月27日,已有俄罗斯、巴西、智利、墨西哥、韩国、挪威等多国的央行宣布进行不同程度的加息。

伴随着美国白宫政策目标从稳经济转向抗通胀,美联储政策偏鹰状况不易改变。2022年美国将迎来国会中期选举,选举胜负对拜登在后半任期中能否顺利推行各个政策,进而对其下任总统选举至关重要。

纯粹从民生经济的角度来探究美国民众对拜登执政的满意度,通胀可能是拜登政府近期最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inflation”一词在美国谷歌搜索趋势指数达到高位。

随拜登政府近期出台调整供应链问题的措施以来,其支持率也出现止跌企稳的迹象。因此由白宫的角度出发,对通胀问题持续表现出更为强硬的应对态度,符合其政治需求。

从实际操作来看,2022年美联储预期加息1至2次。当前,美联储加息点阵图中性预期2022年加息3次。而截至2021年12月27日,市场对2022年3月会议加息的预期达到58.9%。

从历史上来看,加息点阵图与实际操作并不能画等号,过去多次出现实际加息次数不及点阵图指引。我们认为实际的操作而言,美联储的加息次数仍可能低于市场当前的预期,主要限制因素有变异毒株的扰动、财政刺激进程偏慢、其它经济意外等。

而且考虑到当前的通胀有供应链和供给层面的问题,而这并非是透过货币政策可以调节的。假设货币紧缩压制了需求, 且在通胀见顶回落后才滞后反映,可能会得不偿失。

这导致了美联储此前一直在通胀问题上相对偏鸽。后续来看,我们认为美联储加息仍是基于其就业与中长期通胀双目标逐渐达标,同时争取应对下一次经济危机时的货币政策操作弹性,因此加息机率高,但频率不致因短期通胀压力上扬而过度加速。

2009年之后,市场对联储收紧的预期

明显强于联储的实际操作

图片

数据来源:Bloomberg

市场展望

美股:短期可能出现阶段性回调,后市需观察其货币政策、中期选举等因素寻找下一波上涨机会。短期来看,美股处在担忧“滞胀”的敏感阶段。

经济因疫情波动、联储收紧及财政缺位加剧需求担忧,叠加通胀预计在2022年上半年维持高位。预期美股波动维持在较高位。

随中期选举确定未来二年美国政治格局,与加息启动,流动性收紧预期逐步被市场消化后,美股或将迎来另一波上涨动能。

美债和美元:全年可能呈现先上后下走势。依历史经验而论,加息预期快速升温往往伴随着一波较快的美债收益率的上升,而加息落地之后,美债长端收益率未必会继续上行。

另外加息落地时往往也是美元指数的局部高点。中期来看,明年年初美国居民超额储蓄对美国经济的支撑韧性体现,美债利率和美元预期会边际回升;

进入到2022年年中之后,财政支撑余韵减弱,而通胀从高平台下台阶,美债利率和美元可能迎来再次下行。由中美经常帐与资本帐的流动状况而言,人民币兑美元依然具备升值的基本面条件。

新兴市场股市:美元流动性边际收紧,预期将给脆弱性较高的新兴市场产生一定冲击,而中国整体来看是避风港。

总结来看,新兴市场由贸易与负债结构而言,若美国加息带动美元走强对多数新兴市场都有一定负面冲击,可能进而引发风险资产重定价。

但是整体来看,全球资金2022年不会进入全面避险的模式,资金对新兴市场仍有配置的需求。而在这一阶段,偿付能力强,且受美元流动性影响较小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将反而具备避风港的效应。

港股:短期仍有一定压力,脆弱的市场情绪需要一定时间进行修复。长期我们仍然保持乐观,看好中国投资机会,对龙头公司抱有信心,2022年港股的投资价值已逐步显现。

港股基本面与中国内地经济更相关,相较于全球其他国家与地区,宏观经济层面仍具有相对优势,且不乏结构性投资机会。

近一年港股所面临的政策压力较大,随着政策拐点逐步清晰,前期的低估值形成了良好的买入机会。

另外在在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港股市场逐步汇聚了中国新经济优质龙头公司,政策风险也催化中概股加速回归港股,随着港股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其对全球包括大陆投资者的吸引力将不断提升,形成资金流入的正向循环。

中资美元债:投资等级债在境内基本面稳定下,信用利差压力较小,但伴随美联储加息启动,美债基准利率上扬将限制投资等级债表现空间。

预期高收益债券全年表现较好,但个别发行人表现差异将明显分化。信用选择的优劣将决定此投资品项的全年表现。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产品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资产管理人管理的其他产品的业绩也不构成本产品未来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资本市场发展所有阶段。请仔细阅读《资产管理合同》、《投资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相关公告。投资者请仔细阅读产品合同、投资说明书及相关公告。投资者应充分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产品前做好自身风险测评结果,选择与自身风险等级相匹配的产品。本资料为客户服务材料,仅供参考。

相关证券:
  • 国投瑞银港股通混合A(007110)
  • 国投瑞银港股通混合C(011081)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