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玲 北京报道

资管新规正式执行的首周,信托业监管的“第一枪”瞄准了火爆一整年的“雪球”产品。部分涉及衍生品业务(主要是“雪球”类)的信托公司在2022年1月5日下午收到监管窗口指导,随后多家信托公司暂停“雪球”类信托对个人投资者的发行。

此次银保监会针对信托行业的窗口指导,使得100%投向“雪球”产品的集合信托计划被禁止发行。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这是打响拉平监管体系的首枪,针对信托投资“雪球”产品的后续细则或将出台。未来,信托通道发行“雪球”产品的监管口径或将与券商资管计划相同,即单只资管产品投资“雪球”产品的比例不超过产品净值的25%,仅全部为专业投资者且单个投资者超过1000万元的封闭式集合计划可豁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挂钩中证500指数类“雪球”产品报价困难,叠加降低标的风险集中度以及投资者个性化定制化等需求,很多券商开始发行挂钩个股的“雪球”产品,但这类产品对投资人而言风险更大。

降低个人认购风险

近日,部分信托公司向《中国经营报》记者确认已收到监管窗口指导,并且从2022年1月的第三周开始停止向自然人销售“雪球”产品。

据记者了解,目前监管要求禁止发行的是100%投向“雪球”产品的集合信托,只有25%投向“雪球”产品的集合信托暂未受限制。

“雪球”产品的全称是“雪球型自动敲入敲出式券商收益凭证”,是场外期权模型的一种。

目前市场上的“雪球”产品多由券商设计,通过券商资管集合或集合信托计划产品发行。其运作模式是投资者从券商购买收益凭证产品,产品设定固定的票息收益,并通过设置障碍,即敲出价格(区间上限)和敲入价格(区间下限),来约定标的资产的波动区间。根据“雪球”产品的特点,券商作为投资者卖出看跌期权交易的对手方。标的上涨时,券商支付费用,投资者赚钱;标的下跌时,投资者承担所有亏损。(详见本报2021年6月7日刊发的《“固收+”衍生品风险敞口滚“雪球”》)

国内“雪球”产品从2016年开始陆续有产品推出,2019年以来逐渐受到市场关注,2021年上半年成为火爆的“网红”金融产品。其中,挂钩中证500指数标的的“雪球”产品发行最为火爆,票息通常为15%~20%,敲入价格为75%~85%,即安全垫为亏损15%~25%。

事实上,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雪球”产品频受监管指导。2021年8月初,中国证监会机构部向各券商发文,要求强化“雪球”产品的风险管控;2021年9月份,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向券商资管部门窗口指导,对券商资管集合产品投资“雪球”类产品作出了不超过净值25%的比例限制,对不符合要求的“雪球”产品不予备案。

上述监管重拳陆续出台后,信托系“雪球”产品一度未受影响,仍可向个人投资者发行100%投“雪球”产品的集合信托。而此轮针对信托公司的窗口指导,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打响拉平监管体系的首枪”。

“由于雪球类产品含有期权衍生品成分,监管可能担心投资者对产品理解上存在问题,所以就给了窗口指导。”华润信托“雪球”产品的一位信托经理对记者表示。

早在2021年11月,深圳证监局曾要求各资管公司严格落实适当性要求和持续加强销售行为管控,并严禁使用“保本”“稳赚”等词汇诱导投资者购买或片面强调收益,慎用“最高”“最佳”“最强”等表述等。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