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似乎坠入了“冰河期”。

市场上出现不少灰心的声音,甚至哀叹,创新药不过黄粱一梦。

冰河时期下,一直备受关注的信达生物正在风口浪尖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考验。

以信达生物为代表的第一批驶向冰川的biopharma和biotech公司,最终将破冰而出,还是在冰山环伺中停滞不前,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过度拥挤的创新药产业链开始修正出清,汰弱留强后将变得更好。

其次,临床用药需求永无满足之日,那么创新药赛道永无衰落之日,技术迭代将会为创新药的发展永续驱动。

背离现象已经出现,虽然二级市场股价沉沦,但创新药企并没有沉沦,反而可以看到,面向全球创新的速度更快了。

背靠国内广阔的临床资源和治疗需求,创新药企的尽头是世界级,种子选手逐渐变得清晰。国内老牌药企恒瑞医药、出道即巅峰的百济神州被寄予厚望,信达生物则各方面能力均衡,以务实高效著称,没有明显短板,而且每一块木板都很长,木桶能装最多的水,有望成长为世界级的生物制药公司。

01 给创新药更多时间和勇气

现在唱衰创新药的声音里总会有一句:“以前过着好日子,怎么没见开发出原研药?”

殊不知,原研药需要至少10亿美元+10年,重磅炸弹级别的新药更是远远不止。因此,理性的人们不由得要反问唱衰者:你们给过创新药这个条件吗?

国内生物科技的起点很低、很晚。2000年,辉瑞上市全球第一个ADC药物;时隔20年,第一个国产ADC药物荣昌生物泰它西普才上市。2009年,全球首个双抗药物由德国药企商业化,时至今日,还没有国产双抗药物上市。

创新药的开发九死一生,无数次的失败和受挫才可以造就一款成功,试问唱衰者,是否应该给创新药一些包容?

资本确实是逐利的,而药物的开发则需要定力。拯救无数乳腺癌患者生命的赫赛汀,开发历程前后十余年,开发过程更是困难重重,甚至一度被抛弃。最终,是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执着和坚毅,拯救了无数生命!在低迷看衰的资本环境下,在愈加严苛的审批监管下,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下,在质疑不断的承压下,创新药企需要一些勇气继续创新。

先解决有没有,再做到好不好。虽然起步晚,但是近十年中国创新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和民生领域带来的贡献不可小觑。正是高性价比的国产创新药崛起,才真正推动了药物可及性。没有国产替代,进口药至今可能还在天上。

而且更为令人振奋的是,国内创新药企已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奋起追赶,从跟随创新转向源头创新。

我们已经历创新药繁荣的第一波,千帆竞发,但不是所有的Biotech都能成为Biopharma。产业周期正进入下一阶段,严重的同质化过剩现象面临淘汰赛。

什么样的创新药企可以熬过资本寒冬?

首要因素在于持续的造血输血能力。如果经营、融资状况不理想,将有至少30%的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2年后面临现金耗尽的境地。

因此,对于创新药企来说,需要争取5年以上时间去完成国际化,输出源头创新的成果,享受更好的支付环境,才有生存的空间。

同时,立足于内需的Biotech,管线应有明显差异化,才能杀出重围。

02 自我造血穿越寒冬

严寒之下,粮草多足可以越冬?

百济神州赶在寒冬来临之际,登陆科创板,募资200亿元人民币,加上2021年三季报披露的现金储备39.23亿美元,足以支撑4年以上。

恒瑞医药2021年三季报披露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3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2亿元人民币。

信达生物也储备足够粮草,2021年中报披露银行结余及现金111.64亿元人民币,可争取至少5年时间去做全球创新。

而且信达生物已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具有较高转化效率,贝伐珠单抗从IND获批到递交上市申请历时33个月,信迪利单抗从IND获批到递交NDA历时16个月,在同类产品中均为最快。2018年~2021年期间实现6款产品商业化,包括信迪利单抗(PD-1)、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利妥昔单抗、口服FGFR1/2/3抑制剂pemigatinib,以及与亚盛医药合作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奥雷巴替尼。

信迪利单抗3个一线大适应症新增进入医保目录,对应人群数量超110万,占整体癌症新发人数24%,食管癌一线、EGFR阳性NSCLC二线及胃癌一线治疗适应症均已提交NDA申请,今年有望在PD-1销售额上保持竞争优势。3个生物类似药均为大品种,作为综合型药企的标配,可与庞大的管线构成联用矩阵,并且共享商业化团队边际成本降低的优势。

未来2年,信达还将拥有超过10种商业产品组合,推进覆盖BCMA-CAR、ROS1、CTLA-4和PCSK-9靶点的多款产品获批上市,并将商业版图拓展至细胞治疗领域。

信达生物销售和产能同步扩张,商业化团队达到3000人,在新生代药企中与百济神州并驾齐驱。目前,信达已建成总产能6万升,同时规划17.2万升基地,届时将成为世界最大产能之一。

信达生物已建立起一条29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作为研发引擎的国清院,过去一年开展超过80个新药物项目,并计划今年追加30个项目,明年再追加40个。

信达生物以相对节制的投入,打造了国内最强大的创新药管线及商业化阵容之一,有望在未盈利生物科技中率先盈利上岸。

03 奔向国际化最前沿

创新药国际化到底是什么?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把A商品卖到国外就是国际化,创新药的国际化是知识产权、产品开发、产品商业化等多个维度的全方位国际化。

创新药国际化没有先例,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的铺垫和推进。

早在2015年,国内创新药爆发的前夜,信达生物就与礼来达成合作,开启国际化先河。

2020年6月,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合作,将使用罗氏2:1双抗平台和通用型CAR-T平台开发产品。罗氏保留每个产品中国以外权益的回购选择权,若全部行权,罗氏将支付1.4亿美元+19.6亿美元开发和销售里程金+两位数比例销售分成,这表明信达生物研发能力已得到全球性药企的高度认可。最近,这个与罗氏合作的“全球新”通用型CAR-T平台的第一款产品也进入了临床,让我们期待更多惊喜。

在国内生物类似药为内卷发愁时,信达生物贝伐珠单抗已有能力走向海外,把美国和加拿大的商业化权益授权给Coherus,把印度尼西亚权益授权给印尼Etana公司。

在PD-1后的广谱抗癌药上,信达生物均重兵屯集。CD47单抗有First in Class潜质,今年启动MDS适应症III期注册性临床,PD-L1/CD47双抗推进到临床II期。CD73单抗今年开展首次体内研究。TIGIT靶点同时布局单抗和双抗,进展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在自研能力建设上,信达生物员工研发团队已达到1500人,海外临床团队150人,在中国、美国、欧洲都设有研发中心,具备从靶点寻找新分子、细胞株开发、工艺放大、方法学、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到临床研究的全流程能力。国清院研发方向涉及8种药物形式,包括ADC、ADCISAC、T/NKengager、Immuno-Cytokine、Pro-drug、PolymericIgG、多抗、CAR-T、小分子及单抗,具备开发出全球首创或最佳药物的潜质。

新一代综合性大型药企,需构建完整的前沿技术拼图,同时出于成本考量,不可能每一样都从头研发。信达生物以精准眼光+消化整合,具备将优质外部资源内化的BD能力。

与全球23家企业成为合作伙伴,信达博采众长,拥抱全球领先的技术平台和创新产品。信达生物拥有PD-L1纳米抗体平台,构建多个双抗产品,还与岸迈生物、韩美制药、罗氏就双抗平台达成合作,已有6个双抗产品处于临床阶段,数量位居国内榜首。与Synaffix签订ADC平台技术许可协议,可基于自由抗体快速开发相关ADC产品。与驯鹿医疗合作开发BCMA CAR-T疗法,与罗氏就通用型CAR-T技术平台达成合作。而信迪利单抗(PD-1)作为基础药物,与多家公司的核心品种开展联合疗法临床,实现双赢。

信达生物内部专注7个主要研究领域,以交付全球性的潜在创新产品,并利用强大的BD能力来赋能内部研发并推动全球化发展,预计到2030 年左右,能够推出一系列全球性重磅药物。

如果观察和思考焦点过度聚集在暂时的阻碍,恐怕只能引爆焦虑。不妨把视角放回到投资的最底层逻辑——基本面和长期发展趋势,历史终将尊重规律,给出让市场各方都满意的答卷。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国内创新药优质公司正穿越多重考验,进化得更快更好,到年底再度盘点时,一定会有惊喜。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