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A股市场虽然几经震荡,但年内新能源汽车板块依然坚挺。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沪深概念板块中,新能源板块累计涨幅已超过45%。而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的动力电池领域,同样在年内取得了近150%的涨幅。

对于未来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前景,近日东方基金基金经理李瑞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且国内庞大的新能源车消费群体也有助于帮助中游产业实现快速规模化。未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动力电池上游材料仍将呈现出旺盛的需求。

锂电材料需求增长持续

李瑞在受访时直言,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早于海外市场,这给我国相关中游产业链,尤其以电池为核心的中游产业链提供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同时国内庞大的新能源车消费群体也有助于帮助中游产业实现快速规模化。

具体而言,李瑞认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发优势带来技术与工艺成熟度的领先;二是国内庞大的新能源汽的消费市场带来了规模化的优势,这种规模化的优势也在逐步转变为成本优势。三是国内成熟的电池材料产业链带来的低成本优势。

“电池领域的优势一旦形成就会进入自我强化的过程,领先的技术和工艺帮助电池企业拿到更多的车企配套,而更大的规模化又带来持续的降本,进而强化竞争力。未来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预计国内电池头部企业国际化的竞争优势有望继续保持。”李瑞在受访时表示。

在国内动力电池发展保持迅猛势头的同时,动力电池上游的原材料企业也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目前全球包括中国、欧洲、美国等主要汽车消费市场电动汽车渗透率仍然处在10-20%,或者刚刚迈过10%的水平,有些刚刚迈过20%的水平,我们跟踪高频数据可以看到全球电动汽车无论是渗透率还是销量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带来的锂电池产能包括锂电材料需求实际增长是非常迅速的。”

李瑞表示, 2021年是锂电材料量价齐升的一年,多数锂电材料都处在涨价周期,体现出锂电材料整体供不应求的局面。

不过,在李瑞看来,锂电材料并不会快速进入产能过剩过程。“比如电解液产业链受环评限制,建设周期相对比较长;隔膜、铜箔环节受产线设备供给限制,产能释放速度有限;负极因为石墨化能耗大,“能评”限制下有效产能供给不会太多。综合来看,大部分锂电材料环节的产能扩张速度不会明显快于行业需求的增长。因此,锂电材料环节应该不会从供不

应求的局面变成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李瑞认为,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新兴的氢燃料电池,在短期内也无法撼动锂电池的地位。锂电池已经在国内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与氢燃料电池相比更具成本优势、产业链配套优势。“氢能处在相对早期的阶段,更多是靠政策和地方政府投资推动,短期有一定的爆发性,但是如果从整个产业链整体来看,更多仅是对锂电的补充。”

关注细分领域优势锂电材料企业

具体到锂电池行业企业上,李瑞指出,原材料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源于是否拥有比较充足的锂精矿、锂云母或者盐湖等矿产资源。锂矿资源自给率高,潜在的矿产资源储备就会相对丰富,以此带来的充足资金流和较强的技术能力会为相关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李瑞介绍称,目前主流的动力锂电池正极主要分为三元正极和磷酸铁锂正极,从近两年锂电池装车数据来看,磷酸铁锂路线的渗透率在持续提升,整体开始占优。向后市展望,中量密度的车型应该还是以磷酸铁锂为主导,而高能量密度的车型或将以以三元正极为主流,呈现出分化的趋势。

就正极材料企业而言,李瑞指出,能在前端形成一体化布局的企业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例如具备冶炼、中间品、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加工能力的三元正极企业,或是能够布局磷矿、加磷酸铁、加铁锂材料制备的磷酸铁锂企业。如果同时考虑两种材料的特点,在高镍技术上领先的三元正极企业和能以更低成本生产的磷酸铁锂正极企业,同样具有更强的优势。

另外,李瑞也表示,锂电池材料方面,顺应电池性能提升的技术方向会出现一些新型材料,值得投资者关注。典型的如CNT导电浆料、硅基负极材料、电解液新型锂盐LiFSi等材料,这批材料自身技术壁垒较高,且处在导入初期,渗透率较低。未来,相关材料的大量使用有助于提升动力电池性能,市场发展空间较大。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证券:
  • 东方新能源汽车混合(400015)
  • 东方汽车产业趋势混合A(014560)
  • 东方汽车产业趋势混合C(014561)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