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海内外负面因素对股市的冲击不断,国内信用数据不及预期、疫情快速蔓延,海外地缘冲突加剧、大宗价格上涨、通胀持续抬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风险偏好受到了持续的压制,股市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我们认为如此快速且深度的下跌更多的是由负反馈加剧下的恐慌所引起的,是一个风险释放的过程,已经远远超过了基本面本身。
3月16日金稳委会议的召开无疑是给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会议重点讨论了包括宏观经济、地产调控、中概监管、平台经济监管及香港金融市场稳定等问题,基本囊括了近期市场的所有关切。会议结束后,与经济金融工作相关的各国家部委均出面发声回应了市场关切的焦点问题。股市也随着金稳委会议的纠偏开始企稳。
往后看,前期扰动市场的负面因素大多已经得到缓解:国内方面,前两月经济数据仍然有韧性,疫情防控和诊疗指引也不断优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会逐步减弱,“稳增长”政策也将继续发力;海外方面,俄乌局势有所缓解或正趋于达成协议,市场此前对于全球陷入滞胀危机的担忧正在边际缓解,美联储加息25bp落地且市场对年内加息及缩表路径已有比较明确的预期;国际关系方面,中美关系边际趋稳,中概股问题也开始着手解决;估值方面,上证指数3023的阶段性低点所对应的估值水平已经接近历史相对极端的底部时期。
另外我们了解到,前期市场大幅回调的过程中,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压力较大,因此赎回了不少权益和固收+产品的持仓。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权益上的相对欠配的。后续随着市场的回暖,银行理财将会重新增配权益类资产以期获得净值的修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将给权益市场带来大量的增量资金。
我们认为虽然市场目前可能仍处于磨底阶段,但随着国内政策暖意持续释放,市场的情绪和弹性或都将获得较好的修复,市场或也将进入值得积极配置的良好窗口。结构上,市场深跌过后围绕着超跌反弹和业绩兑现的主线进行配置可能是相对较优的投资策略,新能源(车)、军工、TMT、医药、周期大宗品等均是可以关注的投资方向。
债市方面,近期市场波动较大,且短端利率债的表现明显弱于长端。往后看,我们认为当前债市对于宽信用带来的风险并未充分定价,后续随着稳增长政策进一步落地,债市的风险仍有待释放,因此将继续维持中短久期进行套息+杠杆操作的投资策略。信用方面,继续保持对信用市场尾部风险的重点防范,以配置中高等级信用债为主。
今年在A股连续三年上涨后,持续且新发的宏观冲击是驱动今年市场不断下跌的主要原因。从市场走势和运行逻辑上看,市场第一波下跌的背后,是美联储加息节奏的不确定性和对稳增长的怀疑。而当美联储加息节奏逐渐明朗后,俄乌冲突的超预期持续和对产业政策的极度悲观成为新的冲击,叠加稳增长未稳,引发市场的第二波下跌。
站在当前,虽然稳增长还未有所兑现,但国内政策底或已现,同时俄乌谈判持续推进,市场悲观预期已有大幅扭转,主导未来市场走向的宏观因素将主要是稳增长的实现情况以及海外通胀水平的变化。
从我们的观点来看,随着本次国内疫情管控的发力,以及美联储紧缩节奏的加快,虽然短期仍存在扰动和不确定性,但预计两大影响因素或将从年中开始逐渐好转,因此我们认为站在当前时点已不应过分悲观,战术上谨慎,战略上乐观可能是更为理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中短期我们仍看好煤炭、地产等受益于通胀和稳增长逻辑的行业,同时我们也仍保持了在新能源等成长方向上的部分配置并紧密跟踪,以便随着未来的市场变化做及时切换。
未来市场重点关注今年稳增长主线下受益板块、前期超跌的绩优核心资产、以及景气度高增的主流赛道。而对于短期市场震荡下,我们及时调整仓位应对过渡期,并以相对均衡的行业配置控制回撤。市场震荡的过渡期后,中长期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力争为投资者持续带来超额收益。
今年市场波动较大,除美联储加息的风险点外,有2个问题未在预期框架之内,一是俄乌战争,对风险偏好、市场情绪和实业都有影响;二是国内疫情,去年专家预期今年春季疫情好转,然而今年病毒再度爆发,香港口岸深圳口岸,对出口企业影响极大,其次对服务业、消费等。
经过1季度的大幅调整后,市场风险有所释放(俄乌局势渐成缓和之势, 就剩国内疫情影响比较大)、整体估值下移的背景下,后市我们相对比较乐观,市场或会进入震荡盘整的状态,我们将结合上市公司1季报业绩,自下而上积极寻找优质的企业进行中长期投资:
受俄乌局势影响估值的新能源车、半导体、计算机、高端制造、医药等;
关注上海等地疫情进展,跟踪疫情受损的服务业、消费等。
国内外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俄罗斯-乌克兰战争对于全球资产的风险偏好,以及对于大宗商品价格均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以成本方式影响我国制造业。国内疫情反复,上海深圳等重要城市均受到较大影响,有可能影响短期的生产消费活动。
但是稳定性政策已经出台,并且在不断加码,政策底部有支撑。稳增长的政策不断出台,包括财政、货币以及房地产等相关政策,同时对于新老产业均有鼓励。二级市场中,金稳委不断出台稳定市场信心的政策,这些将逐步对经济的基本面和市场资金面产生正面影响。
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但是也存在较多结构性机会,从长期来看,有较大投资空间。政策的出台也将逐步使得市场企稳。看好业绩稳定的医药、高端消费,稳增长相关的地产产业链、紧缺资源品等;以及从长期来看,具有竞争优势的的高端制造、新能源、锂电等具备长期成长空间。同时,自下而上,已经有较多基本面长期稳健的被错杀的标的值得关注。
3月份市场再次出现剧烈震荡,伴随着俄乌冲突加剧,石油价格出现了暴涨。受此影响对于滞涨的担忧也开始加大,反映在股票市场上面,上游资源类的板块出现了大幅上涨,而偏成长类的板块则出现了调整。
我管理的基金在3月份也受到了影响,随着市场进一步下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好公司估值开始趋于合理,吸引力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在逐步增加仓位。在结构上面,我们增加了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的配置比重。主要是基于估值、业绩和行业景气度来进行选择。
展望未来,我们对市场保持乐观。伴随着年初以来的暴跌,已经部分释放了前期高估的风险。伴随着稳增长的政策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担忧或将会减弱。但同时我们也倾向于判断政策可能更多是托而不举,传统稳增长板块或难以有超预期的机会。更多的机会可能还是来自于中长期高景气的行业。
我们依然秉持稳健投资,对中长期景气度持续向上的行业依然看好,还是会围绕着看好的四大领域配置。同时也进行适当的均衡化,适当增加部分未来增长确定性高的行业。在仓位上面,我们不博弈市场。
2022年3月份,市场整体呈现回调态势,创业板和主板同样表现出回调,主要原因在于通货膨胀,疫情,俄乌危机。
展望3月份,我依然看好新能源行业的机会,包括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子行业,看好军工行业十四五机会,以及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投资机会,从中长期的视角看,看好中国股市的长期发展空间。
新能源等高端制造经过大幅调整后已经具有性价比,同时稳增长板块经过补涨,目前市场处于相对均衡的博弈状态。更加注重公司的质地与业绩兑现度,对大幅下跌的优质公司不悲观,对近期补涨的板块不乐观。多看少动,保持住自己的持仓结构,挖掘业绩超预期的优质公司。
3月1日至3月29日,中证新能指数下跌12.2%,落后于沪深300指数。
电动车方面,市场主要担心电动车提价和疫情影响,但实际上车企目前在手订单充足,二季度新车型将密集上市,并且在石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电动车的性价比有较好的吸引力。根据中汽协数据,2月份国内电动车销量33.4万辆,大超市场预期,呈现出淡季不淡的特征。动力电池上游涨价已趋缓,行业排产持续向好,高景气度或仍将延续。
3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文件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新能源相关政策持续向好,本次发布的政策明确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步伐,风光大基地、分布式能源有望加速推进。
新能源板块经过回调后,龙头公司22年的估值基本上处于15-40倍水平,估值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但由于宏观环境不确定性较大,贝塔型机会尚不显著。新能源板块面向未来,覆盖面广,我们将重点把握个股层面上结构性阿尔法的机会。
投资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短期收益的“爆发力”,而是长期收益的“耐久力”。与其在震荡行情中坐立不安、频繁操作,不如信你所选,静待花开。
重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要约、要约邀请或承诺,文中相关评论、观点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本文引用的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投资者应咨询专业顾问,自主判断证券、基金的投资价值,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