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务院出台了一份重磅文件,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这份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了新闻联播,微信搜索指数也一路飙升。
图片来源:微信指数
但是文件读起来可没那么容易,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看却有些费力。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统一大市场这份文件的意义,以及与你我有哪些关系。
01
为什么「大」很重要?
要理解这份文件,不妨抓住1个关键词——「规模效应」。
这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生产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
通常来说,当市场规模越大,产品越多,经济效益就会越好。
事实上,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经济中,都印证了「大」是一种难以取代的优势。
历史上,大国意味着有足够多的土地,可以养活自己的人民;有足够多的税收,可以支撑帝国的统治。
在现代经济中,当经济发展逐渐从以农业为支柱,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显得更加重要了。
首先,可以支撑战略产业的发展。
比如汽车产业链,这是一项前期投入巨大的项目,只有市场的规模足够大,才能够做到生产的平均成本足够低。
而像新加坡这样市场规模有限的国家,只能依赖整车进口,所以在新加坡,买车非常昂贵。
其次,大的市场,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不管你开发的产品多么小众,在一个巨大的基数上,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受众对象。
像大家眼中万能的淘宝,之所以能搜到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产品,也正是因为市场规模足够大,哪怕一些意想不到的冷门商品,也有利可图。
还有一点很重要,「大」规模,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服务业竞争力。
在《大国大城》这本书中,作者陆铭博士说,有实力的国家,竞争力都集中在了现代服务业。
其中,最凸显国家实力的是金融、医疗、教育和文化。这些现代服务业,都需要规模来吸引一流的世界人才。
正因为规模经济如此重要,一个发展均衡的统一大市场,对于国内企业的发展和整个经济提高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02
企业的困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迈向「规模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容易碰到「产量」的上限。
1. 标准不完善
假设你现在要生产1万件手机壳,苹果手机只有1个型号,安卓手机有100个型号。
很明显,生产苹果手机的成本会更低。因为手机壳只需要制作1个样式后,就能批量加工生产。
将这个例子放眼到更广阔的商业社会中,会发现标准的不一致挺普遍的。
在315上「黑化」的酸菜企业就有出口和国内生产的2套标准:
标准化腌制池生产的酸菜不会含有杂质,用作出口;国内食品企业代加工的就用低成本的「土坑酸菜」。
这次文件强调要「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整合精简」。
对关键行业建立统一的标准,避免企业「钻空子」,也利于发挥企业「规模效应」的优势。
2. 需求端受限
如果你去深圳,会发现路上的电动公交车、出租车被比亚迪「承包」了;如果在上海,汽车品牌就换成了大众,北京则是现代。
这并不是纯市场机制下的行为,和地方保护、垄断分不开关系。
当好产品不能卖,消费者花同样的钱没能得到最好的体验;
对企业来说,产能受到约束,提升了生产上的成本,削弱了竞争力。
针对这个现象,《意见》特别强调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要让外资、外地企业受到同等对待。
3. 规则不公平
前两年,在电子烟流行起来后,传统烟草「不香了」。
电子烟有水果、饮料、茶类风味,吸引了不少没抽过烟的年轻人、女性用户。只有单一口味的卷烟在新科技面前毫无竞争力。
在售价上,卷烟税率高达70%,电子烟按13%的消费品征税,也降低了消费者的接触门槛。
不过,这种成瘾性的商品对身体有害,太普及了可不是好事。
去年底,国家陆续出台了对电子烟的监管规定,从税率、口味、使用场景上进一步向传统烟草靠拢。
文件将「公平」摆在了重要位置,将用「加强监管执法,来保障公平竞争」。
想依靠制度套利来获得竞争优势,以后怕是行不通了。
03
地区的难题
企业要获得经济效益,各个地区也想发展地更好,其中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生产要素」。
1. 要素流通差
生产要素是创造商品或服务过程中所需的投入。
比如种植一颗蔬菜,要有土地耕种,资金买肥料、人来施肥。
劳动力、资金和土地,就是常见的生产要素。
我们城乡之间差异极大,如果要素能自由流动,比如自主决定去哪里工作、生活,或许能让发展趋于均衡。
打个简单的比方,果子在农村,家里有几亩地,每年的家庭收入一万多块钱。
他发现,去城市做保安,一年能存下来2万多,比在家做农活划算,于是他决定去打工。
如果小东能够很容易加入城市户籍,享受当地的医保、以及子女教育权利,他会更愿意把老家的父母孩子接到城里来同住。
这样一来,他就愿意将家里的地转让给同村的阿飞。
像果子这样的农村家庭越来越多,时间久了,阿飞手上的地越来越多,他也开始采购大型机械化作业,慢慢建成了一个更现代的大农场。
几年之后,阿飞的收入也比曾经翻了几番,不比去城里打工的果子差。
这个例子,大致说明了,在人口能够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下,各个地区的劳动生产力和效率会逐渐趋同。
但现实是,因为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发现自己无法享受和当地居民一样的待遇,还会受到城市的驱逐。
出于对未来的担忧,他们以后还是要回到老家去,这样一来,老家的地和房子,自然不能动。那么农村的规模化耕种,也很难推进。
在文件中,也特别提到了「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破解要素流通的难题。
2. 发展不均衡
地理上,有一条胡焕庸线,切割了东部和西部。
90%的人口位于东部,经济发展好的城市也大多集中于此。
这其中,既有先天的资源禀赋问题,也有后天的政策影响。
沿海城市距离港口近,更容易受益于贸易的发展。
曾经的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对沿海的口岸城市,有更多的政策倾斜。
中西部城市为了迎头赶上,积极招商引资,加大基建投资、城市改造的力度。
但商业都是逐利的:中西部没有运输成本优势,也不靠近密集的消费市场,很难吸引商家入驻办厂。
在改造的过程中,不少城市反倒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自然景观好的地方,没有发展旅游业,在急功近利地投入短期见效的工程项目后,污染破坏了当地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这次文件提到各个地区不要贪图「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
当政府静下心来,耐心挖掘最适合当地的经济增长方式,慢慢提升收入,人均GDP或人均收入,自然能够慢慢追赶相对发达的地区。
04
对我们的影响
1. 生活方面
1)拥有「落户自由」
最近几年,很多城市都在落户政策上放开,我们也看到了城市间的「抢人大战」。
但各大城市不约而同地,对于户籍的放宽有学历门槛,甚至只针对大学生开放。
对于低教育水平、低技能的劳动人口,比如一些小摊小贩、保安保洁,就显得不那么热情。
然而,高技能的工作和低技能的工作在一个城市中是互补的。
写字楼中既需要正襟危坐的白领,也需要安保、环境清洁人员提供服务,两者共同撑起了城市的运转。
去年,发改委发布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文件,取消了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
一些大城市也在行动,江西、山东、福建、河北等省份直接开启了「零门槛落户」。
看起来,「落户自由」就快要实现了。
2)还原「千城千面」
前些年经常出差,发现城市们长得越来越像——
图片来源:alfred_twu
CBD新城用来招商引资,老城区留住生活气息,市场中心配套人民广场、步行街,周边散落着工业用地和农田。
天南海北的各座城市看不出差异。
文件强调每座城市要「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
如果能善加利用自身的长处,开发本地特色,或许能让本地居民多些眷念,也能吸引外地的客商。
2. 投资方面
1)物流
要想商品销得快,周转速度也得提起来,这就需要高效的物流做支撑。
但当前,我们物流的成本有点高。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20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是14.7%,比起美国的7.44%,还是有不少下降空间的。
当交易成本过高,交易的活跃度就会下降,会抑制我们的消费需求。
文件提到,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
2)消费
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后,对于具备竞争力的消费龙头公司来说,是个利好。
一方面,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产品能卖得更多了;
另一方面,物流成本的下降,也能「降本增效」,提高效益。
这意味着企业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凭借实力在商业竞争中胜出,淘汰那些靠补贴生存的「僵尸企业」。
3)新基建(数字经济、东数西算)
新基建,简单理解,是指数字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府文件口径里,「数据」已经和土地、人力、资本、技术一起,是五大生产要素之一。
从5G、人工智能到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软硬件技术都得投入、都要发展。
国务院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重要性不言而喻。
围绕「数据」的要素转移,比如「东数西算」工程,将会是未来长期重点的投资方向。
4)科技
文件重点提到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等领域的标准制定。
从长期来看,统一的标准能规范产品质量,让消费者买的放心,企业也不用担心标准的「朝令夕改」,增加成本消耗。
最后来个一张图总结,欢迎收藏、转发——
喜欢今天的分享,欢迎右下角点个「赞」告诉我。
- 南方天天利货币A(003473)
- 鹏华国防C(012041)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