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积极财政政策的加码除了表现在已有政策的加快落实上,更在于对增量政策的抓紧部署。随着中央财经委和政治局会议的相继召开,基建投资发力的持续性作用被寄予厚望。

进入5月份,各地在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的同时,也在加大相机调控力度。于地方而言,这是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工作,因为其不仅是落实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要求,也是对中央财经委会议精神的呼应。

“短期看,基建投资仍是扩大国内需求的主要抓手。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中央把基础设施的定位提高到与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相适应、相匹配的高度,这有利于发挥基建投资的关键作用。”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谭志国说。

从市场层面看,多轮驱动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项目的投资运营,将是这轮基建投资的一个亮点。

基建投资地位提升

在“十四五”纲要和规划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目标后,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变得至关重要。结合一季度各地落实的“十四五”重大项目进度看,基础设施项目仍是清单中的重要内容。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明显成效,1—3月预计铁公水航等交通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6360亿元,同比增长约9.8%。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今年一季度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沿江沿海等交通战略骨干通道重点路段加快实施,其中广州、深圳等一批枢纽机场改扩建工程以及瑞金等一批新建机场工程也在加快建设。

在此基础上,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要全面部署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会议提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谭志国认为,后疫情时代,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社会经济复原力,也能为产业升级和人口结构优化提供硬件支撑。“基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因此还需要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在谭志国看来,要发挥基础设施带动投资的作用,就要构建和完善基础设施项目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回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基础设施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直以来,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多领域、跨行业、长周期的工作,不仅需要统筹多方力量,更需要兼顾绿色低碳、成本效益、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永祥告诉记者,从中央财经委会议释放信号看,此次会议研究的基础设施范围广、投资规模大,与“十四五”规划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这意味着,未来基础设施投资不仅是稳增长的需要,也是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布局。

在市场人士看来,提升基础设施投融资规划水平,为政府与社会资本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是中央对基础设施投资地位的重新定位,这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受此影响,金永祥预测,从推动“十四五”基础设施规划的超前实施看,未来相关企业将迎来一轮新发展机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