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人民银行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5月12日,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阐释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趋势和主要政策考虑。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成为各方共识。专家表示,当前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的制约因素有所增多,但仍有进一步发力空间。在积极做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法”的同时,预计后续货币政策在价格调控方面,将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推动银行降低贷款利率,5月份LPR或迎来下行。

  货币调控将加力提速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字当头,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

  “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主动有为。”民生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谭逸鸣认为,下阶段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稳增长,同时会更加注重稳市场主体和保就业,并从供给端入手稳物价。

  陈雨露在发布会上透露,人民银行除了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还将积极主动谋划增量政策工具,继续稳定信贷总量,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其中,“三个继续”强调了政策实施的着力点。

  另类降息手段应运而生

  货币政策发力提速是共识,但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货币政策实施难度上升也是事实。人民银行表示,将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复杂环境,兼顾内外平衡,做好“三个继续”,需更多用改革的办法,使用结构化、市场化等调控手段。

  近期,人民银行更加强调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4月底以来,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台或加码。比如,设立2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等。

  在价格调控方面,不少市场机构认为,面对海外央行加快货币紧缩,我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或倾向于采取信号意义不强但有实际效果的“降息”做法,而非直接下调央行政策利率。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说,历史上,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内,人民银行从未降低过政策利率。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预计,人民银行将健全利率市场化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效能,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进而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人民银行称,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促进银行跟踪市场利率变化,提升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能力。

  “面对内外均衡难题,同时为防范物价上行风险,货币政策将更加倾向于通过结构性工具加大对重点和薄弱领域的支持,通过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效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通过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进而推动贷款利率下降的方式,不仅可起到“降息”的效果,还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受外部因素的约束影响也小一些。

  LPR下行空间或打开

  近期,虽然降准降息预期收敛,但鉴于市场利率中枢下行,以及存款利率市场化取得新进展,市场对5月份LPR下行预期有所增强。

  货币市场利率运行中枢近期进一步下移。银行间市场上,代表性的存款类机构7天债券回购利率DR007的月度平均值3月为2.09%,4月降至1.82%,5月以来进一步降至1.63%,明显低于2.1%的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利率。股份行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逼近2.3%,明显低于2.85%的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

  “新的机制建立后,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更高。在当前市场利率总体有所下行的背景下,有利于银行稳定负债成本,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人民银行透露,4月最后一周,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37%,较前一周下降10个基点。

  专家认为,在新的机制下,近期存款市场利率趋于下行,而存款占银行负债的大头,将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向实体经济让利。由此看,即便5月份MLF利率不会变化,LPR也仍有下降可能。

  在解运亮看来,1年和5年期以上的LPR均有下行空间。在4月全面降准、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银行负债成本下降的背景下,银行面临的流动性、资本、利率三大约束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加之监管部门引导鼓励银行让利,银行存在推动LPR报价下行的动力。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来自机构研报摘要、公开权威媒体报道,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机构研究员、媒体记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无关;不作为对上述所涉行业及相关股票、基金的推荐,也不构成投资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公司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做好风险评测,选择与之相匹配风险等级的产品。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